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
2.时空观念: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5.家国情怀: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原因;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精准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将军
新课讲授: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含义:拉丁文Fasces“束棒”的音译,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时卫队所执的仪仗,形状为一束棒中间插一把斧头,象征暴力和权威。
法西斯五个基本理论:
1.种族优秀论
2.国家至上论:法西斯主义反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民主思想,主张“国家高于一切”。把“爱国主义”变成“国家沙文主义”。
3.领袖至上论:鼓吹对领袖绝对崇拜和绝对服从。
4.意志至上论:鼓吹坚强意志和主观奋斗精神可以战胜一切。
5.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都必须实行强权统治,进行武力征服。
2.内容
①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②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④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极端民族主义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其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历史上,希特勒曾利用极端民族主义屠杀犹太人。
意大利:
“法西斯主义为民族而奋斗”“要重振古罗马帝国的霸业,要实现自己历史上的完全统一”。
德国:
“雅利安种族是对人类进步作出显著贡献的唯一民族理应统治世界”“建立在劣等民族的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统治民族的帝国”。
日本:
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3.表现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日本和德国产生法西斯组织。
1919年,成立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1.背景:
马克思对德意志帝国评价:“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照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萨丁王朝在统一意大利之后,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一战前,意大利是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与封建经济仍大量存在。国家政治经济权利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地方政治和经济壁垒阻碍了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其对外扩张的借口。
1889年日本以德国1871年宪法为蓝本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但天皇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名义上三权分立的机构其实并不能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实质上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可见该宪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的君主立宪制也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1)德、意、日三国封建残余严重,专制主义浓厚,民主基础薄弱。
在德意志帝国里,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威廉时代整个德国的特点,是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军国主义、海军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的大发展……统治世界的梦想使威廉二世的扩张欲望不可抑制的膨胀起来。希特勒上台不是德国“历史的中断”,而是威廉帝国的一脉相承。
墨索里尼上台后,迅速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法西斯专制统治,并进行对外扩张。他表示:“征服阿比西尼亚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一个往更高处的跳板,最高的目标,最大的版图,都画在我心里。
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比起德国纳粹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西方平分世界。
(2)德、意、日三国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浓厚。
德国:“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谢尔曼表示:“如果他们签了那样的条约,就让他们的手烂掉吧!”希特勒极具煽动性地说:“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新帝国需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意大利: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当消息传来,引起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打倒政府的呼声响遍了全国。此时,墨索里尼提出要复仇,有许多人提出要对外扩张,这种扭曲的爱国情绪最终演变成了战斗的法西斯。
日本: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华盛顿体系”使其扩张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满情绪。此后,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3)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这一体系的束缚。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新德意志帝国必须用德意志的剑为日耳曼人获得耕地,为这个民族获得每日食粮。
墨索里尼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最贵的印记……”这些别有用心的宣传,在意大利产生了影响,一些主战者、退伍军人、暴徒、解职军官等都集合在法西斯的旗帜下,这为它登上政治舞台,发动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它们适应群众心理,针对政党腐化,财阀聚敛,官僚堕落等现象,纠集不满分子和野心家,在军部支持下,阴谋策动政变,制造恐怖暴动。
(4)德、意蛊惑人心的宣传,日本军部的推动,使法西斯运动有了较大发展。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不久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机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的另一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造成德国和日本经济下滑、政局动荡,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
2.过程
(1)亚洲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军部法西斯组织纷纷建立,他们主张用对外扩张摆脱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2)欧洲
1932年夏,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4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改称德意志第三帝国,自称国家元首;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兵役制,积极扩军备战;
1936年希特勒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派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
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要自由、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希特勒
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获得德国承认。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协定。11月1日,墨索里尼声称:“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围绕这个轴心运转。”后来常说的“轴心国” 一词,即来源于此。11月25 日 ,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还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三)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1.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根据希特勒口授的《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以及他的发言和指令,可以概括成“先大陆、后海洋”的三部曲:首先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波兰的但泽走廊;其次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第三,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雄全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高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订《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简称《慕尼黑协定》,捷克代表反而“无权”参加会谈。根据协定,捷克必须将其苏台德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承诺“保证”被肢解后的捷克领土不受侵犯。
1938年9月,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历史上称之为:“慕尼黑阴谋”
思考:英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 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约翰 惠勒-贝内特 《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原因:①一战对英法等国的综合实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②一战以来和平主义的思潮蔓延,希望牺牲小国利益换取和平;
③英法等国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与苏联进行战争。
影响:
损害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使英法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激化矛盾。
4.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出现法西斯组织并攫取政权,形成了亚欧战争策源地,威胁世界和平。
5.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等。
在欧洲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徳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苏联“东方战线”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占领波兰东部大部领土;从芬兰割得一部分土地;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并入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比亚等
如何看待苏联此举?
