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标要求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2.要点提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3.活动建议运用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二、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包括:课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依据一:《课程标准》。第一, 摘录相关内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早期国家与社会》,该课标与本课相符的内容是。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第二,确定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并进行分解,具体见下表。课标内容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关键性的行为动词分解知识名词分解行为动词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年代、区域、重要人物、事件、文化成就概述、知道“年代、区域”可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及其变化; “重要人物”可分解齐桓公、商鞅;“重要事件”课分解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概述”可分解为概括、阐述;“知道”可分解为指出,认识,了解依据二: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本课时相应的要求是结合历史地图,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名称,理解各国变法对于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与课标要求相一致。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社会特征。大部分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确定目标时应该以生为本,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教学目标。(二)陈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和齐桓公称霸的历史;掌握战国七雄的名称及相应的地理位置;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等重要历史知识。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体会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认识分析诸侯争霸的双重作用。(三)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有关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故事很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但无论如何选择教学素材,都要围绕一个背景、一个重心。这个背景就是要体现当时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个重心就是这一时期文明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诸子百家的影响。(摘自《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132)(四)重难点突破重点: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突破方案:本专题的主题是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齐桓公称霸是“诸侯争霸”的典型代表,商鞅变法是“社会变革”的突出代表,也是所有变法中最为彻底的。因此将这两个历史事件定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的方法,从自然、人才、谋略、胸怀四个角度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另外还采用史料阅读、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变法成功的重要意义。难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如何辩证地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现象。突破方案:之所以把这一内容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事件相对比较熟悉, 可谓“知其然 ”,然而学历史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认识和理解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辩证地唯物史观。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主要采取“图说历史”的方式,通过出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结合图册上《战国经济与改革》等图片让学生学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客观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现象,认识其双重作用。三、教学策略1.采用图说历史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图册。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以及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成语故事。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三字经》相关句段:出示年代尺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争霸与变革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因此被誉为“春秋战国乱悠悠”(点出课题)朗读: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从所出示的句段中,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在年代尺上准确标注历史时期,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概念延续上节课读经知史的方法,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年代尺等工具的习惯,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教学(以图说史)环节一:争霸背景(周辙东,王纲堕。)出示《春秋战国铁农具图》,引导学生思考1.这些是用来作什么的? 2.在此之前人们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3.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会给当时带来怎样的变化? 归纳: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了推广,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示图片:东周王室的礼器叙述: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问:从这件东周王室的礼器中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周王室的衰微,越发凸显了诸侯的强盛。日益强盛的诸侯也开始了你争我斗、问鼎中原的争霸之路观察图片,分析归纳:1.这些是铁农具,用来进行农业生产。2.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联系西周的礼乐制度,对比东周王室的嵌金银卷云纹青铜鼎,归纳:此鼎是东周王室的礼器,造型清新活泼,失去了昔日庄重威严的风格,标志着维系周朝命脉的礼制已经逐步走向衰亡??一图抵千言,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时联系旧知,巩固和梳理知识环节二:争霸过程(五霸强,七雄出)出示《春秋五霸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你是春秋五霸之一你认为要想最先称霸必须具备哪些因素?2.春秋五霸中,谁最先称霸?为什么他能首先称霸?出示与其他霸主相关的图片及成语?出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对比图,引导思考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归纳: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出示李悝、吴起、商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人的共同点。出示商鞅变法相关图片及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影响观察《春秋五霸形势图》,在自己图册的图上圈出两种说法。(识记)小组讨论、回答,并归纳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根据出示的图片,讲述相关的成语故事?仔细对比图片,发现不同:1.修筑了长城2.诸侯国的数量在减少3.三家分晋?联系图册,比较、归纳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国纷纷通过变法图强?小组讨论、归纳体现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环节三:评说争霸 引导学生联系图册《战国经济与改革》,从图中仔细观察重要水利工程、农业发达区、商业都会等归纳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变革图强)出示春秋战国时期盔甲、兵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观察、比较、发现???