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亚洲中世纪时间轴和贯穿整课的丰富素材,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中古时期亚洲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引领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时空背景,指导学生学会绘制这一时期亚洲文明发展大事件的时间轴。
2.史料实证: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奥斯曼帝国对亚欧商路的管控、阿拉伯人对各地文明的整合等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观点,并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各地文明交流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多渠道获得的史料为依据,教导学生学会结合历史史实,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各地封建国家形成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学会描述这一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地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归纳阐释的能力。
4.唯物史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明白特定时空条件之下帝国扩张、封建改革等历史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头脑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古亚洲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地区社会变化的基础上,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明白各地文明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东亚、南亚等国家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旧时便已与中国交流密切,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对我们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文明成果,中古时期中国对东亚、南亚国家的巨大影响
难点:阿拉伯帝国的统一过程,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色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史料研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借助教材材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导入本课:“《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问题:“阿拉伯帝国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中古时期的亚洲还出现过哪些帝国呢?”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快速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1.阿拉伯帝国
(1)发展进程:
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简要介绍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为学生创设情境:“最初,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混战不断。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政权,阿拉伯半岛也在他及其继任者的领导下逐渐统一。”
接着,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优秀导图,请导图作者以穆罕默德生平大事为线索,为大家展示阿拉伯人从统一到建立帝国的大致进程(如下图),并借助地图等资料,使学生对阿拉伯统一进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与管理状况,都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
(2)政治制度及文明成果
教师为学生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为维持庞大帝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一:哈里发,为阿拉伯语Khalifah的音译,意为“继承者”,是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社团“政教合一”的领袖,不仅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领袖角色,而且在“宗教生活中起根本作用”。哈里发“不仅是现世的和精神上的统治者,而且是真主在世间的代理人”,它的作用是“继续先知的工作,完成先知去世时还没有完成的使命”。由于哈里发的集权主义特征,哈里发的产生方式、继承原则直接关系到整个伊斯兰社团的团结与稳定…虽然哈里发制度早已淡出了历史,但延续千年的传承,使其在穆斯林大众心目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冀开运,郭隽骛高《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继承制度研究》
材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三:被称作“大食”的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唐王朝关系密切。文献记载,唐朝一代大食国使臣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低于40次。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中亚、西亚商人进入中国内地,这里面也包括阿拉伯人。这些人中,有的还长期居留中国,开设店铺、商行,经营商贸活动,文献中被称作“蕃客”或“胡商”。
——王雪农,杨卫东《涿州唐墓出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金币》
材料四:阿拉伯帝国各地的图书馆藏书种类繁多, 除了藏有《古兰经》的各种抄本、注释本和关于“圣训”、教义学、教法学等书外,还汇集有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图书…从学科上看, 宗教、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炼金术、辞典、修辞学、语法等等, 无所不包,甚至有关簿记、会计的书,以及各国货币兑换率的资料也能找到。
阿拉伯帝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条件…中国造纸术传进阿拉伯帝国, 极大促进了当地图书馆的兴盛。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曾经告戒他的弟子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阿拉伯人对图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酷爱图书, 视书为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对学术发展尤为重视。
——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通过大量材料,锻炼学生史料阅读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得出探究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采取的政治制度及其文明成果。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鼎盛时期政治稳定,哈里发掌握世俗与宗教大权,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管理国家,其中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尤为重要。经济上,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以很大发展,陆上与海上贸易范围广阔,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上,在哈里发积极推动下,阿拉伯人主动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文献,融合东西方,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
在此,教师继续发问:“由此可知,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不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引导学生理解对待不同地区文明时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应该尊重各地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大发展。
2.奥斯曼帝国
(1)发展进程:
同样,先借助图文材料创设情境:“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地区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张。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新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接着,展示新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境内民族繁多的客观情况:“奥斯曼帝国强盛时统治着西亚、北非和东南欧的广阔地区,帝国境内除了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还生活着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犹太人、库尔德人等少数民族”,为下一环节学习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做好背景的铺垫。
(2)政治制度及文明成果
借助图文材料,指导学生通过抢答、小组探究等方式,阅读材料,解决问题:“奥斯曼帝国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管理庞大帝国呢?”
