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了解见面礼仪 课件(共37张PPT)《现代礼仪与沟通》(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了解见面礼仪 课件(共37张PPT)《现代礼仪与沟通》(航空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了解见面礼仪
01
称呼礼仪
介绍礼仪
名片礼仪
握手礼仪
1.生活中的称呼
生活中的称呼具有亲切、自然、准确、合理的特点。按照与交往对象亲疏关系的不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灵活选用具体的称呼方式。
(1)对陌生人的称呼
对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称呼礼仪是指称呼他人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因素。
① 在较正式的场合,以“先生”称呼男性,以“女士”或“小姐”称呼女性。
② 在非正式场合,按当地习俗,采用对方理解并可接受的称呼相称,如“大哥”“大姐”“大叔”“大妈”等。
1.生活中的称呼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对于朋友、熟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① 直接以姓名相称,如“李小芬”。
② 只称其姓、不呼其名,并在姓的前面加上“老”“大”或“小”.
③ 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称“王凤鸣”为“凤鸣”。
④ 采用类似于血缘关系的称呼,或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

对亲属本人的称呼
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称呼
直呼其名或使用爱称

面对外人时对亲属的称呼
具体而言,对自己亲属可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在普通称呼前加“家”字;在普通称呼前加“小”字;在普通称呼前加“尊”字;在普通称呼前加“贤”字;在普通称呼前加“令”字。
1.生活中的称呼
(3)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可分为对亲属本人的称呼和面对外人时对亲属的称呼。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公务活动中的称呼具有正式、庄重、规范的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1)职务性称呼
即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③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
②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
① 仅称
职务
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2)职称性称呼
即对于有职称的人,尤其是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直接以其职称相称。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②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
③ 在职称前加上姓名
① 仅称职称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3)
行业性称呼
即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的人,直接称呼其职业,如称教员为“老师”称警察为“警官”称医护人员为“医生”等。
(4)
姓名性称呼
即直接称呼交往对象的姓名。这种称呼与日常生活中对朋友、熟人的称呼相似,可根据具体情况直呼对方姓名,或只称其姓、不呼其名,或只呼其名、不称其姓。
(5)
性别性称呼
即根据性别称交往对象为“先生”“小姐”或“女士”,或者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3.涉外活动中的称呼
涉外活动中的称呼通常会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按照涉外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选用称呼方式:
对于成年人:可以称男性为“先生”,称女性为“小姐”“女士”或“夫人”,
而且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务、职称或学衔,或者同时冠以姓名和职务、
职称或学衔。
对于政府官员:可以根据其国家的习惯称其职务,对于地位较高者还可称其为“
阁下”“先生”,或者在其职务后先加上“先生”再加上“阁下” 。
(一)称呼的常用规则
3.涉外活动中的称呼
涉外活动中的称呼通常会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按照涉外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选用称呼方式:
对于宗教人士:可称其神职,如“牧师”“神甫”等。
对于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应尊重对方的称呼习惯,称其爵位或爵号,如称国
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为“殿下”等。
对于军界人士:可直接称其军衔(如“将军”“元帅”等),或在其军衔后加上
“先生”二字(如“上校先生”等)。
(二)使用称呼的注意事项
1.称呼多人时
应有礼有序
2.切忌使用
错误的称呼
3.切忌使用
不通行的称呼
4.切忌使用
庸俗的称呼
5.切忌称
呼外号
6.避免语音
不当的称呼
(一)自我介绍
1.自我介绍的时机
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交效果,社交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自我介绍。通常,自我介绍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在聚会或宴会上,有不相识者对自己感兴趣时,或不相识者要求做自我介绍时。
初次登门拜访时,或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而请其代为转告。
交往对象因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时,或自己担心他人健忘时。
旅行途中与所知晓的人不期而遇,而对方不认识自己时。
