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导学聚焦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化,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2.科学思维——①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②运用归纳与概括,对比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果蝇种群的数量变化”,提升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提升数学模型建构能力及果蝇的培养技巧。 4.社会责任——基于对种群不同增长模式的分析,能对生产实践过程中生物保护、防治等问题提出合理见解。
知识点(一) 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
1.指数增长(又称“J”形增长)
(1)指数增长的条件: 资源无限 、空间无限和 不受其他生物 制约的理想条件。
(2)增长特点
①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 基数 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②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 一定百分数或倍数 增长。
(3)典型增长曲线:
2.逻辑斯谛增长(又称“S”形增长)
(1)指数增长的条件: 资源有限 、空间有限和 受其他生物 制约的自然条件。
(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分析
①开始期(a):种群的个体数量很少, 种群密度 增长缓慢;
② 加速期 (b):随着个体数的增加,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c):种群个体数达到 K/2 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④ 减速期 (d):种群个体数超过K/2以后,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e):种群个体数接近或达到 K 时,种群不再继续增长或在 K值 上下波动。
(3)典型增长曲线:
3.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在无天敌的环境中,种群呈指数增长( × )
(2)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 )
(3)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 )
(4)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 )
(5)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7)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冬季最大( × )
1.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还是“S”形曲线?该类曲线有无K值?增长率是否发生改变?
提示:“J”形曲线;无K值;增长率不变。
(2)在什么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符合上图所示曲线?
提示: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情况。
2.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发生变化。
(2)种群数量分别为K/2、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哪种类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分别有什么关系?
提示:①种群数量为K/2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②种群数量为K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
(3)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约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
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适用范围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联系
2.有关K值的分析
(1)K值的示意图
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3)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这个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处。
(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1 指数增长
1.下列关于种群“J”形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可呈“J”形增长
C.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呈“J”形曲线增长
D.若N0表示起始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年增长倍数,则第t年种群数量为:Nt=N0λt
解析:D 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A正确;“J”形曲线实现条件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的环境,有可能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故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呈“J”形曲线增长,C正确;若N0表示起始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年增长倍数,则第二年的种群数量为N2=N0λ,第t年种群数量为:Nt=N0λt-1,D错误。
2.如图为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数小于死亡数
B.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增长与时间无关
解析:B 由图可知,种群的个体数随时间不断增长,说明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数大于死亡数,A错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B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曲线增长,C错误;由图可知“J”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增长与时间有关,D错误。
考向2 逻辑斯谛增长
3.将数量相同的酵母菌分别接种在两组相同培养液中,甲组的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增长到K时不再增加,乙组在实验开始后定时更换培养液,乙组的其他培养条件与甲组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种群数量为时增长最快
B.甲组种群数量在100小时后可能会下降
C.乙组种群自然增长率随数量增长而增长
D.本实验表明,环境容纳量受营养条件的限制
解析:C 甲种群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为K,当种群数量约为时,增长速率最大,增长最快,A正确;甲组种群数量在100小时后由于营养物质有限,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引起死亡率升高,数量可能会下降,B正确;乙组种群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C错误;甲组种群因为营养物质有限,K值较小,乙组开始时定时更换培养液,在相同时间内还没有达到K值,所以环境容纳量受营养条件的限制,D正确。
4.如图表示某肉牛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捕杀肉牛的时期应为第5年
B.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在第10~20年时间内,该种群种内竞争越来越激烈
D.在第10~20年时间内,该肉牛的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解析:A 据图分析可知,第1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200只,即=200,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400只,捕杀肉牛的时期应为第10年以后,A错误,B正确;在第10~20年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则该种群种内竞争越来越激烈,C、D正确。
考向3 环境阻力与种群数量变化
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A正确;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病虫害防治应在幼虫之时,即a点开始,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错误;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改善后K值增大,当环境破坏后K值减小,D错误。
6.(2023·浙江选考调研)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的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增减
B.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与湖州熊猫基地环境容纳量K值相同
C.某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处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由于食物充裕,没有天敌,故呈“J”形增长
