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导学聚焦 1.生命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构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总结分析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类型。 3.社会责任——举例分析生物圈的构成,并认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圈的稳定。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圈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生态系统①概念:指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由 群落 和 非生物环境 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②生态系统类型a.按大小划分:小至一个池塘,大至 生物圈 。b.按是否存在人为因素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 人工生态系统 。③基本功能:能进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和 信息传递 。④特点: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而维持其稳态。(2)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类型 特征 举例 地位和作用生产者 能利用 太阳能 等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指绿色植物、藻类、 自养 细菌等 最主要 的生物成分,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 不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只能 直接或间接 地依赖于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借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异养生物 绝大多数动物 通过食物关系促进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 生产者 能重新利用的无机物 细菌、真菌、腐食动物、某些原生动物等 不可缺少 的组成成分,促成生态系统中 营养物质 的分解2.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1)非生物成分的组成:指生态系统中的 自然环境 ,包括光、 空气 、水等环境因素。(2)对生物的影响类型 影响方面阳光 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 地理分布 ②产生 温度 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空气 空气中的CO2是生产者进行 光合作用 的必需原料;O2是所有生物 需氧呼吸 的必需原料水 所有生物所必需的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数量 和分布(3)非生物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生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生物成分产生影响,两者是 相互依存 的。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 有生物存在 的部分,包括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点及范围①特点: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一个 不连续 的薄层。②分布a.最高:可达海平面以上 10 km 处或更高。 b.最低:在陆地上可达 地下植物 最深的根际处;在水域可达海平面以下10 km处。(3)功能①是地球上 最大 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圈。4.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 )(3)陆地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 )(4)细菌只可能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 )(5)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获得( × )1.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关系。提示:2.《敕勒歌》中描述的草原景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此回答问题:(1)诗歌中出现的草、牛、羊是否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哪些生物成分?提示:草、牛、羊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应该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是不是消费者都是动物?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提示: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大部分动物、寄生细菌和部分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等。消费者并不都是动物。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3)分解者主要是真菌,除此之外,部分细菌和动物也属于分解者,哪些细菌和动物也属于分解者?提示:腐生细菌和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和秃鹫等。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C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D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C→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能否把动、植物的残体等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腐食动物和某些原生动物。考向1 生态系统概念理解1.“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解析:C “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意为: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其中包含葛藤、鸟、木等群落,这些群落构成生物群落,也包含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山谷”,这些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自然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空间范围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解析:B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正确;生态系统可大可小,都有一定的空间范围,B错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正确;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等,D正确。考向2 生态系统成分分析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解析: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动物大都为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但不是所有都是动物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能量部分,D错误。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A b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细菌,但都是自养型,A正确;a消费者中全是异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为原核生物,B错误;c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以及蚯蚓等腐生动物,C错误;b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考向易错部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误区分析误区类型 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 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像蚯蚓等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细菌、光合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考向3 生物圈5.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B.生物圈内现存的群落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C.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D.生物圈的分布为海平面以上10 km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生物解析:C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一个不连续的薄层,所以太阳不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A错误,C正确;地球上现存的群落不一定处于顶极状态,例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演替,B错误;陆地植物最低点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但是在水域处可达海平面以下10 km处,D错误。6.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所有生物在分子层面都存在统一性B.生物圈既可以在大气中扩展,也可以扩展至海底C.生物圈是一个薄层,而有生物生产力的部分则更薄D.生物圈需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来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解析:D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其组成物质都有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A正确;生物圈的范围:高度最高点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 km处或更高,在陆地上最低点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在水域可达到海平面以下10 km处,B正确;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相对于整个地球来说,生物圈是一个薄层,而有生物生产力的部分则更薄,C正确;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错误。1.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B 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既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B正确。2.某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玉米、田鼠、蝮蛇和猫头鹰等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玉米 B.田鼠C.蝮蛇 D.猫头鹰解析:A 玉米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正确;田鼠、蝮蛇、猫头鹰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B、C、D错误。3.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示意图,图中表示“大气CO2”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D 甲表示生产者,A错误;乙表示消费者,B错误;丙表示分解者,C错误;丁表示“大气CO2”,D正确。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B.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C.非生物成分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病毒等D.空气中的O2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解析:A 光能是非生物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错误;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C错误;空气中的CO2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D错误。5.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解析:D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的组分1、2、3只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够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蓝细菌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B错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有呼吸,因此可通过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输出,C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D正确。6.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B.丙表示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解析:B 据图分析,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A正确;丙是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腐食动物和某些原生动物,B错误;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7.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B.乙、丙都是消费者,其中丙属于次级消费者C.丙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必要成分D.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解析:B 图中甲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硝化细菌等,A正确;图中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错误;丙是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必要成分,C正确;丙(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D正确。8.一个细菌细胞内发生以下反应:H2S+CO2S+H2O+C6H12O6,据此判断该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无法判断解析:A 根据题干中的化学反应式可知,该细菌能利用H2S和CO2合成有机物C6H12O6,属于自养生物,故其属于生产者。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异养生物都是分解者B.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C.分解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D.分解者仅包括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解析:B 消费者也是异养生物,A错误;凡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中获取有机物维持自身生活的生物叫腐生生物,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B正确;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C错误;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腐食动物和某些原生动物,D错误。10.“……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消费者B.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C.园中各种动物和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D.标志重捕法适合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解析:A 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消费者,A正确;蝉是消费者,园中土壤内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园中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该方法不适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