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8 时间的脚印》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三、教学设想
《时间的脚印》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的自读课文。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提出,“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应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设计活动环节。”所以,《时间的脚印》一课教学时,不能泛泛地讲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等,放之四海而皆准,哪篇说明文都可以这样教的内容。这样,反而不能让学生欣赏到、学习到《时间的脚印》这课独一无二的文本特点。《时间的脚印》一课重点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文章中有关地质学的知识点众多,同时文中有大量的独句段使文章脉络清晰,教学时可采用形式新颖的游戏活动、为课文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筛选关键信息了解说明对象,理清说明的结构。科普类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去细心体会,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漫谈时间,总有一些时间值得我们期待和铭记。
3月14日,140年前的这一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140年之后,继爱因斯坦之后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去世。这是时间的记忆和巧合。霍金一生致力于探索时间和宇宙的起源。霍金先生去世了,但他对时间宇宙的探索与他那旷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却被文字永远铭记在了时间里。
那么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文明出现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下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3.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踪迹(zōnɡ)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
帷幕(wéi) 刨刮(páo) 沟壑(hè)
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ɡ)
2.词语解析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四、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三层。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体会说明语言,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特点
1.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三、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四、研读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为了让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更透彻,对课文介绍的知识掌握的更牢,我们今天还要进行一场跨界阅读。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完后大家说一说,从视频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地质科考人员,发现课文背后所体现的地质科考人员的认真观察、严谨分析的科研精神。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六、课文总结
同学们,沧海桑田,地质变迁,我们今天所学的《时间的脚印》只是拉开了地球记录的帷幕的一角而已,大自然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和奥秘有待于同学们努力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研究的精神,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七、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教学反思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