讨论:???????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现象? ???通过阅读和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料,提升对资料的利用率,并能通过实例理解论丛史出的道理?通过学习和讨论,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地唯物史观,学会认识历史事件的双重影响课堂小结?出示三字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根据课堂板书将知识串联成图(如连成一个变字)首尾呼应,读经知史,通过知识梳理和知识构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五、板书设计(幻化成一个变字)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以图说史,图片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图说历史,通过“争霸背景”“争霸过程”“评说争霸”三个环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 (2)本节课十分注重历史课堂的延续性,继续采用读经知史的方法,融合《三字经》进行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3)本节课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课堂板书的设计,板书注重逻辑性和整体性,一个“变”字凸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色。2.不足之处本课中关于“周王室的衰微”环节,采用的是“鼎”的图片,由于历史文物和图片的缺乏,此处学生的直观感受不是很强,感觉略显牵强,说服力不够。七、《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浙江杭州2014年中考试题1)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 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解析】此题符合新课标的评价要求,着眼于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读提供的听课笔记,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而这一措施的结果就是承认土地私有,A选项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是齐桓公,表述错误;B选项秦孝公属于战国七雄而非春秋五霸;D选项中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是C。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解析】本题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在年代尺上准确判断朝代。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其中①处是夏朝②处是商朝③处是西周④处是东周,因此答案是D。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推理能力和对历史演变的时间概念,答案是B。4.“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答案是A。5.(江苏宿迁2014中考试题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宗庙之牺(祭品)由字面可推断出是牛,所以答案是B。6.(呼和浩特2014年中考试题3)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是C。7.(湖南株洲2014年中考试题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注意关键词“不能”,答案是B,因为材料未提及。8.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解析】答案A。9.(贵州毕节2014年中考试题13)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在情境中的运用能力,根据关键词“战国”,可知答案是A。10.下列成语的来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是( )①退避三舍 ②三足鼎立 ③围魏救赵 ④一鸣惊人 ⑤负荆请罪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排除“三足鼎立”可选出答案C。二、非选择题11.填图:在下图红框内填出“春秋五霸”的名称。第11题图第12题图【解析】第11题属于填图题,体现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答案略。12.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今山东东北部;楚:长江流域;秦:西边关中地区;燕:华北、东北赵:今河北;魏:河南;韩:今陕西一带。)【解析】第12题属于读图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进行分析、判断,充分体现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答案是齐楚秦燕。13.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从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综合探究题1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进步往往与改革相伴而生。改革会动一些人的“奶酪”。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规定:废除贵族世袭制,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剥夺其爵位。此举触动了贵族的利益。(1)写出这次变法的名称。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对比材料一、二,说说该变法采取哪些措施改变了变法前的社会状况。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推行此次改革的改革家被毛泽东誉为“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并说说这场改革对后世的启示。【解析】本题由温州市2014年中考试题改编,以改革为主线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层层递进串成整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2)措施:奖励农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县制。(3)影响: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关注民生、坚持依法治国等意思相近即可。课件17张PPT。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图说春秋战国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普遍使用周王室衰微嵌金银卷云纹青铜鼎 (东周王室的礼器)天子用鼎诸侯用鼎士大夫用鼎 2.春秋五霸中,谁最先称霸?为什么他能首先称霸?1.如果你是春秋五霸之一你认为要想最先称霸必需具备哪些因素?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归纳: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谋略:地利:人才:为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树立威信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退避三舍 楚庄王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一鸣惊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三家分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称霸诸侯" —“一统天下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联系图册P11 战国经济与改革材料一:秦国变法前的社会状况:1.平民弃农经商,土地荒芜,粮食歉收。2.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消极怠工。3.奴隶主无功受禄,士兵无升迁机会。4.因权力过大,各地贵族叛乱经常发生。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商鞅变法是如何解决以上社会状况的? 商鞅变法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国富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3.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进行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2. 商鞅变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 (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 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1.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2.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商鞅变法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现象?小小论坛 (小提示:可以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制度更替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doc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