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 高中数学思想 第三讲:特殊与一般思想【讲】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1 高中数学思想 第三讲:特殊与一般思想【讲】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讲:特殊与一般思想【讲】
【典例1】(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第11题)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 )
A. B.
C.是偶函数 D.为的极小值点
【解读】试题是多项选择题中相对较难的题目,大部分考生对抽象函数,尤其是函数方程的有关内容不是非常熟悉.本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选拔创新性人才.
试题是一道重思维、轻计算的题目,题目中关于函数的方程的形式具有“齐次性”,即把函数换成时,方程是不变的,而D选项所陈述的性质与“齐次性”相悖.数学素养较好的考生,在判断D选项时,会注意到方程式的齐次性这一性质,快速排除错误选项,从而节省时间.多选题的题型设置为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试题源于教材,紧扣课程标准,对考生的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区分,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答案】ABC
【目标】试题以抽象函数为背景,考查了考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以及关于抽象函数的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解题思路 思路1 (1)代入可得,即,故选项A正确.
(2)代入可得,即,故选项B正确.
(3)对,代入可得,即,代入可得,因此恒成立,是偶函数,故选项C正确.
(4)由于且,我们对正实数考虑函数(这样由可推出的所有取值).题设可转化为对任意正实数,成立,由这个式子比较容易想到的解为,对应的(),且.当参数时,是的极大值点而非极小值点.故选项D错误.
思路2 处理抽象函数类型的问题,一般思路是先代入一些特殊值,希望得到关于函数取值的信息.这要求代入的变量的特殊值能使得题目中的式子变得尽量简单,例如本题对变量依次代入特殊值,,,都满足,这时题设式子可以合并同类项,呈现出较为简单的形式.通过带入这些特殊值,得到的信息足以判断ABC三个选项均正确.
对于选项D,可以观察到当函数满足题意时,另一个函数也满足题意.因此如果D正确,则是的极小值点,也是的极小值点,这样既是的极小值点,又是极大值点,导致矛盾,因此选项D不正确.
【典例2】(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Ⅱ卷第4题)若为偶函数,则( )
A. B.0 C. D.1
【解读】试题设计简洁,问题明确,给出了一个含有参数的函数解析式,要解决的是关于函数奇偶性的问题.其中函数的主干部分为对数函数,其基本性质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和必备知识,属于考生熟悉的知识范畴.具体来说,本试题包含如下诸多亮点.
(1)突出基础性要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高考“四翼”考查要求中的基础性表现为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会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有整体把握,对教材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为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本试题首先就是要求考生对函数的奇偶性、对数函数的性质等主干知识有整体把握,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2)注重解题思路的多元性和解题方法的灵活性.突出数学本质,注重通性通法.本试题的求解,既可以通过验证函数奇偶性的定义,也可以巧妙应用奇偶函数的运算性质,使不同思维水平的考生都能充分发挥.
(3)试题位于试卷靠前位置,考查对数函数等考生熟悉的内容,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助力考生正常发挥,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答案】B
【目标】试题以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为主干,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和对数函数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题思路 思路1 利用偶函数的定义进行计算.
由为偶函数知,当或时,,即,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得,整理得,所以,故选B.
思路2 代入特殊值进行计算.
容易看出,同时.由可得,故选B.
思路3 利用奇偶函数的运算性质.
我们知道,奇偶函数之间经过算术运算,所得函数仍为奇函数或者偶函数.具体而言,有如下常用结论:
(1)两个奇函数相加仍为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相加仍为偶函数;
(2)两个奇函数相减仍为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相减仍为偶函数;
(3)两个奇函数相乘为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相乘为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相乘为偶函数;
(4)奇函数的倒数仍为奇函数,偶函数的倒数仍为偶函数(在倒数有意义的范围内).
(5)两个奇函数相除为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相除为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相除为偶函数(在除法有意义的范围内).
本题中,由对数函数的性质易得是一个奇函数.事实上,记,则当或时,有.由题设,为偶函数,故作为偶函数与奇函数的商,是一个奇函数,从而得到,故选B.
【典例3】(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Ⅱ卷第13题)
已知向量,满足,,则______.
