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乐音的特性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乐音的特性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1.2 乐音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对乐器演奏片段的聆听和分析,区分不同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声音。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通过对乐器演奏片段的分析,区分不同特性的声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包含不同声音的音频,同时播放一段乐器合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并思考声音的差异和音乐的魅力。
2. 响度(10 分钟)
——定义:讲解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它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可以通过声级计等设备测量。
—— 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改变声源的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改变声源的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 准备一个塑料或纸质的容器,如杯子或盒子。
. 在容器上系上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上一个小物体,如小球或小金属片。
. 将容器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握住绳子的一端,使小物体悬在容器内。
. 让学生轻轻地晃动绳子,使小物体在容器内振动,产生声音。
. 让学生逐渐加大晃动的幅度,观察声音的响度如何变化。
. 让学生记录下不同振幅下声音的响度大小,并进行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小物体的振幅与声音响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振幅,他们可以观察到声音响度的变化,并理解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例如使用不同的声源或测量工具来更加准确地测量响度。
—— 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响度的例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增大或减小响度的例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增大响度:
使用扩音器或扬声器:在演讲、音乐会或其他活动中,使用扩音器或扬声器可以将声音放大,使更多人听到。
用力敲击或吹奏乐器:例如,用力击鼓可以产生更响的声音。
增加声源的能量:如提高音响的音量、增大乐器的演奏力度等。
减小响度:
降低说话声音: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如图书馆、医院等,人们会自觉地降低说话声音。
使用隔音材料:在建筑中使用隔音材料可以减少声音的传播,降低噪音。
控制声源的距离: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通常会越小。
——乐器演奏片段分析:播放一段有明显响度变化的乐器演奏片段,例如鼓的重击和轻敲,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3. 音调(10 分钟)
——定义:讲解音调的概念(声音的高低)。
音调是声音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打个比方,当我们用同样的力量弹奏一把吉他的不同弦时,较细的弦会产生较高的音调,而较粗的弦则会产生较低的音调。这是因为较细的弦在振动时,频率相对较高,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调也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声源的振动频率来改变音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吹奏乐器的气流速度、拉伸或压缩弦乐器的弦长、改变声带的紧张程度等方式来改变音调。不同的乐器也有其独特的音调范围,这使得它们能够演奏出各种风格的音乐。
—— 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改变声源的频率对音调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改变声源频率对音调影响的实验:
. 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或者可以调节长度的其他乐器,如口琴、风琴等。
. 让学生分别吹奏或弹奏不同长度的橡皮筋或乐器,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下不同长度的橡皮筋或乐器所产生的音调高低。
. 让学生尝试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或调节乐器的某些部分,再次观察音调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声源的频率与音调之间的关系。他们会发现,当橡皮筋或乐器的长度改变时,声音的音调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调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 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差异。
—— 乐器演奏片段分析:播放不同音调的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例如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差异。
4. 音色(10 分钟)
—— 定义:讲解音色的概念(声音的特色或品质)。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独特性质或“音质”,它取决于声源的材质、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不同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即使是相同的频率和振幅,不同的声源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例如,吉他和小提琴即使演奏同一个音符,听起来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形状和振动方式不同。
音色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声源。在音乐中,不同的乐器和人声都有其独特的音色,这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在语音识别和声音识别等领域,音色也被广泛应用。
—— 影响因素:举例说明不同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对音色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不同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对音色的影响的例子:
乐器:不同种类的乐器由于其材料和结构的差异,会产生独特的音色。例如,钢琴的音色深沉而丰富,小提琴的音色则比较明亮和细腻。这是因为钢琴的琴弦和琴身结构与小提琴不同。
人声:每个人的嗓音音色都有所不同,这与声带的大小、形状、弹性以及喉咙和口腔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例如,男性的声带通常较长且较厚,所以他们的声音相对较低;而女性的声带通常较短且较薄,声音相对较高。
电子设备:不同的电子设备,如音响、手机、电脑等,也会因为其内部的扬声器或音频输出系统的设计和材料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
环境:声音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时,环境的声学特性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例如,一个空旷的大厅和一个小房间里演奏相同的乐器,音色可能会有所不同。
演奏技巧:演奏者的技巧和手法也会影响音色。例如,吉他手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法、拨弦方式和力度来改变吉他的音色。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你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聆听不同乐器的演奏、比较不同人的嗓音或者尝试改变自己的发声方式来感受音色的差异。
—— 乐器演奏片段分析: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旋律的音乐片段,例如钢琴、吉他、长笛等,让学生感受音色的差异。
5. 综合应用(10 分钟)
- 提供一些声音的实例,同时播放相应的乐器演奏片段,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 小组讨论:响度、音调和音色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性来表达情感和创造不同的音乐效果。
6. 总结(5 分钟)
- 回顾乐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强调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在生活和音乐中的重要性。
- 再次播放一段多种乐器合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综合感受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作用。
7. 作业布置(2 分钟)
-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描述它们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并尝试用不同的乐器或物品来模仿这些声音。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对乐器演奏片段的分析情况。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通过加入乐器演奏片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加深对乐音特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