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13.唐诗五首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1课时
◎重点: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情境预设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导学建议·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先准备几首之前学过的律诗,让学生回顾律诗的相关知识。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朝代)诗人。王绩个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好《老》《庄》,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朝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采薇(  )  崔颢(  )  萋萋(  )
拓展:“徙”字的形近字“    ”,读“    ”,可以组词为“    ”;“犊”字的形近字“    ”读“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
(1)皋:  
(2)薄暮:  
(3)徙倚:  
(4)禽:  
(5)采薇:  
(6)悠悠:  
(7)晴川:  
(8)历历:  
(9)萋萋:  
(10)乡关:  
【答案】
1.东皋子 唐代 唐代
2.gāo xǐ dú wēi hào qī 徒 tú 徒弟 渎 dú 渎职
3.(1)水边地。
(2)傍晚。薄,接近。
(3)徘徊。
(4)泛指猎获的鸟兽。
(5)采食野菜。
(6)飘飘荡荡的样子。
(7)晴日里的平野。川,平川、原野。
(8)分明的样子。
(9)草木茂盛的样子。
(10)故乡。
【合作探究】
《野望》
任务驱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导学参考·
学生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解答,实在解决不了的再交流讨论。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以“授之以渔”。
任务驱动二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 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学参考·
教师可从这两句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用典着手分析。从字面意思逐步分析出诗人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任务驱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导学参考·
“意思”其实就是对诗歌内容的现代文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任务驱动二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学习小助手·
分析诗人的情感时需要先理解黄鹤楼的传说,以此分析诗人的情感。
3.哪两句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象 这两句诗描写的繁荣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野望》
任务驱动一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任务驱动二
1.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居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这两句诗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任务驱动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任务驱动二
1.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备选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案】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原野上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一课一法
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
1.赏修辞手法
格式: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填表达作用)地写出了×××(分析句子内容)。
2.赏表现手法
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等。
格式:使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具体分析诗句内容),表现了所写之物的×××特点。
3.赏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
格式:使用了×××(填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填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如离别之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
13.唐诗五首
第2课时
◎重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情境预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三首唐诗。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王维(约701—761),    (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字    ,有“    ”之称。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    合称“王孟”。
李白(701—762),字    ,号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    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    ,唐代诗人,有“    ”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太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
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单车(  )  征蓬(  )  燕然(  )
荆门(  )  啄春泥(  )  没马蹄(  )
拓展:“燕”字另一个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没”字另一字音为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
(1)问边:  
(2)征蓬:  
(3)长河:  
(4)大荒:  
(5)海楼:  
(6)怜:  
(7)初:  
(8)暖树:  
拓展:“怜”本指    ,但在文中指的是    。
【答案】
1.唐朝 摩诘 诗佛 王右丞 孟浩然
太白 青莲居士 杜甫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2.dān péng yān jīng zhuó mò yàn 燕子 méi
没有
3.(1)慰问边关守军。
(2)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3)指黄河。
(4)辽远无际的原野。
(5)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6)喜爱。
(7)刚刚。
(8)向阳的树。
可怜,怜惜 喜爱
【合作探究】
《使至塞上》
任务驱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导学参考·
教师可让两位学生组成一组参与活动,一人读原诗,一人完成翻译。
任务驱动二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征蓬”“孤”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任务驱动三研读诗歌,赏析名句。
找出诗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学习小助手·
找出诗中的写景名句,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字词赏析,也可以从诗句描绘的景物中包含的感情赏析。
《渡荆门送别》
任务驱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任务驱动二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任务驱动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情。
1.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习小助手·
揭示主旨的句子一般在诗歌的最后,可以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2.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 说说理由。
《钱塘湖春行》
任务驱动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任务驱动二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 可以通过哪句话看出来 说说诗人的游踪。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 “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任务驱动三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习小助手·
可以使用以下句式进行赏析。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做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答案】
《使至塞上》
任务驱动一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任务驱动二
1.欲问边、属国、都护。
2.孤寂、愤懑。
3.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任务驱动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
《渡荆门送别》
任务驱动一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舟远行。
任务驱动二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描绘了明月映江水、江上生云霞的美丽景象。
任务驱动三
1.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钱塘湖春行》
任务驱动一
1.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任务驱动二
1.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沙堤。
2.“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描绘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任务驱动三
1.从第一、二句中,我看到了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齐平。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我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示例: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娇艳,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备选问题 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学习小助手·
从修辞角度赏析的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或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的情感。
【答案】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一课一法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在括号中填写作者名,在横线上写作者的感情)
野望(  )     孤独抑郁
黄鹤楼(  )        
使至塞上(  )        
渡荆门送别(  )        
钱塘湖春行(  )        
【答案】
王绩 崔颢 思乡之愁
王维 慷慨悲壮
李白 怀恋故乡
白居易 轻松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