欲结识某人,又苦于无人引见时。
(一)自我介绍
2.自我介绍的方式和内容
在不同场合下或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通常应采取不同方式的自我介绍。一般而言,自我介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应酬式
(3)交流式
(3)交流式
(4)礼仪式
(5)问答式
(一)自我介绍
3.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社交者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除了应注意时机、方式和内容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注 意 顺 序
(2)
讲 究 态 度
(3)
把 握 时 间
(二)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是指作为第三方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使他们相互认识、建立联系。其中,被介绍的双方为被介绍人,介绍双方的人为介绍人。
1.介绍人的确定
介绍人身份的确定是有一定规则的。通常,在具体场合中有下列身份的人可以充当介绍人:
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且通常由东道主一方的长者,地位、身份较高者,或主要负责人员担任。
家庭聚会中的女主人。
公务活动中的专职人员,如接待人员、公关人员、礼宾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等。
熟悉被介绍者双方的人。
应被介绍者一方或双方要求的人,或者被其他人指定的人。
(二)介绍他人
2.介绍他人的时机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介绍人需要为他人作介绍:
在家中接待与家人不相识的客人时,或与家人外出时路遇家人不相识的朋友、同事时。
陪同亲友前去拜访其不相识者时。
接待的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该不相识者又与自己打了招呼时。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时。
受人邀请为他人作介绍时。
(二)介绍他人
3.介绍他人的顺序
介绍他人必须遵守“尊者居后”的原则,即让受尊重程度较高者拥有优先知情权。
在较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介绍他人的顺序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先将男士
介绍给女士;
2
先将晚辈
介绍给长辈;
3
先将主人
介绍给客人;
4
先将学生
介绍给老师;
5
先将家人介绍
给同事、朋友;
6
先将未婚者
介绍给已婚者;
7
先将职位低者
介绍给职位高者;
8
先将晚到者
介绍给早到者。
(二)介绍他人
4.介绍他人的方式和内容
介绍他人时,应根据不同场合或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通常,介绍他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2)
简介式
(4)
推荐式
(1)
标准式
(3)
强调式
(二)介绍他人
5.介绍他人时的注意事项
介绍人在介绍他人时除了应注意时机、顺序、方式和内容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了解情况和意愿
(3)把握语言和时间
(4)注意引导
(2)注意态度和姿势
(三)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是指被介绍的一方或双方不止一人,由介绍人按一定顺序介绍双方相互认识、建立联系。介绍人在为双方集体作介绍时通常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1.先少数
后多数
2.先卑后尊
(四)被介绍者应注意的礼仪
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在介绍人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接受,若实在不愿意,则应说明缘由。
在介绍人走上前来开始为被介绍人做介绍时,双方被介绍人均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大方地注视对方,以示友好、尊重。
在介绍人介绍完毕后,双方被介绍人应按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致意或相互点头微笑致意,彼此问候对方,并进行适当的交谈,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自我介绍。
(一)名片的用途
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自我介绍
保持联络
2
通报变更
3
4
拜会他人
充当留言单
5
(一)名片的用途
当被他人介绍时,被介绍人应做出恰当的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6
充当介绍函
充当礼单
7
(二)名片的使用
要想充分发挥名片的礼仪功能,就必须合乎礼仪地使用名片。名片的使用主要包括准备名片、递送名片、接受名片和索取名片。
1.准备名片
在社交活动中,社交者应有意识地准备或携带足够数量的名片,将其放入专门的名片夹或名片包,并将名片夹或名片包存放在合适的位置。穿西装时,应将名片放在左胸内侧的口袋里;不穿西装时,可将名片放在上衣口袋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手提包里。
(二)名片的使用
在社交活动中,希望结识他人或与他人建立联系,可以主动向其递送名片。递送名片时应当把握以下礼仪规范:
2、递送名片
(1)把握时机
递送名片应把握适宜的时机,不宜过早或过晚,否则可能会徒劳无功。通常,在以下情况下最适合递送名片:
① 与交往对象初次见面或握手告别时;
② 与对方相谈
甚欢时;
③ 自己被他人介绍给对方时;
④ 对方提议交换名片或向自己索要名片时;
⑤ 想获得对方的
名片时。
(二)名片的使用
(2)态度恭敬
递送名片时,应主动起身走上前去,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面朝上、文字正对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举至胸前,上身略微前倾,恭敬地递给对方(见图3-3),并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或道些许谦恭之语。
图3-3 递送名片的姿势
(二)名片的使用
(3)讲究顺序
递送名片时应遵循合乎礼仪的顺序。一般而言,两人交换名片时,应按如下顺序进行:

男士先向女士递送;
辈分较低者先向辈分较高者递送;