材料一: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方式中,一是依靠宗教力量,二是形成以宫廷权力为核心的军事封建体制…
对农民而言,除了交租还要纳税,奥斯曼帝国税收名目繁多,征税方式不统一,加上长期对外用兵,常规税收之外还有临时税,农民的负担较重…
奥斯曼帝国是多民族国家…“米勒特制”就是一项独特的制度…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以伊斯兰教教义为依据,对非穆斯林群体实行的宽容政策…
专制帝国的制度虽多,由于权力同源,本质是“人治”。遇到英明君主,帝国会繁荣和稳定;遇到昏聩之君,帝国便会衰弱和混乱。
——王三义《奥斯曼帝国的制度建构及管理模式》
材料二:例如亚美尼亚人,由于处在连接印度、波斯至西方的主要贸易路线上,亚美尼亚商人的活动极具优势。他们加强了当地与欧洲的贸易联系,在荷兰和意大利建立起许多贸易公司,在伦敦、塞维利亚、马赛占据商业位置,在东方的西藏、布尔玛、爪哇、坎顿也有商业据点。
——王三义《少数民族与晚期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奥斯曼古典建筑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尔及埃迪尔内,还可见于埃及、厄立特里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尔干半岛及匈牙利当地的清真寺、桥梁、水泉及学校。奥斯曼装饰艺术的发展受大众影响,因为帝国民族繁多。宫廷技工对帝国产生了多元艺术性的影响,如以传统拜占廷艺术混合中国艺术。
——百度百科
通过一系列材料的阅读与钻研,使学生掌握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状况。政治上: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最高统治者被称为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也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以苏丹为代表的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需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经济上:15-16世纪帝国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但帝国也对亚欧商路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因此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奥斯曼帝国的建筑中也呈现出帝国境内民族繁多的特色。
最后,教师对本环节进行简单小结,使学生对中古时期两大帝国联系与区别进行系统梳理,突破本课重点。
3.中古东亚、南亚的国家
(1)印度
借助时间轴和教材内容,对印度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梳理,使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印度文明的进步,也看到其内部所潜藏的民族、宗教等隐患。
(2)中国
虽然本册教材内容主要为世界史,此处未重点介绍中国,但为便于学习,特意对这一时期中国发展进程进行介绍,并借助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巨大影响的认识:“对外贸易往来与文化的交互传播沿着丝绸之路延伸,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大唐文化…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诸国使团“慕化而归”,在求学、做官之外,携带书籍、文物回国的遣唐使最为人所熟知。以日本、新罗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他们对唐文化的汲取体现在律令制度、儒家文化、文字语言、宗教、音乐、绘画、服饰、习俗等多方面。——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3)日本
借助时间轴和教材内容,对日本的幕府统治等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破本课难点,使学生了解日本武士精神、封建色彩浓厚等社会环境,认识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
(4)新罗
同样借助时间轴和教材内容,对新罗的政治制度和卫国战争等事件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巨大影响的同时,明白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深厚历史渊源。
(4)越南
教材对越南的介绍较为简单,此处便以教材内外的材料为基础,引领学生感受这一时期越南的发展进程:“在北宋以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越南都作为中国的郡县之一而隶属中国统治。只是到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才得以建立起自主的封建国家…公元975年丁氏再次入贡,这时宋朝承认越南是自己的“列藩”,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中越两国开始真正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越宗藩关系开始确立…到了李朝时期,越南仿效中国唐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封建体制,使越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王继东《北宋对越南从“郡县其地”到宗藩关系确立的转变》”
在此,教师同样对本环节进行简单小结,使学生对中古时期东亚和南亚几大国家的历史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突破本课难点。
课堂练习:
1.(2021模拟)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B )
A.罗马帝国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东正教
2.(2020模拟)《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 D )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了一些疆域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本课介绍了两大帝国的发展状况、管理措施、文明成果等史实,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古代文明发展状况的了解。这一时期的亚洲形成了中国、印度、日本、新罗、越南等文化中心,尤其以中国的影响力尤为巨大,儒家文化广泛传播,日本、新罗、越南等国均模仿中国进行了封建性质的改革,推动了自身的国家发展。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已基本掌握,中古时期亚洲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有所涉猎,但是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分析帝国建立的影响等问题时仍有缺漏之处。因此,本课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地图、图片等材料,强化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社会的整体时空观念,深化学生对亚洲各文明中心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军事管理和文化交流的学习与思考,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