【解读】试题题目简洁清晰,主干部分包括两个关于向量,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向量的长度.其中,题设条件不涉及向量的坐标、角度、方向等,而只包含经过代数运算后的向量长度信息.具体来说,试题包含如下诸多亮点.
(1)培养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数学学科高考命题着力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问题设计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数学的通用性、严谨性及应用性.试题考查的向量是中学数学的必备知识,属于考生熟悉的知识范畴,要求考生运用科学思维对题目所给条件加以研究和分析.
(2)注重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解题方法的灵活性.试题给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提供了选用不同解题策略的空间,使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充分展示,较好地考查了考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试题的求解,既可以应用向量长度和数量积的关系,不建立坐标系,不依赖向量具体坐标;也可以通过假设平面(立体)向量的坐标代入验证条件,进而得到结论.
(3)逻辑推理是获得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要求考生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有逻辑地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到试题所给条件只能确定向量的长度,但不足以确定其方向;同样,向量的长度与方向也无法由题设得到.因此,本题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思维灵活性与逻辑严密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值得指出的是,直接代入(或者)虽然可以满足题设两个条件,得到的结果.然而这不足以保证结论的唯一性,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是不完整的.
【答案】
【目标】本题考查向量的代数运算、数量积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特别是向量长度和数量积的关系,考查考生理性思维、数学探索等数学学科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等关键能力.
【分析】解题思路 思路1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
由向量长度和数量积的关系,根据题设可知,.由数量积的运算律得,,因此,故.
思路2 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作为一道填空题,可以假设题目中的向量均为平面向量.设向量坐标,.由得,由得,整理可得.所以,故.完成这一过程后不难发现,结论对空间向量同样成立.
【典例4】(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第22题)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到轴的距离等于点到点的距离,记动点的轨迹为.
(1)求的方程;
(2)已知矩形有三个顶点在上,证明:矩形的周长大于.
【解读】试题有一定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将一个边长可变的矩形搭在抛物线上,允许它在抛物线上滑动,需要考虑滑动过程中让矩形周长最小化的问题.试题需要一定的动态思维能力,需要大致想象滑动过程中矩形各个元素的变化情况,并找到变化中的不变量.
在对试题的思考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不断地将问题进行等价转化,或者把问题化归为已经解决的情形.在第一种解题思路中,考虑给定边长的矩形符合条件的充要条件,这一步是等价转化,接下来的证明思路(证明两个系数均不超过某个值)也是基于这个等价转化,在这种思路下会比较容易找到方向,不会使不等式放缩过度.在第二种解题思路中,需要考虑二元不等式,一般是先考虑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形,再把较复杂情形化归为已解决的简单情形,或者用简单情形的一些结果(函数的最值性质)帮助解决较复杂情形下的问题.
试题极具创新性,注重考查思维过程,突出对考生数学素养的考查,并且计算量合理,有利于选拔创新性人才.
【答案】
(1)设点,则,两边平方并化简,可得,
即的方程为.
(2)解法1 设矩形的顶点,,,按顺时针排列,
设顶点,,在轨迹上.
设向量的方向向量为,
向量的方向向量为,
设边长,.
向量,
这样,.
同理可得,
两式相减得,
即.
由于,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这是因为.
同理,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因此,
而与不能同时成立,不等式不能取等号,即.
因此矩形周长.
解法2 设点,,的坐标分别为,,.由于轨迹关于轴对称,不妨设.由于,直线,中恰有一条的斜率大于0,不妨设的斜率,则直线的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代入的方程可得,(由知).
则,,
矩形的周长为.
(ⅰ)当时,,
记,则.
考虑函数(),
由,可得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在处取得最小值.
故.
(ⅱ)当时,.
若,则;
若,则;
若,则.
综上,矩形的周长大于.
解法3 周长的表达式及对情形、情形的分析同解法2.
当时,.
若,令.
当时,在区间单调递增,所以;
当时,在区间单调递减,在区间单调递增,所以.
故.
若,令,在区间单调递减,所以.
故.
【目标】试题以解析几何中的抛物线为背景,考查不等式估计、函数最值等内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有助于选拔创新性人才.
