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案

资源简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案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与本单元第8课内容相结合,通过展示学生绘制的时间轴创设情境,梳理时空观念,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相关史实并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等资本主义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权力结构与不同运行特点,明白国情对制度建设的重大影响。
2.史料实证:在梳理时空观念的基础上,依据本课史实众多、材料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继续强化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结合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到来的背景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和所得史料为依据,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教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资产阶级制度之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知道如何评价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掌握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比较各国资产阶级制度联系与区别的能力,从而深入理解制度建设在引领各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4.唯物史观:结合本课所涉及的特定历史情境,指导学生学会结合历史情境分析历史事件,明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必然性,从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艰难曲折,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从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并将此唯物史观运用到其它历史事件的学习中去。
5.家国情怀:通过制度建设的艰难曲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引领作用,使学生理解人类文明进步得来不易,从中也认识到与时俱进地制度建设的巨大力量,珍惜当下我们所取得的制度建设成果,并努力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扩展途径及其影响。
难点: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经济基础变化与上层建筑调整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特点,使用史料研读、情境创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基于本课知识点众多的特点,采用复习导入的办法,先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一下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新课讲授: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①英国
通过材料“进入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也逐步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这也就成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当时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却依旧大肆鼓吹“君权神授”,还曾多次下令解散议会,并肆意征税,这样无疑加剧了英国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思考包括材料所述这一现象在内,英国社会发展为政治制度变革做好了哪些准备?又对制度变革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呢?从而快速导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
借助教材图文,为学生创设情境,16-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到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两次内战,议会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随后,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继续巩固了革命成果,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通过对《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的介绍,使学生对君主立宪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分权制衡原则等启蒙思想。
②美国
在英国革命及政策压迫的影响下,北美殖民地人民开始联合并进行反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莱克星顿也因此被称为“美国自由的摇篮”。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大致经过,从而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
③法国
通过新材料“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在独立战争结束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法国不但没有再次崛起并挑战不列颠帝国,反而在此之后国内矛盾冲突加剧,并最终爆发了直接促使封建的波旁王朝崩溃的大革命…”将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相结合,随即提出启发性问题:“法国大革命是在何种环境下爆发的呢?”
在美国革命影响下,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在启蒙思想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鼓舞下,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这一天后来也被定为了法国国庆日。
继续通过新材料“有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谈到拿破仑及其军队时说到:“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法国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所流的每一滴鲜血的价值,但是看到拿破仑军队的离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来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与分享,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维护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推动了大革命精神原则在欧洲的传播,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但他实行帝制,连年的对外战争侵犯了其它国家的主权,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逐渐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了适合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和多党制,代表不同利益政党,定期选举,轮流执政,被称为代议制。
接下来,便以本课所涉及的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为重点,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
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君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统而不治,成为国家权力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其中的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以美国联邦制总统制共和政体为例,1787年宪法确立起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分立”原则,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彼此制衡;确立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中央集权与各州政府地方分权相结合,均体现了启蒙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再次与上节课内容相结合,深入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对政治变革的重要作用。