职位较低者先向职位较高者递送;
主人先向客人递送。

(二)名片的使用
3.接受名片
为了表示尊重和友好,社交者在接受名片时应遵守以下礼仪规范:
(2)
认真阅读
(3)
妥善存放
(1)
恭敬接受
(4)
回递名片
(二)名片的使用
4.索取名片
一般情况下,社交者最好不要向他人索要名片。若确有必要,则可采取委婉的方式向对方索取,具体方法如下:
交易法
联络法
即“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先将自己的名片递送给对方,进而通过对方的回赠获得其名片。
恭谦法
对于长辈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可采用恭谦的方式索取名片,如“李教授,非常高兴能够认识您,请问以后怎样向您请教呢”等。
对于平辈或身份、地位与自己相仿的人,可直接采用寻求联络的方式索取名片,如“认识您真高兴,希望以后能与您保持联系”等。
(一)握手的时机
在社交活动中,握手必须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否则会有失礼仪或显得冒失。一般而言,在以下情况下应握手致意:
当被介绍与他人相识,双方相互问候时,与对方握手以表敬意。
与多日未见的朋友、同事相见时,与之握手以表问候、关心和喜悦之情。
当他人取得成绩或有喜事时,与之握手以表祝贺。
当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帮助、鼓励或认可时,与之握手以表感谢。
当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与之握手以表感谢。
在较正式场合与相识之人道别时,与之握手以表惜别。
作为东道主迎接客人或来宾时,与之握手以表欢迎。
在参加宴请后告辞时或拜访朋友、同事后辞别时,与邀请方代表或主人握手,以表感谢、惜别。
(一)握手的时机
在社交活动中,握手必须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否则会有失礼仪或显得冒失。一般而言,在以下情况下应握手致意:
在他人遭遇挫折时,与之握手以表鼓励或支持。
在参加他人的追悼会后离别时,与死者的亲属握手,以表慰问或劝慰其节哀。
在以下情况下,不宜与他人握手,可采用挥手、点头等方式致意:
当对方右手负伤或携带较多重物时。
当对方正忙于其他事务(如打电话、与他人交谈、用餐等)时。
当对方离自己距离较远或位于人群中而无法握到对方的手时。
当自己的右手负伤或不干净时。
(二)握手的姿势
握手的姿势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单手式和双手式两种。
1.单手式
单手式是标准的握手姿势,其姿势规范如下:握手时,距离对方75 cm左右,双脚立正,上身略向前倾,左臂下垂,右肘关节微屈,右前臂抬至腰部,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右手的虎口交叉、相握,如图3-5所示。握手时,可上下轻摇几次,以表真诚和热烈。
男士与女士握手时,轻握手指即可,不要虎口对虎口
图3-5 单手式握手姿势
(二)握手的姿势
2.双手式
双手式握手与单手式握手略有不同:握手时,伸出右手紧握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手背、前臂(见图3-6)、上臂乃至肩部。这种握手方式旨在传递一种热情、真挚、诚恳、尊敬之情,且从手背开始,左手握住对方身体的部位越高,其表达的情感越深厚。但这种握手方式只适用于晚辈对长辈、身份较低者对身份较高者、亲朋好友之间或同性朋友之间,不宜适用于初识者或异性。
图3-6 双手式握手姿势
(三)握手的要领
握手时,除了应姿势正确以外,还应把握握手的神态、力度和时间方面的要领。
3.时间
1.神态
2.力度
(四)握手的顺序
握手应讲究伸手的先后顺序。一般而言,在公务场合,握手的顺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在一般社交场合或休闲场合,握手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和婚否。具体而言,两人握手时伸手的顺序规则如下:
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时,应由职位、身份高者先伸出手。
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时,应由年长者先伸出手。
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先伸出手。
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先伸出手。
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时,应由已婚者先伸出手。
主人与客人握手时,应分迎和送两种顺序:迎客时,应由主人先伸出手,以示欢迎;送客时,应由客人先伸出手,以示感谢,若主人先伸出手,则会有逐客之嫌。
先到者与后到者握手时,应由先到者先伸出手。
若一个人需要和多人握手,则握手时应遵循“先尊后卑”的原则;若握手对象的尊卑差别不明显,则应按照顺时针或由近及远的顺序挨个进行,切勿顾此失彼。
(五)握手的禁忌
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特别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因为信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人都认为左手是不洁净之手,用左手握手有侮辱对方的意思。
切忌戴着手套、墨镜或帽子与他人握手,但女士着礼服戴薄纱手套时例外。
切忌拒绝与他人握手,若有手疾或手不干净,则应说明缘由,以免造成误会。
切忌争先恐后地与他人握手,造成交叉握手(即当两人握手时,第三者将胳膊从二人的胳膊上方伸过去与其他人握手),而应待他人握手结束后,再伸手相握。
握手时,切忌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用另外一只手拿着东西。
握手时,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面无表情。
握手时,切忌只握对方的指尖。
切忌在与他人握手后立即擦拭自己的手或洗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