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了解见面礼仪01称呼礼仪介绍礼仪名片礼仪握手礼仪1.生活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具有亲切、自然、准确、合理的特点。按照与交往对象亲疏关系的不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灵活选用具体的称呼方式。(1)对陌生人的称呼对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一)称呼的常用规则称呼礼仪是指称呼他人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因素。① 在较正式的场合,以“先生”称呼男性,以“女士”或“小姐”称呼女性。② 在非正式场合,按当地习俗,采用对方理解并可接受的称呼相称,如“大哥”“大姐”“大叔”“大妈”等。1.生活中的称呼(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对于朋友、熟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一)称呼的常用规则① 直接以姓名相称,如“李小芬”。② 只称其姓、不呼其名,并在姓的前面加上“老”“大”或“小”.③ 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称“王凤鸣”为“凤鸣”。④ 采用类似于血缘关系的称呼,或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①对亲属本人的称呼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称呼直呼其名或使用爱称②面对外人时对亲属的称呼具体而言,对自己亲属可采用以下称呼方式:在普通称呼前加“家”字;在普通称呼前加“小”字;在普通称呼前加“尊”字;在普通称呼前加“贤”字;在普通称呼前加“令”字。1.生活中的称呼(3)对亲属的称呼对亲属的称呼可分为对亲属本人的称呼和面对外人时对亲属的称呼。(一)称呼的常用规则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公务活动中的称呼具有正式、庄重、规范的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1)职务性称呼即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称呼的常用规则③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②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① 仅称职务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2)职称性称呼即对于有职称的人,尤其是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直接以其职称相称。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称呼的常用规则②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③ 在职称前加上姓名① 仅称职称(一)称呼的常用规则(3)行业性称呼即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的人,直接称呼其职业,如称教员为“老师”称警察为“警官”称医护人员为“医生”等。(4)姓名性称呼即直接称呼交往对象的姓名。这种称呼与日常生活中对朋友、熟人的称呼相似,可根据具体情况直呼对方姓名,或只称其姓、不呼其名,或只呼其名、不称其姓。(5)性别性称呼即根据性别称交往对象为“先生”“小姐”或“女士”,或者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一)称呼的常用规则3.涉外活动中的称呼涉外活动中的称呼通常会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按照涉外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选用称呼方式:对于成年人:可以称男性为“先生”,称女性为“小姐”“女士”或“夫人”,而且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务、职称或学衔,或者同时冠以姓名和职务、职称或学衔。对于政府官员:可以根据其国家的习惯称其职务,对于地位较高者还可称其为“阁下”“先生”,或者在其职务后先加上“先生”再加上“阁下”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3.涉外活动中的称呼涉外活动中的称呼通常会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按照涉外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选用称呼方式:对于宗教人士:可称其神职,如“牧师”“神甫”等。对于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应尊重对方的称呼习惯,称其爵位或爵号,如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为“殿下”等。对于军界人士:可直接称其军衔(如“将军”“元帅”等),或在其军衔后加上“先生”二字(如“上校先生”等)。(二)使用称呼的注意事项1.称呼多人时应有礼有序2.切忌使用错误的称呼3.切忌使用不通行的称呼4.切忌使用庸俗的称呼5.切忌称呼外号6.避免语音不当的称呼(一)自我介绍1.自我介绍的时机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交效果,社交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自我介绍。通常,自我介绍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在聚会或宴会上,有不相识者对自己感兴趣时,或不相识者要求做自我介绍时。初次登门拜访时,或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而请其代为转告。交往对象因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时,或自己担心他人健忘时。旅行途中与所知晓的人不期而遇,而对方不认识自己时。