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习目标】 1.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自治运动,归纳西欧封建城市的特点。2.分析西欧城市居民的构成及市民阶层兴起的意义。3.说出西欧大学兴起的背景、时间。◎重点:城市自治运动、市民阶层的形成。【预习导学】课堂导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很多地方是一片废墟。而今天的西欧,是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独具特色的城市和历史悠久的大学。那么,西欧的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由此导入新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重点梳理知识点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兴起①时间: 世纪。 ②代表:那些以 和 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自治①方式:金钱 和 斗争。 ②结果: 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 权。部分城市还可成为自治城市。 ·知识点拨· 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后,经过斗争获得了自治权,中国古代城市则不享有自治权。【答案】(1)①10 ②手工业 商业(2)①赎买 武力 ②13 财产知识点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教学点拨· 注意区分市民阶层和早期资产阶级市民阶层是相对农民阶层而言的,资产阶级是相对无产阶级而言的,两者不是一个概念。而资产阶级脱胎于市民阶层,是市民阶层中拥有资产的一批人。知识点三 大学的兴起 (1)兴起: 世纪,西欧的 与 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课程: 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和 发展的要求。 图示归纳【答案】(1)12 教育 学术(2)基础 专业 基督教会 经济 社会【合作探究】任务驱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对比中世纪中外教育的发展差异,历史老师展示了以下表格。时间 14—16世纪(欧洲大学) 10—13世纪(中国书院)课程教学 主要内容 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术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家经典地位高文法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请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课程设置的差异,并尝试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追求科学,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是为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服务的。原因:西方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科举制的发展,士人阶层的兴起,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备选任务探究西欧城市的兴起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指11—15世纪西欧诸国新兴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仍保存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只是它们的经济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10世纪后期,特别是在11世纪,西欧各国开始出现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现象,其被统称为“城市的兴起”。材料二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城市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的权利。(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2)列举当时西欧哪些国家出现了新兴工商业城市。(3)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西欧城市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治 (4)西欧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1)农业技术的提高,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2)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3)目的:获得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4)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归纳总结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许多新兴城市建立起来。这些城市在斗争中壮大起来,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城市居民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学开始兴起。西欧城市的发展中孕育着进步因素。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