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百家争鸣”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标要求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2.要点提示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3.活动建议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二、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包括:课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依据一:《课程标准》。第一, 摘录相关内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早期国家与社会》,该课标与本课相符的内容是。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第二,确定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并进行分解,具体见下表。课标内容关键性的知识名词关键性的行为动词分解知识名词分解行为动词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年代、区域、重要人物、事件、文化成就概述、知道?“年代、区域”可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期; “重要人物”可分解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重要事件”课分解为百家争鸣。“概述”可分解为概括、阐述;“知道”可分解为指出,认识,了解。依据二: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本课时相应的要求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理解老子与孔子的主要思想,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与课标要求相一致。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百家争鸣”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课文重点介绍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由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均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掀起“国学热”的时下,因此确定目标时应该以生为本,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教学目标。(二)陈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思想;能说出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理解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当今时势,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情怀,认识先秦思想的历史影响,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自豪感。(三)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百家争鸣”侧重于让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影响。对此,应注意:一方面,要避免孤立地就思想讲思想,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运用思想家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各种思想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体会思想家的情怀;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我们当前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先秦思想的历史影响,比如,今天对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社会和谐(“和为贵”)的关注;又如,孔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的应用(“孔子学院”)。(摘自《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132)(四)重难点突破1、重点:孔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突破方案:本专题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头绪纷繁,涉及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为了突破这一重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介绍孔子生平,解读“语录”,讲解名人轶事,了解其思想主张,认识和了解儒家学派及主张。继而启发学生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2、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突破方案:之所以把这一内容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百家争鸣的历史事件相对比较熟悉, 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知识。尤其是现在“国学热”的形势下,很多人对国学有很多片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主要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对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表述自己的意愿,了解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凸显新课程提倡的开放性。三、教学策略1.采用以点带面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孔子生平及主张。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孔子生平故事。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孔子,准备好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和语录。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易中天的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叙述:春秋战国,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今天借用“开卷有益”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出示卷首语: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思考:1.什么是百家?2.什么是争鸣?3.什么是百家争鸣??朗读卷首语: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个别回答并归纳。读史明智,开卷有益,通过推荐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教学环节一:认识孔子???叙述:百家争鸣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这个人,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名片及孔子生平。?出示孔子语录,解读其思想主张,了解其情怀。?1.百家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2.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3.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提问对孔子生平不清楚的地方,讲述与孔子有关的轶事(2~3则)。朗读语录,解读归纳孔子在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主张,认识到其核心是“仁”“礼”。???通过概念呈现和解读,理清思路。???????从学生最熟悉的孔子入手,感受先秦诸子的深远影响,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环节二:认识百家?出示:治国思想大比拼。引导学生思考:1.你最欣赏哪个学派的观点?如果在当时,你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2.战国时的诸侯国会选择哪个学派?为什么?用历史事实加以说明。?归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同时,为应付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孟子、老子思想遭到冷落。学生根据表格,结合书本,自主梳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代及主张。?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并能举出历史事实说明。(如秦商鞅变法、统一六国等)??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通过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和举出历史事实加以说明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环节三:评说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思考:1.百家争鸣的背景(为什么能争?)提示学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孔子生平等进行联系。2.百家争鸣的影响(争出了什么?)提示学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联系。?学生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归纳。??????通过联系,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和讨论,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地唯物史观,学会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出示后记)点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根据课堂板书将知识串联。谈谈自己将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首尾呼应,通过知识梳理和知识构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五、板书设计 ?? 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通过“认识孔子”“认识百家”“评说百家争鸣”三个环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的教学理念,打破教材结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倡导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努力作一尝试, 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2)本节课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孔子的语录中归纳总结孔子的思想主张,这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2.不足之处本课中 “评说百家争鸣”环节,没有提供更多地资料供学生参考,主要依赖学生联系旧知和实际,所以随机性较强,不易把握。