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种群 复习与总结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种群 复习与总结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种群
一、聚焦关键能力
1.基于标志重捕法的学习与分析,掌握调查种群数量的思路和方法。
2.认识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
3.尝试用模型表示不同物种种群的数量波动。
二、提炼核心概念
1.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核心的特征,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变化。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3)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4)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2.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数学表达式、曲线、表格等。
(2)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种群数量变化的增长方式
(1)理想环境下(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种群呈指数增长(“J”形增长)。
(2)自然条件下(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
4.种群数量波动的方式及调节因素
(1)种群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大多数生物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
(2)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气候、食物、捕食、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等,后者则主要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因素。
三、构建章概念图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是否进行害虫防治的依据
B.自然增长率大的种群,种群密度也大
C.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都采用标志重捕法
D.寄生生物的传播速度随着寄主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解析:A 种群密度大小是判断是否进行害虫防治的依据,A正确;自然增长率大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一定也大,B错误;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C错误;寄生生物的传播速度随着寄主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D错误。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c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会影响a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解析:D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c是种群密度,A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a,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结构,C正确;“J”形增长的种群中也有死亡率、迁出率,只是环境条件理想,D错误。
3.下列关于一个地域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
B.在该地域中,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增长速率大,会呈现周期性波动
D.种间关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解析: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A正确;同一地域的不同部分的环境条件不同,环境容纳量也不同,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增长速率为0,C错误;种间关系如捕食等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错误。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领域行为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理想环境中,每单位时间的种群增长倍数相同
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密度开始衰退
解析:C 种群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例如在种群密度较小的年份,全部雄鸟都能占有领域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得以增长,不会降低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B错误;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每单位时间的种群增长倍数相同,C正确;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密度降低,但可能是种群数量正常波动,不代表衰退,D错误。
5.为研究更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对酵母菌种群动态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更换培养液间隔的时间a最短,c最长
C.三组实验中种群增长率变化最小的是a组
D.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a进行稀释后培养
解析:D b种群的数量有最大值,所以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a种群的数量增加最快,c种群的数量增加最慢,说明更换培养液间隔的时间a最短,c最长,B正确;三组实验中种群增长率变化最小的是a组,呈“J”形曲线,C正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而不是对a进行稀释后培养,D错误。
6.近年来,美国白蛾的入侵严重危害我国的树木及农作物。美国白蛾主要在幼虫期取食,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集结成网幕,在其中集中取食;成虫白天隐藏,晚上活动及交尾。某科研小组跟踪研究了美国白蛾在入侵地区的种群数量变化,并绘制成如图曲线(λ=今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时间段,白蛾种群数量不变,原因是该地区天敌过多,抑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B.b~c时间段,白蛾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整个曲线中c年种群数量最少
C.美国白蛾的存在增加了我国被入侵地区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D.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时,可以采取摘除网幕、使用性引诱剂和适当引入天敌的方法
解析:D a~b年间,λ大于1,说明白蛾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可能是因为入侵初期,环境较适宜,缺少天敌,A错误;b~c年间,λ先后经历了大于1、等于1、小于1的变化,白蛾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美国白蛾入侵我国,严重危害我国的树木及农作物,可能会使被入侵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白蛾幼虫在网幕中集中取食,成虫在晚上活动及交尾,故通过摘除网幕、使用性引诱剂和适当引入天敌可达到防治美国白蛾的目的,D正确。
7.为了控制一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害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这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B.在Ⅲ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长时间保持不变
C.在Ⅱ期间,蜘蛛的数量下降导致害虫的数量下降
D.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解析:D 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蜘蛛的食物减少,因而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减慢,A错误;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它们的数量仍有变动,但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B错误;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C错误;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