欲结识某人,又苦于无人引见时。(一)自我介绍2.自我介绍的方式和内容在不同场合下或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通常应采取不同方式的自我介绍。一般而言,自我介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应酬式(3)交流式(3)交流式(4)礼仪式(5)问答式(一)自我介绍3.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社交者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除了应注意时机、方式和内容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注 意 顺 序(2)讲 究 态 度(3)把 握 时 间(二)介绍他人介绍他人是指作为第三方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使他们相互认识、建立联系。其中,被介绍的双方为被介绍人,介绍双方的人为介绍人。1.介绍人的确定介绍人身份的确定是有一定规则的。通常,在具体场合中有下列身份的人可以充当介绍人: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且通常由东道主一方的长者,地位、身份较高者,或主要负责人员担任。家庭聚会中的女主人。公务活动中的专职人员,如接待人员、公关人员、礼宾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等。熟悉被介绍者双方的人。应被介绍者一方或双方要求的人,或者被其他人指定的人。(二)介绍他人2.介绍他人的时机通常,在下列情况下,介绍人需要为他人作介绍:在家中接待与家人不相识的客人时,或与家人外出时路遇家人不相识的朋友、同事时。陪同亲友前去拜访其不相识者时。接待的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该不相识者又与自己打了招呼时。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时。受人邀请为他人作介绍时。(二)介绍他人3.介绍他人的顺序介绍他人必须遵守“尊者居后”的原则,即让受尊重程度较高者拥有优先知情权。在较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介绍他人的顺序大致有如下几种:1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2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3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4先将学生介绍给老师;5先将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6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7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8先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二)介绍他人4.介绍他人的方式和内容介绍他人时,应根据不同场合或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通常,介绍他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2)简介式(4)推荐式(1)标准式(3)强调式(二)介绍他人5.介绍他人时的注意事项介绍人在介绍他人时除了应注意时机、顺序、方式和内容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了解情况和意愿(3)把握语言和时间(4)注意引导(2)注意态度和姿势(三)集体介绍集体介绍是指被介绍的一方或双方不止一人,由介绍人按一定顺序介绍双方相互认识、建立联系。介绍人在为双方集体作介绍时通常应按以下顺序进行:1.先少数后多数2.先卑后尊(四)被介绍者应注意的礼仪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在介绍人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接受,若实在不愿意,则应说明缘由。在介绍人走上前来开始为被介绍人做介绍时,双方被介绍人均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大方地注视对方,以示友好、尊重。在介绍人介绍完毕后,双方被介绍人应按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致意或相互点头微笑致意,彼此问候对方,并进行适当的交谈,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自我介绍。(一)名片的用途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自我介绍保持联络2通报变更34拜会他人充当留言单5(一)名片的用途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6充当介绍函充当礼单7(二)名片的使用要想充分发挥名片的礼仪功能,就必须合乎礼仪地使用名片。名片的使用主要包括准备名片、递送名片、接受名片和索取名片。1.准备名片在社交活动中,社交者应有意识地准备或携带足够数量的名片,将其放入专门的名片夹或名片包,并将名片夹或名片包存放在合适的位置。穿西装时,应将名片放在左胸内侧的口袋里;不穿西装时,可将名片放在上衣口袋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手提包里。(二)名片的使用在社交活动中,希望结识他人或与他人建立联系,可以主动向其递送名片。递送名片时应当把握以下礼仪规范:2、递送名片(1)把握时机递送名片应把握适宜的时机,不宜过早或过晚,否则可能会徒劳无功。通常,在以下情况下最适合递送名片:① 与交往对象初次见面或握手告别时;② 与对方相谈甚欢时;③ 自己被他人介绍给对方时;④ 对方提议交换名片或向自己索要名片时;⑤ 想获得对方的名片时。(二)名片的使用(2)态度恭敬递送名片时,应主动起身走上前去,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面朝上、文字正对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举至胸前,上身略微前倾,恭敬地递给对方(见图3-3),并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或道些许谦恭之语。