资源简介 23.出师表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情境预设在我国,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为刘备提出联孙抗曹、重兴汉室的建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他在朝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重视水利,改善同西南少数族群的关系。1.重点字音。陟( )罚臧否( ) 攘( )除奸凶以遗( )陛下 咨诹( )善道夙( )夜忧叹 庶竭驽( )钝( )猥( )自枉屈 裨( )补阙漏2.阅读文章,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1.zhì pǐ rǎng wèi zōu sù nú dùn wěi bì2.主要写诸葛亮以诚恳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疏通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效(2)遗(3)论(4)行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 (3)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今义: (4)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 今义: (5)由是感激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古义: 今义: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 今义: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恢弘志士之气( )(2)此皆良实( )(3)亲贤臣,远小人( )(4)攘除奸凶( )(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4.翻译下列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答案】1.(1)名词,功效 名词,效果、成功(2)动词,给予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3)动词,判定 动词,议论、谈论(4)名词,行为 名词,行伍、军队 动词,实行2.(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品质低下,言行恶劣(2)痛心,遗憾 极端憎恨或悔恨(3)扩大 商店开始营业(4)奔走效劳 策马快跑(5)感奋激发 感动并产生谢意(6)流泪,落泪 鼻涕(7)时候 秋季3.(1)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2)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3)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4)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5)形容词作动词,怠慢、疏忽4.(1)(我只求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那里获得名望。(2)(先帝)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时局大事的意见。任务驱动二整体感知。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学习小助手·可以围绕“出师”来分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 第二,作者是采用什么方式向后主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2.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答案】1.第一部分(第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第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责任,表明决心。2.写作目的: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中心内容: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必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任务驱动三领悟手法。1.诸葛亮是运用什么方法向刘禅提出建议的 结合第1~5段内容简要分析。2.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文中诸葛亮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知遇之恩的 结合第6~7段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运用“寓情于议”的方法。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作者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中,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2.运用“寓情于叙”的方法。第6段诸葛亮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先帝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第7段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任务驱动四拓展思维。1.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2.在学习了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学习小助手·在分析之前,要了解“表”的基本特征——“动之以情”,以及“表”常用的表达方式。【答案】1.示例一: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他的责任感,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就更应该发扬光大,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示例二: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他的知恩图报,他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伟业,离不开亲情、友情,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社会。我们要学好本领,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民的哺育之恩、党的培养之恩。2.示例:①写作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表达方式可以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使文章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彻,针对性强,委婉动人,感情真挚。②语言要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备选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 【答案】一为发扬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的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2.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一共提到了先帝刘备13次,他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3.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先帝刘备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这三件往事分别是什么 你认为诸葛亮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刘禅。·导学建议·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刘备对诸葛亮做了哪些事,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紧扣文本阅读的好习惯。 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以历史纵横线的形式列出三件往事的背景及历史形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感情。4.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该条建议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领导干部只有选拔有才能的、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地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被人民唾弃,成为国家的罪人。思维导图再读课文,完成填空。出师表【答案】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三顾草庐 出师大计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