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6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案【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的表现,正确评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时空观念: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了解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分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5.家国情怀: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追求民族解放的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特点及历史意义。难点:一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党的广泛建立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二是理解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三是理解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什么是民族民主运动?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新课讲授: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材料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材料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对军用物资需求激增,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强迫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参加或支援战争,促使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 000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亚非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激化。2.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材料 人性的真谛是爱,对一切人都要爱,对压迫者也要用爱来感化他们,而暴力是野兽的本性,使用暴力只能使仇恨更强烈,导致人性的沦丧 …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们,反而剥夺你们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人类的天职。这就是不合作的真谛。不合作与非暴力乃是同一棵树上的分枝,同属非暴力抵抗的根本,是我的立场。——甘地“甘地主义”:哲学宗教观念: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争取印度自治独立为主。社会思想:以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消灭贱民制度、实行平等和谐的社会。经济思想:限制大工业发展、发展乡村工业 、提倡手工纺织。核心思想——非暴力主义。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第一阶段(1920~ 1922年)背景: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国大党发动“总罢业”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英军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地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抗税。结果:1922年农民焚烧警察局,运动停止。第二阶段(1930 ~ 1934年)背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营法”。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措施:“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结果:引发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部分要求。第三阶段(1940~ 1942年)背景:二战爆发后,英印当局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措施:“退出印度”行动。结果: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运动陷入低谷。4.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5.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材料1 “一个精神萎靡不振、落后的、四分五裂的民族忽然昂首挺胸参加全国有纪律的行动,这种行动本身就使群众产生了不可抵抗的力量。” ——尼赫鲁材料2 “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从根本上和永久地解决问题。”——印度总督欧文材料3: 圣雄甘地唤醒了他的三亿同胞,动摇了大英帝国。 ——罗曼·罗兰材料4: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深刻地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和平改革的国际运动,如: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印尼的不合作斗争。2007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2日,即圣雄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积极:①对印度: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②对世界: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为后世留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范式,影响深远。消极:①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革命的深入发展(动摇性和妥协性)。②开展“手纺车运动”等,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思考: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因材料1:非暴力思想较早植根于印度民众心中,此外,它与印度民众的本能想法非常契合。在印度,信教群众比较多。对于暴力活动,宗教一般采取“不提倡”态度。由此,甘地提倡的非暴力精神、印度社会主流思想以及印度宗教教义,三者吻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材料2: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设法来到村民中间,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参加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英国能实现对印度的统治)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3: 20世纪初,印度民族资本主义虽得到较快增长,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印度资本仍处于严重的依附地位。——《世界现代史·上》思想上契合印度主流思想; 英国统治依赖于当地的合作;印度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 埃及民族独立运动(1)领导: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2)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商品输入的减少和加工订货的增加,埃及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都随之壮大。……英国在宣布埃及为它的“保护国”时,曾声明战争结束即给予埃及独立地位。但是战后英国却自食其言,继续坚持对埃及的“保护”,从而激起了埃及人的反英情绪,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大战期间,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主义组织“华夫脱”党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取消“保护”地位,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遭拒绝,扎格鲁尔等人被逮捕流放。1919年6月。巴黎和会确认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此举激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浪潮,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发生了反英暴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3)结果:①迫使英国做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③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4)护宪运动: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5)影响:华夫脱党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摩洛哥抗击西、法斗争(1)领导者:克里姆(2)斗争对象: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3)结果:①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政府迫使摩洛哥苏丹签订不平等条约,将4/5的国土分割为两国的“保护区”。1920年西班牙殖民军进犯里夫地区,克里姆同其父组织武装,并被乌里阿格勒部落选为军事首领,率军阻击敌军,揭开了里夫起义序幕。192l~1922年,克里姆联合里夫各部落的起义军,打退了侵略军的多次进攻,包括阿努瓦勒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23年,里夫中部和东部实现了统一,经各部落代表大会确认,宣告独立的里夫国家成立,首都阿杰迪尔。克里姆在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4.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尔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赛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2)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墨索里尼知道,侵占了埃塞俄比亚,这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打击它们和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对英法两国的竞争。——罗洪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3)性质: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2.背景材料1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材料2 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 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国内:(1)经济上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2)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国外:(1)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2)思想上: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3.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1910—1917年资产阶级革命后,墨西哥的封建势力并没有被铲除,外国垄断资本继续操纵着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广大工农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提高,1917年资产阶级宪法未得到有效执行。(2)措施:材料1 卡德纳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土地分配,取消土地分配的种种限制。规定凡无地少地的农民均可通过申请从附近大庄园领取相应的土地;简化分地的法律程序,取消对庄园主的补偿金制度。卡德纳斯在其任期内共分配了四千五百多万英亩土地,并且取消了对庄园雇工分配土地的限制。这就把大批劳动力从大庄园中解放出来,从内部瓦解了大庄园经济。材料2 1938年3月卡德纳斯把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设立工人、农民、军人和民众四个部,把由军人控制的资产阶级政党变成了一个由工人、农民、军人和市民联合组成的统一战线。此举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为最西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材料3 卡德纳斯反对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提倡以世俗教育代替宗教神学教育,以自然科学代替经院哲学。在1934年12月通过的法令中规定:“国家将保证社会主义教育,在消灭一切宗教教育后,将与宗教狂热和偏见作斗争。”①经济a.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b.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②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军事:遏制军人势力② 文化教育:发展教育,限制教会(3)影响: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小结: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从发展道路看,各国发展不平衡:①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有的资产阶级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部分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从斗争方式来看,呈现出多样性:如: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从领导阶级看: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从性质看:有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如埃塞尔比亚的抗意斗争)2.影响材料一: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第662页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会的,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庸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各先进国家的劳动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国内战争正开始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列宁选集》(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4)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作业布置】见配套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