图3-3 递送名片的姿势(二)名片的使用(3)讲究顺序递送名片时应遵循合乎礼仪的顺序。一般而言,两人交换名片时,应按如下顺序进行:①男士先向女士递送;辈分较低者先向辈分较高者递送;②③职位较低者先向职位较高者递送;主人先向客人递送。④(二)名片的使用3.接受名片为了表示尊重和友好,社交者在接受名片时应遵守以下礼仪规范:(2)认真阅读(3)妥善存放(1)恭敬接受(4)回递名片(二)名片的使用4.索取名片一般情况下,社交者最好不要向他人索要名片。若确有必要,则可采取委婉的方式向对方索取,具体方法如下:交易法联络法即“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先将自己的名片递送给对方,进而通过对方的回赠获得其名片。恭谦法对于长辈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可采用恭谦的方式索取名片,如“李教授,非常高兴能够认识您,请问以后怎样向您请教呢”等。对于平辈或身份、地位与自己相仿的人,可直接采用寻求联络的方式索取名片,如“认识您真高兴,希望以后能与您保持联系”等。(一)握手的时机在社交活动中,握手必须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否则会有失礼仪或显得冒失。一般而言,在以下情况下应握手致意:当被介绍与他人相识,双方相互问候时,与对方握手以表敬意。与多日未见的朋友、同事相见时,与之握手以表问候、关心和喜悦之情。当他人取得成绩或有喜事时,与之握手以表祝贺。当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帮助、鼓励或认可时,与之握手以表感谢。当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与之握手以表感谢。在较正式场合与相识之人道别时,与之握手以表惜别。作为东道主迎接客人或来宾时,与之握手以表欢迎。在参加宴请后告辞时或拜访朋友、同事后辞别时,与邀请方代表或主人握手,以表感谢、惜别。(一)握手的时机在社交活动中,握手必须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否则会有失礼仪或显得冒失。一般而言,在以下情况下应握手致意:在他人遭遇挫折时,与之握手以表鼓励或支持。在参加他人的追悼会后离别时,与死者的亲属握手,以表慰问或劝慰其节哀。在以下情况下,不宜与他人握手,可采用挥手、点头等方式致意:当对方右手负伤或携带较多重物时。当对方正忙于其他事务(如打电话、与他人交谈、用餐等)时。当对方离自己距离较远或位于人群中而无法握到对方的手时。当自己的右手负伤或不干净时。(二)握手的姿势握手的姿势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单手式和双手式两种。1.单手式单手式是标准的握手姿势,其姿势规范如下:握手时,距离对方75 cm左右,双脚立正,上身略向前倾,左臂下垂,右肘关节微屈,右前臂抬至腰部,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右手的虎口交叉、相握,如图3-5所示。握手时,可上下轻摇几次,以表真诚和热烈。男士与女士握手时,轻握手指即可,不要虎口对虎口图3-5 单手式握手姿势(二)握手的姿势2.双手式双手式握手与单手式握手略有不同:握手时,伸出右手紧握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手背、前臂(见图3-6)、上臂乃至肩部。这种握手方式旨在传递一种热情、真挚、诚恳、尊敬之情,且从手背开始,左手握住对方身体的部位越高,其表达的情感越深厚。但这种握手方式只适用于晚辈对长辈、身份较低者对身份较高者、亲朋好友之间或同性朋友之间,不宜适用于初识者或异性。图3-6 双手式握手姿势(三)握手的要领握手时,除了应姿势正确以外,还应把握握手的神态、力度和时间方面的要领。3.时间1.神态2.力度(四)握手的顺序握手应讲究伸手的先后顺序。一般而言,在公务场合,握手的顺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在一般社交场合或休闲场合,握手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和婚否。具体而言,两人握手时伸手的顺序规则如下: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时,应由职位、身份高者先伸出手。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时,应由年长者先伸出手。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先伸出手。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先伸出手。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时,应由已婚者先伸出手。主人与客人握手时,应分迎和送两种顺序:迎客时,应由主人先伸出手,以示欢迎;送客时,应由客人先伸出手,以示感谢,若主人先伸出手,则会有逐客之嫌。先到者与后到者握手时,应由先到者先伸出手。若一个人需要和多人握手,则握手时应遵循“先尊后卑”的原则;若握手对象的尊卑差别不明显,则应按照顺时针或由近及远的顺序挨个进行,切勿顾此失彼。(五)握手的禁忌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特别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因为信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人都认为左手是不洁净之手,用左手握手有侮辱对方的意思。切忌戴着手套、墨镜或帽子与他人握手,但女士着礼服戴薄纱手套时例外。切忌拒绝与他人握手,若有手疾或手不干净,则应说明缘由,以免造成误会。切忌争先恐后地与他人握手,造成交叉握手(即当两人握手时,第三者将胳膊从二人的胳膊上方伸过去与其他人握手),而应待他人握手结束后,再伸手相握。握手时,切忌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用另外一只手拿着东西。握手时,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面无表情。握手时,切忌只握对方的指尖。切忌在与他人握手后立即擦拭自己的手或洗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