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白杨礼赞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体会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文章变化多姿的语言。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重点:把握象征与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赏析文章语言。情境预设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然而,在作家茅盾看来,它却是极不普通、需要“礼赞”的一种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揭晓问题的答案!【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 》、《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 )、《林家铺子》,散文名篇《 》《风景谈》等。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段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刹那( ) 主宰( )倦怠( )( ) 倔强( )( )婆娑( ) 楠木( )虬枝( ) 秀颀( )鄙视( )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 不折不挠( )拓展:“刹”的另一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强”的另外两个字音分别读“ ”“ ”,可以分别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1)恹恹: (2)倔强: (3)参天: (4)婆娑: (5)秀颀: (6)鄙视: (7)妙手偶得: (8)坦荡如砥: (9)潜滋暗长: (10)力争上游: (11)旁逸斜出: (12)纵横决荡: 拓展:“鄙视”同“藐视”是一对近义词,二者都有 的意思。“鄙视”除轻视外,还有 的意思,表意程度较重;“藐视”侧重指把对象看得很 ,不值一提。4.应怎样理解本文标题中“礼赞”的含义 【答案】1.沈德鸿 子夜 《春蚕》《秋收》《残冬》 白杨礼赞2.chà zǎi juàn dài jué jiàng suō nán qiú qíbǐ dǐ zī yān yì náo shā 刹车 qiáng qiǎng 强大 勉强3.(1)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2)(性情)刚强不屈。(3)高耸在天空中。(4)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5)美而高。颀,修长。(6)轻视,看不起。(7)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8)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比较细的磨刀石。(9)暗暗地生长。滋,生长。(10)努力奋斗,争取先进。(11)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12)纵横驰骋,冲杀突击。轻视、看不起 嫌恶 渺小4.“礼”是“敬礼、致敬”的意思;“赞”是“赞美”的意思;“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讲解提示·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整体感知,谋篇布局。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学习小助手·本文首尾两段遥相呼应,结构严谨;中间的三个部分,一部分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一部分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另一部分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导学建议·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任务驱动二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学习小助手·“大毯子”显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勾画图景,又表情达意。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学习小助手·“力争上游”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两个“笔直”连用,显然是在强调白杨树的姿态。3.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学习小助手·这两个句子,既抒情,又议论。“倔强挺立”整体揭示白杨树的气质,“参天耸立”与“不折不挠”则对这种气质加以突出、强调。4.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学习小助手·语气逐渐强烈,含义由浅入深,最终全面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全文的题旨。·导学参考·赏析这四个句子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亮点,如修辞、句式等,然后再抓住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任务驱动三选读课文,探究写法。1.怎样理解和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小助手·题目“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既指生活中的白杨树,更象征着抗日战场上为了新中国纵横决荡的英雄人物。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几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学习小助手·句中的两个“没有……”与“但是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显然是“抑”,后者显然是“扬”。【答案】任务驱动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感情,再次赞美白杨树。任务驱动二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辽阔平坦的高原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喜爱之情。2.“力争上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杨树的基本特征,也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连用两个“笔直”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姿态,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3.这两句话议中含情,“倔强挺立”总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并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来加以深化。“虽……却……”“哪怕……却……”两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进行对比,集中表现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内在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其象征意义做铺垫。4.这是文中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构成排比句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任务驱动三1.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并没有直接表明,而是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白杨树来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如果作者直接表达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感情,文章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其战斗作用。北国风物,气象万千,作者挑选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是因为它的枝叶一律向上,傲然挺立,象征着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能够引起人们对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的尊敬和怀念。作者赋予白杨树人的性格和气质,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赞美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的优秀儿女。2.这几句话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两个“没有……”似乎是在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它……”一转,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这是“扬”。一抑一扬,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表现了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备选问题学过这篇课文,你能简要概括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吗 【答案】全文的思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导学参考·概括写作思路之前,教师可将本文五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梳理,并将每部分关键词板书下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写作思路。一课一法象征手法的考查形式与答题技巧考查形式:①某物象征了什么 ②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技巧: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所给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揣摩出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是一种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抑”是指贬低。它是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不直接加以褒扬,而是先故意贬抑,贬抑是为了褒扬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要注意的是,象征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体,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