解析:A 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A正确;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与湖州熊猫基地的环境条件不同,大熊猫的K值不同,B错误;种群数量越少,种间斗争越小,C错误;处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是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呈“S”形增长,D错误。
知识点(二)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与建立数学模型
1.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1)实验目的
①在实验条件下,用 水果 培养果蝇,记录果蝇种群的数量增长。
②分析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建立 数学 模型。
(2)实验步骤
①制备果蝇培养瓶
先在广口瓶底部铺一层厚约2 cm的 棉花 ,然后放入熟透的香蕉作为食物,放入雌、雄果蝇各2只,广口瓶用 双层纱布 封住瓶口。
②培养果蝇
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 20~25  ℃)环境中培养。
③观察计数果蝇
a.记录时间:记录培养瓶中的果蝇个体数,持续 3 个星期。
b.计数方法:能直接计数的通过 观察 进行计数;不能直接观察计数的,可准备一个麻醉瓶(用 乙醚 作为麻醉剂),将 培养瓶 与麻醉瓶瓶口对接,将果蝇赶入麻醉瓶,麻醉后全部倒在 白纸 上进行计数,计数结束后将果蝇 重新放回培养瓶中培养 。
2.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或其性质的一个 抽象简化 的数学结构。
(2)数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 生物种群数量 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
3.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数学模型可以描述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
(2)在实验室内把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呈现指数增长( × )
(3)数学模型中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4)不同温度下,果蝇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图相同( × )
(5)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 )
(6)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形增长曲线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属于模型假设( √ )
 某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观察后发现:夏天腐烂的水果——香蕉上常常会招引来许多果蝇。一部分同学认为是由于香蕉腐烂时产生的酒味招引来许多果蝇,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是由于香蕉的香味招引来许多果蝇,该科技小组利用广口瓶设计了如下装置。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果蝇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模式生物,科学研究以果蝇作为实验对象有哪些优点?
提示:果蝇体积小、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容易计数和保存。
(2)该科技小组将3只甲瓶和3只乙瓶随机均匀的放置在一个果蝇较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他们将诱捕到的果蝇数记录在下表中:
瓶类 甲瓶 乙瓶
瓶号 1 2 3 总计 1 2 3 总计
果蝇数量 2 3 5 10 36 35 37 108
据表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提示:香蕉的酒味对果蝇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强。
(3)进一步研究发现,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材,基于该研究试分析乙瓶诱捕果蝇数量多于甲瓶的原因。
提示:酵母菌利用糖发酵会产生酒味,有酒味的地方可能酵母菌数量多,因此对果蝇的吸引力强。
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及应用
(1)建立的步骤
研究方法 研究实例
提出问题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
模型假设 提出合理的假设 资源和空间无限,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
建立模型 用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 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修正检验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
考向1 数学模型建立步骤与应用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
B.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
D.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J”形曲线图
解析:D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题干中有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A正确。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题中给出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故可以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B正确。第三步:建构模型。就是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该题可以表示为Nn=2n,C正确。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需要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D错误。
考向2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2.(2023·舟山月考)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指数增长
解析:C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1~13天,成虫数量增长慢,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在第25~37天,成虫数量增长慢,成虫数量的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小;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第21~37天,成虫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大,成虫增长速率下降。
3.实验人员以一定量酵母菌为饲料,在固定容器内饲养果蝇,定时记录果蝇数量,绘制果蝇数量的变化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果蝇数量增长速率小于t2时,是因为食物短缺
B.果蝇种群种内斗争最剧烈是t3~t4阶段
C.若增加酵母菌的供应量,果蝇的K值一定会上升
D.t4以后果蝇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B t1时果蝇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小,而非食物短缺,A错误;t3~t4阶段果蝇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种内斗争最为激烈,B正确;影响K值大小的除了食物,还有生存空间等,C错误;t4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错误。
4.如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做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    。
(2)曲线的纵坐标    (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        。
(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                       
                       。
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填“能”或“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该实验中,当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约   时,种内斗争最为剧烈。当种群数量达到渐近线时,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解析:(1)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其增长类型一般都是“S”形增长,即达到K值后,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2)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种群的数量,因而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即K值。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4)由曲线图可知,当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约346.1时,种内斗争最为剧烈。当种群数量达到渐近线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等于死亡率。
