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6平面几何篇第3讲: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讲】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6平面几何篇第3讲: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讲】202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讲 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讲)
【典例1】(202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乙卷)第12题)已知⊙O的半径为1,直线PA与⊙O相切于点A,直线PB与⊙O交于B,C两点,D为BC的中点.若,则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解读】试题解法多样,不同的选择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解析几何的方法把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根据韦达定理得出点D坐标,进而利用函数思想得到最大值;也可以通过平面几何的方法确定点D的轨迹为圆的一部分,再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出最大值.当然考生还可以用两个向量的夹角作为自变量,通过向量投影得到答案.总之,试题对考生的思维有一定要求,需要考生思维的创新性,强调多想少算,数形结合.试题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
【答案】A
【目标】试题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试题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动态分析能力,由于直线PB是动直线,需要考虑点D的所有可能位置(即轨迹);另一方面,题目所求是一个定向量与一个动向量的数量积最大化,考生也需要正交分解的想法.
【分析】解题思路 思路1 由D为BC的中点可知OD与PD垂直,即点D在以OP为直径的圆周上(事实上点D的轨迹为该圆周在⊙O内部的部分).取OP的中点M,有,并且,由于,有,同时,因此,当MD与PA平行时取到最大值,因此正确选项为A.
思路2 设点P为原点,⊙O的圆心为,方程为,设点,直线PB为,代入圆的方程得,由韦达定理知两根和,即,,以及中点,点D的横坐标,当时取到最大值,因此的最大值为.
【典例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在中,,,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若设,则可用表示为 ;若,则的最大值为 .
【解读】空1: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结合为的中点进行求解;空2:用表示出,结合上一空答案,于是可由表示,然后根据数量积的运算和基本不等式求解.
【答案】
【目标】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用基底表示向量用,定义求向量的数量积,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基本不等式求积的最大值.
【分析】空1:因为为的中点,则,可得,
两式相加,可得到,
即,则;
空2:因为,则,可得,
得到,
即,即.
于是.
记,
则,
在中,根据余弦定理:,
于是,
由和基本不等式,,
故,当且仅当取得等号,
则时,有最大值.
故答案为:;.
【典例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在中,.P为所在平面内的动点,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解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表示出,,根据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辅助角公式及正弦函数的性质计算可得
【答案】D
【目标】本题考查求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含\\sin x (型)函数的值域和最值,辅助角公式
【分析】依题意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因为,所以在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设,,
所以,,
所以
,其中,,
因为,所以,即;
故选:D
【典例4】(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第10题)已知O为坐标原点,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其中A在第一象限,点.若,则( )
A.直线AB的斜率为 B.
C. D.
【解读】试题考查了与抛物线和直线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用解析几何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意在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如何灵活地应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将问题合理转化,试题进行了很好的设计.试题对考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数学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体现了新高考的课改理念,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答案】ACD
【目标】试题借助抛物线的基本元素命制,以抛物线内线段的数量关系为限制条件,引导考生逐步求出抛物线的基本量.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运算求解等数学能力以及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重点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分析】解题思路 由题设可得.又,故,.
所以直线AF的斜率等于,即知AB的斜率为.
直线AB的方程为,与联立,化简可得点B坐标为.
故,.
又,,由余弦定理得.
故.同理可得,于是.综上,正确选项为ACD.
应用一 解决夹角问题
【例1】(2024上·广东深圳·高三统考期末)已知为单位向量,且,则与的夹角为( )
A. B. C. D.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的值:
由题意可得,
将两边平方可得;
可得,可得;
第二步:再由向量夹角计算公式可求得与的夹角为:
设与的夹角为,则,
所以.
故选:C
应用二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
【例2】(2024上·辽宁大连·高一统考期末)平面向量两两不共线,满足,且.若,则的最大值为 .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根据重心的性质可得,:
不妨设由,
由可得是的重心,
由可得,
由重心的性质可得,,
第二步:根据余弦定理可求解长度:
不妨设,则,
故由余弦定理可得,
,
所以
第三步: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最大值:
记,平方可得,
由于,所以,此时取最大值4,故的最大值为2,
因此的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应用三 解决与三角函数有关问题
【例3】(2024·河南郑州·统考一模)已知中,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
(1)求角A的值;
(2)若点满足,且,求的值.
【引导与详解】
(1)第一步:由已知条件和三角形内角关系,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
(1)由以及可得

