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早期国家与社会”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一)课标要求1.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2.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二)要点提示1.甲骨文、青铜器、夏的建立。2.要点提示: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三)活动建议1.组织专题讨论,如文字的发明对文明传承的意义;国家与原始社会组织的区别。2.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二、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包括:课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依据一:《课程标准》。第一, 摘录相关内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早期国家与社会》,该课标与本课相符的内容有: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第二,确定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并进行分解,具体见下表。课标内容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关键性的行为动词分解知识名词分解行为动词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实例、标志?列举、知道?“实例”可分解为甲骨文、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等; “标志”可分解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列举”可分解为举例说明、讲解、描述、表述;“知道”可分解为找出,认识。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年代、区域、重要人物、事件、文化成就概述、知道?“年代、区域”可分解为我国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和统治区域的变迁; “文化成就”可分解为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概述”可分解为概括、阐述;“知道”可分解为指出,认识,了解。依据二: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步骤和课程标准一样。先是摘录相关内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再确定关键词:文明成就、意义;知道、理解。最后分解为让学生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它们为中华文明长期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早期国家与社会”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下册以及上一课内容已经学习了亚非大河文明的概况,初步了解早期文明特征。因此本课时可以适当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比较。以生为本,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教学目标。(二)陈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三)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1.教师可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有关资料,说明课文中具体时间、概念表述的由来。2.讲分封制就会涉及宗法制,但这一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偏难,可不对学生做硬性要求。(四)重难点突破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突破方案:这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被习惯地称为“三代”,“三代”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人把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的来源归诸三代,如大禹治水、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等。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本单元是八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接续七年级最后的单元“文明探源”,介绍了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几个早期文明。本课时集中勾勒了夏、商、周时期中华早期国家的发展线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早期文明的区域差异,知道进入文明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更是了解祖国发展历程,增强学生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可让学生通过逐步解读《三字经》中的相关句段:“……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从三个层次进行解读:1.通过绘制年代尺,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2.通过对比禅让制和世袭制,知道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3.通过图文展示以及史料分析,认识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这些代表性文明成就。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突破方案:之所以把这一内容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了解当时西周为何采取分封制为国家管理形式,知道它的主要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个制度,就难以理解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转变的意义。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而西周礼乐制度就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礼乐文明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已有的知识很单薄,很难通过教材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 初中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也不强,对事物的分析很难一下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以下手段:1.角色扮演: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由此让学生明白采取分封制的原因。2.史料分析:掌握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特点。3.古今对比:明白分封制和礼乐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出示相关句段。出示年代尺。从所出示的句段中,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从学生熟悉的《三字经》引入,既引发学生兴趣,了解学情,又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知中国文明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年代尺中感知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新课教学(读经知史)环节一:走进夏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明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示“夏传子,家天下”是指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强调这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引导学生概括夏朝。(建立者、时间、都城、末代暴君)观察《夏朝形势图》,说出夏朝大致的统治区域。?回忆文明形成的标志有哪些?对比禅让制和世袭制,明白世袭制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观察复原图,认识该建筑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明白这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概括夏朝,梳理夏朝概况。联系旧知,温故知新。???从制度建立和宫殿建筑两方面让学生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及时巩固和梳理知识。环节二:走进商朝(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商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证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1.生产技术创新──青铜器。(出示司母戊鼎的图文资料以及四羊方尊的鉴赏资料)2.文字创新──甲骨文(出示三个甲骨文让学生猜字)?引导学生概括商朝(建立者、时间、杰出文明成就、末代暴君)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变化及其原因。联系图册P7青铜器的用途,认识到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文明象征。猜甲骨文(车、光、兔),联系图册P7,思考:1.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2.甲骨文字有哪些特点?3.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4.联系图1-16,1-17,从两幅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概括商朝,梳理概况。从青铜器和甲骨文等典型文明成就,感知中华早期文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环节三:走进西周(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邀请学生讲述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相关故事。向学生说明此处“八百载”指的是整个周朝。解读分封制1.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出示图文资料)2.怎样进行分封?(出示分封示意图)3.受封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出示示意图)4.实行分封制有什么影响?