答案:(1)“S”形 (2)能 先增大后减小 (3)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能 (4)346.1 等于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环境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B “S”形增长中,种群先呈加速增长,再呈减速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不同种群,需求资源、空间等不同,因此环境容纳量不同,B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资源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一环境条件下长时间维持的最大数量,D正确。
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解析:D 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3.如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
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析:B 种群密度为c时,Nt+1与Nt的比值最大,说明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A正确;b和e点,Nt+1与Nt的比值=1,但是b点之后,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故b点不是环境容纳量;e点之后,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不能维持稳定,e点也不是环境容纳量,B错误;种群密度为a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D正确。
4.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2016年开始种群A的数量不断上升,在2018年初达到K值
B.2018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2017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更高
C.2013~2017年,种群B的数量始终低于种群A和种群C的数量
D.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地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解析:D 2016~2018年间,种群A的λ<1,种群数量继续下降,A错误;由于各自的死亡率大小不知,所以不能说明2018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2017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更高,B错误;2013~2017年,种群B和种群A的λ<1,种群数量都下降,而种群C的λ>1,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初始的种群数量不知,所以不能说明种群B的数量始终低于种群A和种群C的数量,C错误;从图中看出2017年之前,种群C的量不断增加,而种群A和种群B的数量不断降低,有可能种群C是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D正确。
5.(2023·衢州调研)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天,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 (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B.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C.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解析: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pH为3.0和4.0的组种群密度为0,没有呈现“S”形增长,A错误;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B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据表分析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6.如图是果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346,表示该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0至36 d,果蝇的个体数量呈直线增长
C.36 d后,果蝇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改变饲养条件,该果蝇种群的K值不变
解析:A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346为该果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由图可知0至36 d,果蝇的个体数量呈“S”形增长,B错误;36 d后,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种群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改善,K值会变大,D错误。
7.如图曲线1、2、3表示某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3条增长曲线,以下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B.若曲线1为指数增长曲线,则曲线2、3不是指数增长曲线
C.指数增长的种群不存在环境容纳量
D.指数增长的种群,起始增长很慢
解析:B 在环境条件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形增长曲线,A正确;曲线1、2、3都为指数增长曲线,B错误;指数增长的种群能无限繁殖,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正确;指数增长的种群曲线,起始平缓,增长很慢,D正确。
8.某科研人员连续五年调查了黄猩猩果蝇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迁入率与迁出率均为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变化
B.第2年到第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降低
C.第1年到第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
D.第4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可能大于第1年
解析:B 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变化,A正确;第2年到第3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仍大于1,种群密度增大,B错误;第1年到第3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第4年到第5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说明黄猩猩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第1年到第3年,种群密度增大,第3年到第4年种群密度略微减小,故第4年种群密度可能仍大于第1年,D正确。
9.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以表示“S”形增长的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增长曲线
D.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析:C 1和2前半部分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老年个体远多于幼年个体)为衰退型,B错误;“S”形增长曲线中,开始时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因此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C正确;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数量增加,1和2前半部分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10.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该种群的食物来源增多
解析:B 由图可知K值的升高(K1变为K2)是因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如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A不符合题意;如果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则种内斗争会加剧,数量会维持在K1值,甚至有所降低,B符合题意;若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有可能更适合该种群的生存,C不符合题意;该种群的食物来源增多,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将增大,D不符合题意。
11.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请完成以下问题:
(1)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    (填“相同”或“不相同”)。
(2)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填“相同”“不相同”或“不确定”)。
(3)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填“相同”“不相同”或“不确定”)。
(4)t2→t4甲种群密度        (填“先上升后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不相同 (2)不确定 (3)不确定 (4)先上升后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