即,
可得,又,
所以,即,
第二步:再由辅助角公式以及角的范围可得:
可得,又,
解得.
(2)第一步:根据向量定比分点以及:
∵,
∴,
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在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化简计算即可求得tanB.
由可得,,,;
在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即,
由可得,
化简可得,整理可得,
所以.
应用四 解决与三角形有关问题
【例4】(2024上·云南昆明·高二统考期末)已知,点是平面内一点,记,,则( )
A.当,时,则在方向上的投影向量为
B.当,时,为锐角的充要条件是
C.当时,点、、三点共线
D.当,时,动点经过的重心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利用投影向量的定义可判断A选项:
对于A选项,当,时,
则在方向上的投影向量为,A对;
第二步:分析可知且、不共线,求出的取值范围,可判断B选项:
对于B选项,当,时,
角为锐角且、不共线,即,解得且,
所以,为锐角的充要条件是,B错;
第三步:利用共线向量的基本定理可判断C选项:
对于C选项,因为,即,
所以,,即,
又因为、有公共点,故点、、三点共线,C对;
第四步:利用平面向量的加法可判断D选项:
对于D选项,设线段的中点为,
则,
因为,则,
此时,动点经过的重心,D对.
故选:ACD.
应用五 解决与解析几何综合应用有关问题
【例5】(2024·海南海口·统考模拟预测)已知,是上的两个动点,且.设,,线段的中点为,则( )
A.
B.点的轨迹方程为
C.的最小值为6
D.的最大值为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垂径定理得到,从而得到,进而求出角度∠ACB:
A选项,由题意得,半径为,
由垂径定理得⊥,则,解得,
由于,则,故,A错误;
第二步:由得到点的轨迹为以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得到轨迹方程:
B选项,由A选项可得,,故点的轨迹为以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
故点的轨迹方程为,B正确;
第三步:由极化恒等式得到,结合点的轨迹方程,得到的最小值:
C选项,由题意得,,
两式分别平方后相减得,,
其中,又点的轨迹方程为,
所以的最小值为,故的最小值为,C正确;
第四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看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结合点的轨迹方程,求出最大值,得到答案:
D选项,可看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理,可看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故可看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的轨迹方程为,
故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大值为圆心到的距离加上半径,
即,故,
所以,故最大值为,D错误.
故选:BC
【点睛】关键点睛:向量恒等式,及是常用等式,要学会合理利用这两个式子解题.
应用六 解决与概率有关问题
【例6】(2024·广东茂名·统考一模)从标有1,2,3,…,10的10张卡片中,有放回地抽取两张,依次得到数字,,记点,,,则( )
A.是锐角的概率为 B.是锐角的概率为
C.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为 D.的面积不大于5的概率为
【引导与详解】
第一步:根据向量数量积为正结合古典概型公式判断A,B选项:
易知,不共线,若是锐角,,易知共有100种情况,其中共有10种,与有相同种情况,即45种,所以是锐角的概率为,A正确;
若是锐角,恒成立,所以是锐角的概率为1,B错误;
第二步:根据数量积为正得出锐角判断C选项:
若是锐角三角形,则,

所以,共有9种情况,所以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为,C正确;
第三步:结合面积公式判断D选项:
若,,
该不等式共有组正整数解,所以的面积不大于5的概率为,D正确.
故选:ACD.
方法一: 直接法
第一步:根据条件构造并化简向量:通过向量将所求量进行表达,得出相应的表达式并化简;
第二步:求范围:利用二次函数开口方向&对称轴和三角函数单调性&周期性等求解函数范围.
方法二: 几何法
第一步:确定向量的起点和终点:首先需要确定题目中给定的向量起点和终点,以及它们所表示的几何意义.
第二步:构建平面几何图形:根据向量的起点和终点,在平面上构建相应的几何图形.这个图形可以是线段、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具体取决于题目的情况.
第三步:分析几何关系:根据向量的定义和性质,分析向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图形中的线段、角度等几何元素的关系.
第四步:求解范围问题:根据分析的几何关系,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求解向量的范围问题.这可能涉及到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大小、平行或垂直的条件等.
第六步:得出结论:根据求解的结果,得出向量的范围,并给出相应的解释或证明.
方法三: 三角换元法
在解决平面向量问题时,三角换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通过设定向量的坐标并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转换,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解决的数学形式.
第一步:根据题目要求设定向量的坐标.
第二步:利用向量的模长公式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取值范围,即利用,其中r是向量的模长.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向量的夹角范围:通过设定一个角度来表示向量与坐标轴的夹角,并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将向量的坐标转换为三角函数形式,即和.
第四步:将转换后的坐标代入需要求解的表达式中进行化简,并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和不等式性质求解表达式的取值范围.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轻松解决平面向量的范围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题目条件和要求,并正确使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不等式性质进行化简和求解.同时,还要注意细节和运算的准确性,以免出现错误的结果.
微点:平面向量处理解析几何范围问题
【表现形式】高中数学中的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处理解析几何问题时,平面向量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以下是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
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析几何中,特别是在涉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时,平面向量常常作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表现形式出现。通过向量加法、减法和数乘等运算,可以方便地描述和解决与方向和大小相关的问题.
2. 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这些运算在解析几何中常用于描述点、线、面的关系。例如,向量的数量积可以用于求两向量的夹角,进而描述直线、平面之间的夹角;向量积可以描述平面的法向量,进而研究平面几何问题;混合积则可以描述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
3. 向量的线性表示:在解析几何中,经常需要将一个向量表示为其他向量的线性组合。通过向量的线性表示,可以研究向量的性质、几何意义以及与基底的关系.
4. 向量的模与向量的投影:向量的模描述了其大小,而向量的投影则用于研究向量在给定方向或平面上的分量。这在解析几何中常用于计算距离、角度等.
5. 向量的线性方程组:在解析几何中,经常需要解决涉及多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通过将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表示为向量方程,可以利用向量运算简化计算过程.
6. 向量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表示:在解析几何中,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是描述点或向量的重要工具。通过向量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表示,可以更方便地描述和解决与轨迹、方向和大小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以多种形式出现,为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掌握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联系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涉及几何的数学问题.
【步骤】
①理解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的要求,是求某点的轨迹、范围,还是其他.
②建立坐标系: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坐标系。这有助于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③设定变量:根据问题的需求,设定变量,如点的坐标等.
④建立方程: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模长等性质,建立代数方程。这通常涉及到向量的线性组合、数量积等运算.
⑤求解方程: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变量的值.
⑥分析结果:根据解得的变量值,分析其几何意义,得出点的轨迹、范围等.
⑦验证答案:最后,将得到的答案代入原问题,验证其正确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1】(2023上·江苏苏州·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已知抛物线,圆,在抛物线上任取一点,向圆作两条切线和,切点分别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由已知,,.
如图,设点,则,