【分析】解题思路 思路1 在抛物线上,任意两点构成的向量可以唯一确定这两个点的位置,矩形有三个顶点在抛物线上,即有两条边对应的向量卡在抛物线上,我们考虑这两条边,的长度与方向,由于射线绕点逆时针旋转90°后恰好到射线的位置,因此两边的方向恰好差90°.
我们的思路是考虑一个给定边长的矩形,能否找到合适的角度,使得有三个顶点搭在抛物线上.最终我们算出边长为,的矩形存在的必要条件,即存在角使得下式成立
上式也是充分条件,若存在这样的角,取,并使,,则,,均在抛物线上.
我们在式子成立的前提下证明,如果的系数,可以取是足够小的正数,再取接近,并且接近,使,此时会使得矩阵周长小于.
因此我们有必要证明式子中,的系数均不超过,例如对,我们可以转化为的多项式再通过因式分解来证明,或者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小值来证明,也可以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
当式子中,的系数均不超过(且不同时等于)时,我们有,从而推出矩形的周长.
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的不能换为更大的数.当时,取是很小的正数,取,周长可以非常接近.直观地看,此时点与点在点附近,点与点在点附近,抛物线在点处的切线垂直于,且线段长度,因此是周长的最优下界.
思路2 我们使用比较常规的方法,考虑矩形的边的斜率以及顶点的坐标之后,可以给出周长的表达式,接下来需要证明一个二元不等式.由于的表达式中有绝对值符号,因此自然想到按照绝对值里面式子的正负分类讨论.
固定来看的表达式,当时,越小越小,因此可以自然地放缩,将问题转化为只含的不等式,即证.接下来通过换元,就将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求一个比较常规的函数的最小值问题.
当时,考虑此时的表达式与之前时式子的关联,我们仍然考虑先固定,让变化,看对式子的影响,即先对优化再对优化.
当时,越大式子越小,我们把看成代入的表达式作放缩,此时式子变成与之前相同的形式,可以用之前的函数的结果来证明.
当时,越小式子越小,我们把看成0代入的表达式作放缩,也可以转化为与函数有关的形式,最终证明题目结果.
应用一 特殊化
【例1】在中,为边上的中线,为的中点,则( )
A. B. C. D.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 题中对的形状没有任何定量限定,故可以将特殊化,然后利用坐标运算求解;
第二步
如图,不妨设是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可得,
,,令;
故可得,解得,,故选A.
【例2】设三棱锥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棱长均相等,是棱上的点(不含端点),记直线与直线所成角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则( )
A., B., C., D.,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 因为对正三棱锥的底边长与侧棱长没定量,可选特殊化图形
取为正四面体,然后补成正方体(如左图);
第二步 用特殊点
因为是棱上的点,取为中点,再通过建系空间向量坐标运算(这里就不展示具体过程)
易得,,,故选B.
【例3】若是偶函数,则实数______.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
函数是上的偶函数,故由题意可知对都有,
第二步 代入特值定参数
令,可得,
,由可得.
应用二 具体化
【例4】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且,,则( )
A. B. C.0 D.1
【引导与详解】第一步 抽象函数具体化:用特殊函数去满足题中要求,
由,联想到余弦函数和差化积公式,
可设;
第二步 要确定与需知两个自变量的函数值,体现方程的思想:
因为,
令,可得,,故,
所以,;
第三步
所以符合条件,
因此的周期,,,且,,,,,所以,
由于22除以6余4,所以.故选:A.
应用三 一般化
【例5】设,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观察数值特点,找对应函数,一般化
设,则由指数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得,
第二步
设,则幂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得,
所以.
故选:B
【例6】酒驾是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为了保障交通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 79mg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mg及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都属于违法驾车.假设某驾驶员喝了一定量的酒后,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上升到了1mg/mL.如果停止喝酒以后,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会以每小时25%的速度减少,要保证他不违法驾车,则他至少要休息(其中取)( )
A.7小时 B.6小时 C.5小时 D.4小时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 列不等式,一般化
设需要休息小时,依题意,,,
第二步
两边取以为底的对数得,
所以,
所以至少需要小时.