同时借助新材料“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和均衡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独裁的出现,保障了美国的民主…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废除黑奴制度,没有规定联邦公民的资格,没有解决联邦制性质的定义等问题。”和“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分析美国政体的局限性,明白1787年宪法虽然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仍需改进。
3.资本主义继续扩展
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以俄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为例来探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横向和纵向扩展。
①俄国
通过材料“1858年夏天,亚历山大二世到欧俄10省视察农民改革,反映了他表面上平衡贵族与农民、实际上维护农民利益的想法…表明他支持农民通过赎买宅院成为土地所有者…在此基础上,1858年12月4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总委员会新的改革纲领。它的主要内容是:(1)农民条例颁布后农民获得人身自由;(2)农民实行村社管理,地主只能与村社打交道;(3)政府协助农民在过渡期内赎买宅院和份地,但赎买必须是自愿的。”,引领学生创设情境,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继续设置新材料“直到1861年2月国务会议审议编纂委员会的方案时,他仍然强调诏令是改革的基础。但诏令本身是模糊不清的,它不可能解决任何具体的改革问题。除此之外他又很少谈论有争议的问题,很少发表明确的意见…沙皇立场的模糊性不仅仅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也是他为了平衡各种政治势力而做的谨慎而克制的选择”,引导学生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推动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②美国
同样,借助新材料创设情境:“美国南北方经济体制区别非常大。北方是自由经济,南方奴隶制经济则占很大比重。经济社会总体上北方比南方要发达得多,当时美国的工商业,所有的创新,所有的高技术都出在北方,但是北方经济是大量逆差…当时南北方在开打以前实际上谈判的很重要一个话题就是关税。南方经济是高顺差的,所以南方主张自由贸易,而北方经济因为逆差严重,所以北方主张关税壁垒,主张要提高关税,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明白美国内战爆发前的背景,对战争即将起到了深化资产阶级革命的效果有初步了解。
1860年,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1861年,内战爆发。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南方,1865年内战结束。
在此过程中,通过新材料“南北双方在内战初期已经将黄热病和疟疾等传染病视为颇具威力的“生物武器”。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它们没有局限于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枪炮武器,而是试图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利用传染病这件“生物武器”来实现自身的战争目的。黄热病最早经奴隶贸易由非洲传入美洲。18世纪,黄热病曾先后在波士顿、费城、纽约、诺福克、纽黑文、普罗维斯登和巴尔的摩等地流行。”,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更深的感触。
最后,借助材料“战后南方各州的重建历经总统重建和国会重建两个阶段,联邦政府通过采取宽严相济地处置南方叛乱各州军政人员、在消灭黑人奴隶制过程中注意维护种植园主的合理财产权、对南部各州进行政治改造等措施,完成了南方各州的社会重建,基本达到了愈合战争创伤、推动了南部各州民主化进程、强化了国家统一的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评价美国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种族歧视问题至今仍是美国一大社会问题。
③意大利
民族主义的兴起,加速了意大利的统一进程。意大利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此后逐渐收复失地,1870年完成统一大业,从而使学生感受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联系。
④德意志
与近代史李鸿章相结合,俾斯麦本人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后,实行“铁血政策”,武力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通过德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来分析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利用强权维护统一的特点,理解不同国情之下制度的不同演变。
⑤日本
通过黑船事件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面对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日本社会进行了怎样的变革呢?从而引出这一环节教学。
完成倒幕运动后,通过新材料展开对明治维新的学习“我们回顾明治维新时,主要就是那些改革者的故事。这些人大致可分为几类,其中一大类当然是政治家,但在政治家出场之前,首先是带有启蒙思想的思想家…如果一定要选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思想家的代表,那就是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有个最基本的观点——“脱亚入欧”,代表着明治维新的基本精神。当时日本的思想和《海国图志》中的思想最大不同就在于:《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是强调借鉴西方的技术,如坚船利炮;但是福泽谕吉等人意识到了西方的文明…”
4.资本主义制度评价
通过新材料设置新问题:“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工业与封建主义手工业的差异是:在动力上,资本主义工业借助机械力,封建主义手工业借助人力和畜力;在规模上,资本主义工业规模越做越大,封建行会手工业是小作坊,多数属于家庭作坊,规模小,扩张慢;在产量上,资本主义工业批量产出,封建主义手工业产量小;在生产方式上,资本主义工业协作性强,封建主义手工业则是小而全的原子化作业…这样的差异先天地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必然战胜封建主义手工业,同时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必然推动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正是这样的发展,最后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经济危机往往促逼资本重组,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剥削模式、新就业机会和新市场都会出现,创造出一种积累资本的新途径”。”引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其进步性在于相比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局限性在于仍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地区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丰富,主要分为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扩展三大部分内容,三大部分内容所涵盖的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前者为后者做好准备,后者巩固了前者的成果,资本主义在本国纵向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在进行横向扩展,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浪潮。
课堂练习:
1.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到:“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阅读这段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理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D )
①多次打垮了欧洲封建君主国组成的“反法同盟”
②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
③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使意大利摆脱了奴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B )
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过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的斗争激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图文材料,理解专有名词和特定历史现象,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环境的理解,明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