在中,有

易知,则,
则,
因为,所以当时,取得最大值,
又,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A.
【例2】(2023上·安徽·合肥市第七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下顶点为,垂直于y轴的直线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0
答案 A
解析 由椭圆C的长轴长为,可得,即,
由下顶点为,得,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
由题意可设,则,
又,所以,
所以,
又,所以当时,有最小值,
故选:A.
【跟踪练习】
(2023上·北京·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考期中)
1.已知椭圆的上、下顶点为,过点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在线段之间),则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2023上·山西大同·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2.已知点是抛物线的焦点,,过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M,N两点,且,若Q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且,则的最小值是( )
A.0 B. C. D.1
(2023上·全国·期末)
3.已知O为坐标原点,,,点P满足,记点P的轨迹为曲线
(1)求曲线E的方程;
(2)过点的直线l与曲线E交于两点,求的取值范围.
(2016上·宁夏石嘴山·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校考期末)
4.在直角坐标平面中,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两动点M,N满足,,向量与共线.
(1)求的顶点C的轨迹方程;
(2)若过点的直线与(1)轨迹相交于E,F两点,求的取值范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分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和存在两种情况求解,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求得,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出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联立,由判别式大于0求得的范围,再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数量积,由得范围求得的范围.
【详解】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
此时;
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斜率为,设,
则直线方程为,
联立,得,
,得.



,,,
则,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D.
2.A
【分析】根据直线与抛物线联立可得韦达定理,根据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得,进而根据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即可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
【详解】由题意可得,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得,
设,所以
,,
化简得,
即,解得,

设,则,
因此且,
因此可得,
故,当时取到等号,故的最小值为0,
故选:A
3.(1)
(2)
【分析】(1)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易判断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的右支,求出的值,即得;
(2)设出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推出韦达定理,依题得出参数的范围,将所求式等价转化为关于的函数式,通过整体换元即可求出其取值范围.
【详解】(1)因,,且动点P满足,由双曲线的定义知:
曲线E是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且,,则,故曲线E的方程为
(2)
当直线l的斜率为0时,直线l与双曲线的右支只有一个交点,故不符题意.如图,不妨设直线l方程为:,
设,,联立,得,
由韦达定理得,,.
由题意:解得:
,令,因故,
而,在为减函数,
故,即的取值范围为.
4.(1)
(2)
【分析】(1)设顶点C的坐标为,由,知.由且向量与共线,知N在边的中垂线上,由此能求出的顶点C的轨迹方程.
(2)设,,过点的直线方程为,代入,得.再由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能求出的取值范围.
【详解】(1)设顶点C的坐标为,因为,.
又且向量与共线,
∴N在边的中垂线上,.
而,即,
化简并整理得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
(2)
设,
过点的直线方程为,代入,
得,,
得,
而是方程的两根,
,.

即,
故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