(对比夏商周三代的形势图)出示《礼记礼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概括西周(建立、都城、重要制度)1.试叙述周武王诛纣建周的简单经过。2.阅读教材,梳理出相关制度。阅读教材P12及图册P8,按要求逐步解读西周分封制,并用自己的话对分封制进行名词解释。?思考: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礼乐制度)阅读图册P9趣味链接钟鸣鼎食,思考礼的实质是什么?礼仪教化有何作用?(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森严的社会等级。)概括商朝,梳理概况了解学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并通过名词解释环节,深化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料,提升对资料的利用率,并能通过实例理解论丛史出的道理。课堂小结?重新出示三字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请同学们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可以列表比较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提示:可从建国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首尾呼应,读经知史,通过知识梳理和知识构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通过联系和比较,明白夏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2.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六、《早期国家与社会》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1.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距今年(2014年)约( )A.5000年 B.4083年 C.2070年 D.2014年【解析】课标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本题考核学生对纪年方法和时间计算的掌握程度属于容易题。夏朝建于公元前,距今时间的计算方法是两者相加减去1,因此正确答案是B。2.导致商朝灭亡的一次著名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C.郾城之战 D.长平之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战争的识记情况,属于容易题。答案是A。3.(广东珠海2014年中考试题41)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舜传位于禹 B.夏传子,家天下??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大一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世袭制的掌握程度,属于稍难题。世袭制开始于夏朝禹传位于启,A中舜传位给禹仍属于禅让制,C中秦始皇和汉武帝不是世袭制的开创者,本题精妙之处还在于通过“夏传子,家天下”这一选自《三字经》的语句,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因此正确答案是B。4.(山东临沂2014年中考试题1)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A.黄帝 B.禹 C.汤 D.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属于容易题。黄帝、禹、汤均是古代开明贤能的帝王,纣作为商朝末代暴君,最终自焚于露台,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D。5.(江苏苏州2014年中考试题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解析】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于商朝概况的了解程度,符合课标要求,充分体现了综合性、人文性。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的典型文明成就,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掌握铸造铁器的方法,而早在半坡时期就已经出土了彩陶,因此正确答案是A。6.(江苏连云港2014年中考试题20)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答案】A。7.文字是承载历史的符号,通过“甲骨卜辞”可以了解到( )A.夏朝的历史 B.商朝的历史 C.秦朝的历史 D.汉朝的历史【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故答案选B。8.(山东济宁2014年中考试题1)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A。9.(江苏南京2014年中考试题1)《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日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A。1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第8、9、10题考核的考点都是关于分封制的,但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第8、9题侧重于分封制的实施,第10题侧重于分封制的作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掌握核心知识。11.下列属于西周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民主制 ③元首制 ④礼乐制度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考核西周的政治制度,答案是A。二、非选择题12.下图中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县出土的,重约833千克,连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青铜器的名称、制造朝代及历史地位。(2)该青铜器是做什么用的?商王制造该青铜器的目的是什么?(3)鼎在我国古代象征什么?请举出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至少写出两个)(4)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答案:(1)名称:司母戊鼎。制造朝代:商朝。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2)祭祀。商王祭祀他的母亲。(3)象征权力和地位。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问鼎中原、鼎力相助等。(4)商朝。特点:青铜制品种类繁多,造型古朴奇特,工艺精湛细腻。【解析】本题考核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属于识记层次。试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尤其是第3小题,侧重对鼎的理解和应用。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周朝的编钟。按周礼规定,周天子是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是一架编钟一面摆置。材料二: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在院子里奏乐舞蹈,他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孔子知道了,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原来,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是由谁制定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这种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有什么作用或影响?答案:(1)礼乐制度。周公。(2)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下社会秩序的工具。作用或影响:一方面与分封制一起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解析】此题考核西周的礼乐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会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三、综合探究题14.(湖南长沙2014年中考试题40)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10分)图一周初形势图 图二清朝疆域图(1)读图一,指出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分)(2)读图二,指出当时主要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创立于何时?(1分)(3)读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政府设什么机构管理新疆?(2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香港、澳门设特别行政区进行管理,这是哪一方针的初步实践?(1分)【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行省制度;元朝;(3)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解析】此题属于图表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属于稍难题。本题以制度演变为线索,将分封制、行省制度、一国两制等知识点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人文性,凸显了学以致用。课件5张PPT。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三字经》夏商西周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夏商周 请同学们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可以列表比较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提示:可从建国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课堂小结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建立者:禹(公元前2070年)启继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末代国王:桀文明代表:二里头宫殿遗址建立者:汤(公元前1600年)末代国王:纣文明代表:青铜铸造业:司母戊鼎甲骨文特征:可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建立者: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分封制礼乐制度政治制度知识构建早期国家与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doc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