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导学聚焦 1.生命观念——简述引发全球变暖、臭氧减少、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 2.科学思维——对比分析人类活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3.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的实验分析与探究,提升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及数据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对全球常见的环境问题发生原因、应对措施做出合理判断,并能进行相关的解答与宣传,提升个体的环保意识。知识点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1)温室效应①定义: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后,一部分光线经过反射回到太空,其余的则被大气层中的 气体 捕获,大气层这种能捕获 热能 的特性称为温室效应。②意义:保证了地球的 温度 ,为生物存活提供保障。(2)全球变暖①定义: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 年际间 缓慢上升。②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CO2 。③全球变暖主要原因: 煤、石油 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 CO2 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④全球变暖的危害a.使 极地 和高山 冰川 开始融化;b.导致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气候带 北移 ;c.湿润区和 干旱区 重新配置;d.某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及分布区域受到影响,从而加速 物种 消亡;e.导致 海平面 上升,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氟利昂 、哈龙等含氯氟烃类气体的排放。(2)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 致癌和杀伤 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 短波 辐射的伤害。(3)臭氧层减少的危害①造成细胞死亡、增加人类 皮肤癌 发病率;②导致白内障,抑制大豆、瓜类等植物生长;③杀死 浮游生物 和微生物,影响水中生物的 食物链 和自由氧,进而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态。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1)酸雨形成的原因: 硫和氮 的氧化物的过度排放。(2)酸雨的危害①伤害陆地植物;②导致 土壤 酸化,加速土壤中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③降低水体的 pH ,使藻类和微生物死亡;④土壤和湖泊酸化后导致 铝和汞 等有毒金属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⑤加快建筑物、金属等的腐蚀速度。4.荒漠化不断扩大(1)定义:指干旱、半干旱和 亚湿润干旱 地区的土地退化。(2)成因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干旱、 地表松散 物质、大风吹扬等;②人为因素:由于人口激增导致的对各种 自然资源 的过度开发和利用。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1)土壤污染①定义:指人为活动产生的 污染物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 恶化 的现象。②特点及治理难度a.具有 隐蔽性 和滞后性;b.治理成本较高,治理 周期 较长。(2)水体污染①定义: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原有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②污染物的类型:主要包括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矿山污水、农田污水、水土流失的 冲积物 、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6.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环境污染必须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 × )(2)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 )(3)化肥常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大量湖泊生物死亡,生态系统发生崩溃( √ )(4)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使臭氧量减少( √ )(5)海洋水体有净化功能,只要向海洋中倾倒的废物适量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6)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已超出环境的承受力( √ )(7)酸雨是指由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的酸性产物( √ )1.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合理利用地球资源,请通过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提示:人类活动造成许多全球性问题,如:温室效应、水体污染、臭氧破坏、酸雨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方面,因此针对上述方面,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以降低CO2、含硫及含氮化合物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减少污水排放等;减少氟利昂的利用,防止臭氧层被破坏;建立动、植物园或保护区,进行迁地和就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归类分析问题 原因 危害 措施温室 效应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加剧物种消亡等 开发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臭氧 减少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水产品损失,人体免疫功能减退等 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问题 原因 危害 措施酸雨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的酸性产物,使雨水的pH低于5.6 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伤害陆地植物,破坏土壤肥力,腐蚀金属、建筑物等 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土壤及水体污染 水体或土壤中污染物超过其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或水体失去原有用途 对生物造成危害,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危害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无水印染法、建立污水处理厂等荒漠化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 土地退化无法进行耕种 —2.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分析考向1 温室效应1.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被破坏B.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C.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D.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解析:A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浓度过高引起的,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南极冰、永冻土等融化,使土壤原有结构遭到破坏,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内公路设施,A正确;酸雨是由于大气中SO2含量过多引起的,B错误;臭氧层破坏与氟利昂等有关,与CO2无直接关系,C错误;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N、P等元素过多地进入水体引起的,D错误。2.下列有关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革命后大气CO2浓度快速上升,超过了大部分植物的CO2饱和点B.大气CO2含量有明显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C.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传播范围扩大D.全球变暖会改变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解析:A 工业革命后大气CO2浓度快速上升,但并没有超过大部分植物的CO2饱和点,A错误;由于有很多因素(光照强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大气CO2含量有明显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B正确;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C正确;合理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全球变暖会改变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D正确。考向2 臭氧破坏3.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臭氧的减少将导致( )A.农作物产量增加B.人体免疫功能减退C.人类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D.各地普降酸雨解析:B 臭氧的减少将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A错误;臭氧的减少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B正确;臭氧的减少会使人类遭受到短波辐射的危害,C错误;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向空气中排放酸性物质导致的,与臭氧的减少无关,D错误。4.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解析:C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因此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A、B正确;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释放,C错误;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D正确。考向3 酸雨、土壤及水体污染5.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酸雨形成,以下不属于酸雨危害的是( )A.土壤肥力下降 B.水体的富营养化C.植物易染病害 D.损害建筑物解析:B 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土壤肥力下降,A不符合题意;酸雨会污染水体,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符合题意;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使植物易染病害,C不符合题意;酸雨会腐蚀建筑物,D不符合题意。6.近年来,我省开展了“五水共治”活动,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下列关于水体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严格控制污染源有利于保护水资源B.石油漏入大海不会威胁海洋生物C.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D.我省“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说明水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解析:B 严格控制污染源有利于保护水资源,A正确;石油漏入大海会威胁海洋生物,B错误;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C正确;我省“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说明水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D正确。考向4 荒漠化7.中国绿色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动社会力量在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荒漠地区造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C.荒漠地区造林能促进能量的循环流动D.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解析:C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树造林能够防止土地退化,进而缓解土地荒漠化,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因此,荒漠地区植树造林应因地制宜,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C错误;植树造林,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D正确。8.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9年全国造林1.06亿亩(1亩≈666.7 m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实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的“双缩减”。