可以理解,然而收效甚微,且充满了浓厚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色彩,极大地伤害了周边国家的民族感情,也加深了与英法的芥蒂,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7日英国开始的“发电机计划”,动用了8500艘船只,经8昼夜撤走了33万8千226人,其中2/3是英军。此役中动用了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的各种船只,包括驱逐舰、海峡渡船和私人游艇。——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0年6月22日,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建立了维希政权。
自由法国运动:国输掉了一场战斗!但法国没有输掉整个战争! ——【法】戴高乐
英美态度的转变
材料一:“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1940.6.4,【英】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
材料二: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1941.3.11【美】《租借法案》
4.太平洋战争——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日军以仅损失5艘自杀性小型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击伤美机260多架,美军伤3300多人。偷袭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作战能力,从而确立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5.走向联合: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1年8月,英美签署《大西洋宪章》
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①原因:
A.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B.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直接原因)
②标志 1942年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③影响
A.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B.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C.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林会战
1945年4月16日至5月9日,苏联军队发起了柏林会战。整个战役,苏军共俘虏德军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
1945.4 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代号为“冰山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也是太平洋战场最为血腥的战役,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7.1945:最后的胜利
意大利: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投降。
德 国: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二)联合国
1.概况
时间:1945年10月24日
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地位: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与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大国一致”:
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三)二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材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 ,它使人类物质上和精神上蒙 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 。在历时 6 年的战争中 ,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 战火燃及四大洲三大洋 ,交战双方动员兵力约 11000 万 ,直接军事开支达 13500 亿美元 ,物质损失超过 40000 亿美元 。当时占世界人口 80﹪的 17 亿人饱尝了战争 的苦难 ,军队和平民伤亡约 9000 万人 ,3000 万人流离失所 。
1.人类社会空前浩劫
材料 2:二战后美苏军事力量:
美国:工业产量占 53 .4﹪;黄金储备占 74 .5﹪;出口贸易占 32 .4﹪;作战飞 机 192000 架 、超重型轰炸机 2865 架 、重型轰炸机猛增至 11065 架 、拥有原子弹。苏联:1943—1945 年每年平均生产 12 万门火炮 、19390 万发炮弹 、3 万辆坦 克 、4 万架飞机 ,稍逊美国但大大领先其他国家 。
2.国际格局发生转变
材料 3: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 ,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 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的战争 ,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 战后 ,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 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亚非拉一 系列国家相 继独立 ,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上)》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材料 4:由于战争的需要 ,在原子能技术 、航空技术 、火箭技术 、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 ,价值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 1945 年 7 月原子弹试爆成功 ,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 , 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 , 用于武器 试验 、 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 ,游戏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 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 ,也引起了整个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牛力 、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4.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思考: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
课堂小结: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深刻的教训和思考,如何制约战争、维护和平?什么是对二战胜利最好的纪念?70多年前,人们搁置分歧,精诚合作,团结一致打赢了反法西斯战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我们对二战胜利最好的纪念、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停止战争,实现“和平与发展”,这是永恒的主题。现在,面对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新冠疫情等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当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是不二出路。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作业布置】见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