故选:B
应用四 归纳推理
【例7】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研究过各种多边形数.如三角形数1,3,6,10,…,第n个三角形数为,记第n个k边形数为,下面列出了部分k边形数中第n个数的表达式:
三角形数,
正方形数,
五边形数,
六边形数,
以此类推,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D.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 依据边数计算,观察规律
因为三角形数,
正方形数,
五边形数,
六边形数,
第二步 归纳一般结论
所以可以类推得到:第n个k边形数为,
于是有,,,,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故选:C.
方法一: 特殊处理:在不改变本质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具体题目进行赋特值、构造特殊函数、利用特殊图形、特殊点、特殊位置等来进行特殊处理.
方法二: 一般化:对于类似与具体函数值比大小,可寻求相应函数并联系函数性质来迎刃而解.
方法三: 归纳推理:从具体的个别事实或现象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进而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
微点:数学归纳法
【表现形式】当问题的结论与自然数n有关或是不能直接利用推理证明(或直接证明不好叙述),可用数学归纳法
【步骤】①验证n=1时命题成立
②假设n=k时命题成立
③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例1】若正项数列中,,,则的值是( )
A. B.
C. D.
【详解】,
在正项数列 中, 当 时, , 解得 ,
当 时, , 解得 ,
猜想 ,
证明: 当 时, 显然成立;
假设 时, ,
则当 时,
.
故 时, 结论也成立.
故 ,
故选: C.
【例2】已知,.
(1)求在处的切线方程;
(2)求证:对于和,且,都有;
(3)请将(2)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
【详解】(1)因为,所以,
又,所以求在处的切线方程为.
(2)不妨设,
令,,
则,
因为,
所以,
所以在上恒成立.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即.
(3)对于任意的,任意的,,
都有,
证明:①当时,由(2)知,命题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
即对任意的,,,…,及,,2,3,…,k,.
都有.
现设,,,…,,及,,2,3,…,k,,.
令,,2,3,…,k,则.
由归纳假设可知
所以当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对于任意的,任意的,且,
都有.
【跟踪练习】
1.若,则( )
A. B.
C. D.
2.过抛物线(>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Q两点,若线段PF与FQ的长分别为p、q,则等于
A.2 B. C. D.
3.如图是瑞典数学家科赫在1904年构造的能够描述雪花形状的图案.图形的作法是从一个正三角形开始,把每条边分成三等分,然后以各边的中间一段为底边分别向外作正三角形,再去掉底边,反复进行这一过程,就得到一个“雪花”状的图案.设原正三角形(图①)的边长为1,把图①、②、③、④……中图形的周长依次记为,得到数列.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若时,则的最小值为( )
(参考数据:,)

A.5 B.8 C.10 D.12
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P⊥BD,垂足为P,且 .
5.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公差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由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化简,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商数关系即可得解.
【详解】[方法一]:直接法
由已知得:,
即:,
即:
所以
故选:C
[方法二]:特殊值排除法
解法一:设β=0则sinα +cosα =0,取,排除A, B;
再取α=0则sinβ +cosβ= 2sinβ,取β,排除D;选C.
[方法三]:三角恒等变换
所以

故选:C.
2.C
【分析】设PQ直线方程是则x1,x2是方程的两根,借助韦达定理即可得到的值.
【详解】抛物线转化成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准线方程为,
设过的直线方程为,
,整理得.
设,,,
由韦达定理可知:,,


根据抛物线性质可知,,,

的值为,
故选:C.
【点睛】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未给出直线时需要自己根据题目条件设直线方程,要特别注意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问题,避免不分类讨论造成遗漏,然后要联立方程组,得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写出,再根据具体问题应用上式,其中要注意判别式条件的约束作用.
3.C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周长形成的数列是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即可求出与,从而得到关于的不等式,解得即可..
【详解】观察图形知,各个图形的周长依次排成一列构成数列,
从第二个图形开始,每一个图形的边数是相邻前一个图形的倍,边长是相邻前一个图形的,
因此从第二个图形开始,每一个图形的周长是相邻前一个图形周长的,即有,
因此数列是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数列的前项和为,
若,则,即,
所以,
所以,又为正整数,所以的最小值为.
故选:C
4.18
【分析】设,将所求转化为,然后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转化计算
【详解】
则,,
所以 ,
故答案为:18.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向量加法的几何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5.2
【分析】转化条件为,即可得解.
【详解】由可得,化简得,
即,解得.
故答案为: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