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了解中华礼仪 课件(共24张PPT)《中华礼仪》(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了解中华礼仪 课件(共24张PPT)《中华礼仪》(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项目一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
任务一
了解中华礼仪
任务二
了解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Contents Page
目录页
任务一
了解中华礼仪
孔融让梨
引导案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善于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 岁时,他就能背诵许 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一些梨,父亲让孔融分给大家吃。孔融为自己挑了一个最 小的梨,将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了兄弟。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 你自己却挑了个最小的,为什么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梨应该 让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 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礼”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约束;是对他人的尊重, 对自己的约束。
中国古代著名典籍《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其对“礼” 的注解是自己要谦卑,对别人要尊重。
了解中华礼仪
一、礼仪是什么
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 敬而已矣”,即“礼”是敬人而已。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礼者,理也”, 即“礼”是做人的规矩和准则。
(一)礼
“仪”就是仪态、仪式。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
了解中华礼仪
一、礼仪是什么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句话:“仪,度也”。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二)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 为礼节、礼貌、仪表、仪式等。
了解中华礼仪
一、礼仪是什么
(三)礼仪的定义
“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理论上讲,礼仪起源于维护“人伦秩序”,是避免发生矛 盾和冲突的一种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在群居生 活中,群居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例如,如何进行劳动分工,如何分配食物等。 这些由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的一系列规则,就是最初的礼仪。
从具体形式上讲,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原始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1.萌芽与草创时期
原始社会中晚期至公元前21 世纪是礼仪的萌芽与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内,人类逐渐 开化,并在群体生活中逐步积累和约定出一系列秩序(具体表现为宗教礼仪和祭祀礼仪等), 进而促进了原始礼仪雏形的形成。例如,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2.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1年)是礼仪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内,周朝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确立代表着礼仪的基本形成。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凶礼是指丧葬礼仪;军礼是指阅兵、出师等仪式;宾礼是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嘉礼是指婚礼、冠礼、饮食之礼、庆贺之礼等。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3.发展与变革时期
春秋与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是礼仪的发展与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内,周朝的传统礼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新的礼仪理论在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革新。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4.强化与衰落时期
从秦、汉朝至清朝末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是古代礼仪的强化与衰落时期。 这个时期的前期,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的礼仪得到了强化;后期, 随着清朝政府的灭亡和西方礼仪的传入,古代礼仪盛极而衰。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5.现代礼仪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旧礼破新礼立,现代礼仪 的帷幕被正式拉开,握手礼在中国逐渐流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礼仪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各种现代礼仪逐渐规范并趋于完善。
了解中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 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了解中华礼仪
三、中华古代礼仪
日常礼仪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 坐着。孟子推门进来,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 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很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 我要休 妻。” 孟母问他:“ 这是为什么?”孟子说:“ 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 孟母又问: “那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后说:“ 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 不是你的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 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 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 貌呢?”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有提休妻的事了。
上述事例体现了古人的哪些礼仪?这些礼仪可以用在现代社会吗?
与古代礼仪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现代礼仪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代礼仪也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各个行业的礼仪规范也划 分得更为精细,如个人日常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餐饮礼仪、 商务礼仪等,我们将在后面具体学习。
了解中华礼仪
四、中华现代礼仪
学习礼仪,要以尊重他人为起点。放低姿态,谦敬恭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 态、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对他人恭敬。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了虚套,就失去 了其本意。
了解中华礼仪
五、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
(一)敬
雅是俗的反义词,就是举手投足间的优美与和谐, 有文雅、儒雅之意。
了解中华礼仪
五、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
(二)雅
中华礼仪中的“静”,不只是静心、宁气,还有许多其他具体的表现。例如,讲话声音平和、 神态安详为静;行走、仪态中的不疾不徐为静;身心健康、内外和顺也为静。
了解中华礼仪
五、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
(三)静
诚,就是诚信、讲信用的意思。《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即为人真诚厚道,才符合天道、人道。
了解中华礼仪
五、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
(四)诚
中华礼仪发源于西周,西周的礼制准确来说就是它的“礼乐制度”。西周的“乐”, 不只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单纯的音乐,它泛指雅乐,源于古代祭祀乐,是指一切仪礼音乐。
了解中华礼仪
五、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
(五)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