另外,关于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影响也是大致带过,若能以实例点题将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七、《百家争鸣》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湖南怀化2014年中考试题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解析】此题符合新课标的评价要求,结合时事,考查学生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十八大报告内容,可知其核心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因此答案是C。2.(江苏徐州2014年中考试题)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百家争鸣概念。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呈现方式。答案是A。3.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解析】本题属于容易题,答案是B。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学派受到秦国统治者青睐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答案是D。5.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认识,答案是B。6.(湖南永州2014年中考试题4)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选项第一步第二步A提出庄子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观点作证据B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观点作论据C查阅到孔子“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等相关史料得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D查阅到孙膑“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等相关史料得出孙膑是兵家鼻祖的结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值得推广。答案是C。7.初三某班班委会因为班上纪律混乱,准备制定严格的班规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他们的主张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似(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本题联系学生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答案是B。8.(山西省2014年中考试题11)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百家争鸣”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②都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③都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④都是在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通过比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C。9.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人物、著作及思想主张的认识,答案是C。10.(青海西宁2014年中考试题2)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A.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B.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大势C.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D.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依然被当代国人所推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由孔府、孔庙可知答案D。二、非选择题11.(1)图中的人物是谁?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概括材料中其思想的核心。(3)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答案】(1)人物:孔子。(2)思想核心:“仁”和“礼”。(3)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答出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也可)1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战,社会动荡。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各学派思想家纷纷开出了自己的治国“药方”。(1)请将学派和治国“药方”一一对应。(连线题)学派 治国“药方”儒家 力图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远离纷争,提倡“无为而治”。道家 通过“仁”“礼”来规范人际关系,号召“以德治民”。法家 提倡“兼爱”和节俭,缓和矛盾,反对战争。墨家 提倡严刑峻法、中央集权,加强对社会的控制。(2)你最欣赏哪个学派的观点?如果在当时,你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3)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会选择哪个学派?为什么?三、综合探究题13.(山东济南2014年中考试题)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时,指出研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代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春秋孔子①战国孟子②秦朝秦始皇③汉朝汉武帝④(1)上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儒学发展历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材料二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岛南戈吉朗《诸子百家》(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之道”的影响。(4分)(3)李大钊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解析】课程改革倡导三维目标评价取向,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观点与认识。本题符合课标精神,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与综合性。参考答案:(1)①“仁”;“②仁政”③法制;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之道”不仅影响我国周边国家,而且影响到欧洲和美洲,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的学说。(3)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三、综合探究题13.(四川宜宾2014年中考试题11)社会转型期往往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更新。材料一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党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们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认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由乱”。“威不两错,制不二门。”(1)据材料一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2分)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2)材料二体现了伏尔泰的什么思想主张?(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影响。(2分)材料三“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欧美18-19世纪时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3分)【解析】课程改革倡导三维目标评价取向,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观点与认识。本题符合课标精神,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与综合性。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变革;废除特权;重农抑商;轻视教育;实行法治;君主专制等(任答一点即可)历史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为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2)主张:平等、自由。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3)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课件14张PPT。百家争鸣老子孔子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中文名:孔子外文名:Confucius,Kongzi别????名:孔丘,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仲尼,尊 称: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国????籍:中国东周鲁国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民????族:华夏族出生地:曲阜尼山(今山东曲阜)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职????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信????仰:儒家思想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创立了道德思想体系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代表作品:《春秋》认识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1岁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孔子生平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不学礼,无以立。4.道不同,不相为谋。5.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名言语录孔子春秋晚期通过“仁”“礼”来规范人际关系,号召“以德治民”。孟子战国时期老子春秋末期、战国力图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远离纷争,提倡“无为而治”墨子战国前期“非攻”即反对战争“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孙武(孙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孙膑、庄子认识百家评说百家争鸣 为什么能“争”(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2)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争”出了什么?2.百家争鸣的影响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文士阶层的出现 社会动荡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课堂小结(根本原因)(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 《百家争鸣》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