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恢复沙化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重塑其负反馈调节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解析: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错误;沙漠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稀少,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正确;在沙化土地植树造林,相当于投入了相应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植树造林时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且最好种植多种,这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考向5 基于课题研究调查当地生态环境9.自1997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许多中学都开展了以环境调查为中心的系列环保活动。感谢这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他们“胸怀全球”的环境责任感、前卫的环境意识、高尚的环境道德,撑起了环境教育的一片蓝天。但是,此项活动的开展并不平衡,希望广大同学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1)请你自己确定一个环境调查的课题,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注:①要注意所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尽量选择较“小”的题目。②选题范围十分广泛,可涉及我们生存环境的各种因素,也可涉及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环境道德等人文领域。①课题名称: 。 ②选题理由: 。 (2)简要拟订出你的调查方案。注:调查方案还应包括调查的计划,本题不做要求。①调查的对象(或内容): 。 ②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 。 (3)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 。 答案:(1)①拟出可行的环境调查课题 ②对选题理由的陈述应包括课题的意义、本人的兴趣、所具备的研究条件等。选题的理由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对应。(2)调查方案:①调查的对象(或内容) ②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调查方案应与所选课题相对应。(3)成果形式: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考向拓展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1)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3)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4)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进行。(5)进展的步骤、进度:步骤与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6)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网页等,其表达方式为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7)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一般有以下几项就比较完整: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②课题研究的对象;③研究的方法;④研究过程的安排;⑤预期的研究成果。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解析:B 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在地球上不能不断地增长,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D正确。2.浙江海域一般在5、6月份进入赤潮高发期,分析其成因是( )A.水中CO2增多 B.大气中SO2增多C.海水富营养化 D.病原微生物感染解析:C 浙江海域一般在5、6月份进入赤潮高发期,其成因是海水富营养化。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层CO2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导致地球升温B.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将会导致人类皮肤癌症患者数量增加C.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解析:D 低层CO2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导致地球升温,A正确;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将会导致人类皮肤癌症患者数量增加,B正确;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C正确;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D错误。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使用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B.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会导致酸雨C.致使CO2全球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D.一定程度的雾霾自动消退,说明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C 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物质是氟利昂,A正确;化学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了温室效应,同时还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会形成酸雨,B正确;致使CO2全球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CO2的排放量增多,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D正确。5.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气中CO2的含量很高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多地植树造林、保护植被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解析:D 大气中CO2的含量很高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A正确;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B正确;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多地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吸收大气中CO2,C正确;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增多,加剧气温升高,D错误。6.(2022·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面关于人类活动致使臭氧减少危及地球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对流层的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长波辐射的伤害B.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C.臭氧减少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家作物产量D.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层空洞会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解析:B 大气圈平流层的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短波辐射的伤害,A错误;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作物产量,C错误;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层空洞会使地球的紫外线增加,D错误。7.如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B.阶段5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D 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登陆而出现森林,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A正确;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回升,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引发气候变暖,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D错误。8.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B.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解析:B 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C正确;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9.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能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床上的植物与水中藻类存在竞争关系,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B.浮床上的植物可吸收水中的N、P等物质,降低水中氮、磷含量C.浮床上种植凤眼莲可吸收Cu、Hg等重金属,采收后可用来做家畜饲料D.浮床系统能降低风浪对坡岸的冲刷强度,说明浮床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解析:C 藻类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浮床遮蔽部分光线,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因此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A正确;浮床中的植物吸收水中含N、P的无机盐从而降低水中氮、磷含量,B正确;Cu、Hg等重金属对生态有害,因此含有重金属的植物不适合做饲料,C错误;浮床系统能降低风浪对坡岸的冲刷强度,这说明浮床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D正确。10.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水质、水量不均,有机物N、P含量高。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个面积为33 m×20 m的人工实验湿地(见如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检测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结果见下表。参数 入口处 平均值 出口处 平均值 国家排 放标准总氮(mg/L) 25 9 15总磷(mg/L) 2.4 0.8 1.0*BOD(mg/L) 60 8 20粪便类大肠杆菌(细菌数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注:*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请回答问题:(1)组成该人工实验湿地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 ,其中所有芦苇构成一个种群。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属于 。 (2)据表分析,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 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 的措施有关。 (3)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变化表明水体中 。 (4)为减少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 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结合上表数据,投放 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 (5)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请提出还能完善该治理方案的措施 。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所有芦苇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种群。由图可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属于生产者。(2)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再测出水口的水质,可以反映植物的净化效果。由第一个表格可以看出,除了大肠杆菌数目外,N、P、有机物的含量都在下降,说明植物能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净化水质。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引种多种水生植物的措施有关。(3)BOD值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该值越高,表明有机物的含量越高,污染越严重。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下降,表明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4)由第二个表格可以看出,三种水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所以投放a、c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5)虽然引入水生植物后总氮、总磷、有机物的值都在下降,但是大肠杆菌的数目却在上升,因此需要控制大肠杆菌的数目。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采取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如草履虫、噬菌体等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2)下降 引种多种水生植物 (3)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4)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5)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