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增强学生社会公德修养。法治观念:养成自律青春期的生活态度,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尊重他人权利。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 ,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自学CONTENTS011.行己有耻的含义?02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033.止于至善的含义?044.怎样做到止于至善(要求)?055.榜样的作用?青春有格1.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如何理解“格”?由“格”会联想到底线、界限、规则、规范、标准、原则等。指用人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我们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14岁的南京中学生丁锦昊出国旅游时,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此事件爆出后,引发全国热议行己有耻1.行己有耻是什么?(P28)孔子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一个人做事,凡是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你怎样看待这位中学生的做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耻的行为,不应该去做?乱闯红灯插队随地吐痰抄袭乱丢垃圾作弊校园霸凌景区乱涂乱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思考:这些不知耻的行为告诉我们“行己有耻”要提高什么样的能力?可耻的行为(2)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刑法》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3)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针对网络暴力,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都有相关的规定。以下是两条相关的法律条款:现在,你拥有一个超能力,就是:隐身术。你可以来去自如,去到你任何想去的地方。你听说,银行的金库就在……接下来,你会怎么做?请说明你的理由。白日梦想家A:不会去,坚决抵制金钱的诱惑,钱财乃身外之物嘛。B:我是那种人吗?就是好奇去看看,不会拿钱。C:肯定去,还要把钱拿走,反正神不知鬼不觉。抵制不良诱惑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成瘾赌博不劳而获的金钱不良书刊毒品在减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4)“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1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2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3方法与技能:增强自控力课堂笔记(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2)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3)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4)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行止有耻”对我们的要求★p2802 止于至善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 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 ”许衡就说了: “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 ”那人 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做到了什么 止 于 至 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23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3、什么是“止于至善”(内涵)你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吗?一个卖花的小女孩手上有一支玫瑰花没有卖完,他看见旁边的乞丐,于是把这朵玫瑰花留给了旁边的一个乞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每个人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以上两个看法,你更同意哪一个?简要说明理由。止于至善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就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辩一辩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止于至善的要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2)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你有榜样吗?他对你有什么影响?3、榜样的作用(1)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2)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对个人)(3)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美好。(对国家)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返。(3)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请你思考:这对我们追求止于至善有何启示?观点一: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 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 “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独善其身”指修身,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根本;但“止于至善”是无止 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两者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④“止于至善”还要求我们以修身为本,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探究与分享:“止于至善”是先“独善其身”还是先“兼济天下” 以修身为本,兼济天下。①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 P29)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 P30)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 P31)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 P32)课堂笔记2、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青春期的青少年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大胆放飞梦想: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青春应“有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的“有所不为”指的( )①基本规则不能违反②基本界限可以逾越③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④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0103 随堂练习A“行己有耻”警示我们,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①有羞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能真诚的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③树立底线意识,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0203 随堂练习D“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实践过程。追求“至善”要求我们(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③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④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0303 随堂练习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