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第2课时 青春有格1.通过分析某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的内涵及做法,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2.通过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让学生领会榜样的力量,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明白点滴小事也可以有大变化。素养目标树立底线意识,追求“至善”人生境界。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 明确“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本课时主要内容有“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本课时通过开展小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加深对“行己有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丑陋现象,启示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通过介绍“感动中国”“时代楷模”等人物的事迹,引导我们追求“至善”境界。笑 话 一 则我“批评”我的同桌:“你看看你,上课不闹,下课不吵,作业不抄,考试自考,回家复习完就睡觉,就不能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同桌说:“能。”我惊奇道:“是什么 ”同桌淡淡地回答:“用方格纸写作文。”思考问题:(1)笑话中的这两个“格”分别是什么意思 (2)笑话中的这两个“格”有什么联系 (3)青春的我们应拥有怎样的格调 教师导入:同桌眼中的“格”是作文纸上的方格,而“我”眼中的“格”则是规则、纪律、品格。生活中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格调,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让我们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吧!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7~32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做标记并完成“重点梳理”部分的题目。(时间:5分钟)1.“行己有耻”的含义是什么及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2.“止于至善”的含义是什么及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行己有耻”→知耻之心→底线意识→“止于至善”→见贤思齐→自我省察→修身为本可耻“行己有耻” 什么是“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 的就不去做 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①需要我们有 ,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树立 ,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③ ,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知耻之心底线意识磨砺意志向往美好“止于至善” ★如何认识“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 、 的精神状态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①可以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养成 的习惯 永不言弃从点滴小事做起自我省察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某大城市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在乘坐公交车时大骂其他乘客的场景被网友拍下并上传至网络。这名自称肢体残疾的老太太指责年轻女孩未第一时间让座,并在言语间歧视外地人。当车上有乘客劝阻时,老太太还继续喊道:“我就瞧不起外地人,没素质,我瞧不起,我二环以里户口······”视频被传至网上,其行为遭到网友的纷纷谴责。该老太太已被警方行政拘留,对其违法行为供认不讳,表示悔改。我来指错: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老太太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这名老太太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没有做到“行己有耻”,而且还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我来指正:结合所学知识,你想对这名老太太说些什么 ①“行己有耻”是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④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议学提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既要分析问题,更应明确做法;也可以设置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言行,将自己因曾经犯下的错误而至今后悔的事情勇敢地说出来,解开心结。。·学习小助手·名言 知耻而后勇。解读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自己错了就最终到勇敢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放在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这启示我们,在困境面前,要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礼义廉耻,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主张正己修身立德,“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对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启示有 ( )①青少年也要知廉耻,懂荣辱,一定要有底线意识 ②青春年少就应该激情飞扬,不能被传统观念束缚 ③青少年既要自信自强、勇于飞翔,也要严于律己 ④青少年受国家保护,只要不做违反法律的事就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2023年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获奖人物揭晓。获奖的邓小岚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10多年如一日,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她号召兄弟姐妹捐款,把马兰村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新校舍。她还自筹资金,为孩子们建造了月亮舞台,让他们有了自己的“音乐城堡”,带着一批又一批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全体成员用心演奏,表演好自己的高低音,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奥林匹克颂》,清澈的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喝彩!向榜样学习,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止于至善”: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在生活中善于寻找好的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以修身为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成才,提高自身素质;等等。议学提示:除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之外,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止于至善”的榜样。教师可指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如某某同学、某某老师、某某志愿者等,这样的引导力和感染力会更强。学习小助手·名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意为“大人之学”或者“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育和引导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这句话启示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反省自己,弘扬君子之德,不断追求“至善”境界。在美丽的厦门大学里的一个小花园内,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止于至善”四个大字。下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中,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有 ( )①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B1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B.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一个人做事,不用顾及太多,可以想做就做D.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C2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背,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下列符合“行己有耻”的要求的是 ( )A.小明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B.小军上学总是迟到C.小丽从不闯红灯D.小雨打饭时喜欢插队C3“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这是对“止于至善”的诠释。下列对“止于至善”认识正确的是( )A.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静止状态B.启示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善成德C.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情绪感受D.是追求卓越而必须达到的法律要求B4(原创)2023年7月2日,中国女篮以73∶71战胜日本队,获得亚洲杯冠军。运动员们不惧挑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女篮运动员们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为国争光的人,才算是好的榜样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③好的榜样启发我们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④要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D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春节期间,小张第一次到井冈山景区游玩。他看到竹子上有刻过的名字,兴奋之余也在竹子上刻自己的名字。当景区管理人员批评他时,他却说:“我不就刻个字,用得着大惊小怪吗 ”材料二 看下图所示“扶老人过马路”。(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或缺失了“青春有格”的哪一方面 材料一:没有做到“行己有耻”。材料二:做到了“止于至善”。(2)任选其中一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行己有耻”的要求: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止于至善”的要求: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6(2023·云南中考)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这告诉我们 ( )A.青春美好,没有烦恼B.青春短暂,及时享乐C.青春飞扬,我行我素D.青春有格,“行己有耻”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