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试卷(三月)(历史与政治合堂分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试卷满分70分)温馨提示:请每一位考生把所有的答案都答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A.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C.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D.河姆渡居民烧制陶器水平最高2.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3.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 )时期 措施隋唐 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元 实行行省制度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清 设军机处A.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B.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C.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D.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4.下图为小钟同学在学史时做的读书摘要,此判断,小钟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读书摘要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A.虎门销烟 B.天京事变 C.公车上书 D.金田起义5.“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资产阶级革命时代6.下表中数据反映了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年份/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1952 465 11.41978 155.6 212.12014 11352.3 64369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推行7.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时间:1971年10月 事件: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建交 D.中日建交8.据下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宗教、历法、文字古埃及 法老集权 金字塔 太阳历古印度 种姓制度 阿育王塔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A.一致性 B.互信性 C.多样性 D.交融性9.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市政和教会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医生,但也培养书法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可见,当时的大学( )A.拥有完全自治的权利 B.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C.是一个国际学术中心 D.不受世俗君主的约束10.“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上述材料反映了阿拉伯人取得文化成就的原因是( )A.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B.阿拉伯国家拥有大量的科学家C.阿拉伯人深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 D.阿拉伯人具有兼容并蓄、勤奋创新精神1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因为这次改革( )A.缓解了俄国的民族矛盾 B.巩固了彼得一世的统治C.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农奴获得人身自由12.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广泛应用( )A.蒸汽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13.11月7日晚,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响起了大炮的轰鸣,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起义者从四面八方冲向冬宫。次日凌晨,起义者攻克冬宫。轰鸣的炮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个“新时代”是指(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14.对下面国际组织演变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欧洲国际地位不断下降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D.欧洲联合趋势逐渐减弱15.近年来,随着“美国优先”和“英国脱欧”,美英等一些国家在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正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说明A.世界各国均反对全球化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 D.全球化阻碍生产力的提高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40分)16.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新社会产生的号角,它推动革命走向成功。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家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摘编自部编历史七年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分别是什么?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并指出它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深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命运。它直接指导了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正是在《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的国际影响与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命运”的具体表现。(两点即可)材料四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动摇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为人民所接受和肯定。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摘编自孙海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4)结合材料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性质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7.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古代科技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发明篇】图一:西汉的麻纸 图二:司南 图三:泥活字 图三:火药(1)材料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图三的发明者是谁?【人物篇】祖冲之 贾思勰(2)材料二中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优秀品质?【著作篇】《资治通鉴》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3)从第三幅图片中挑选出不属于科技类的著作并说明理由。(4)作为新时代中国少年,请谈谈你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8.毛泽东诗词是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情怀的光辉典范,是促进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诗篇;材料一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①》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材料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七律·忆重庆谈判》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②》(1)填写“①”处内容,“①”处是一个事件的名称。这一事件后毛泽东找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是什么?(2)材料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所学,谈谈红军长征遇到哪些“难”?(两点即可)(3)材料三中毛泽东“无非一念救苍生”的“一念”是什么?(4)填写“②”处内容,“②”处是一个城市的名称。材料四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5)根据上述事件,说说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1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50—1952】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一点即可)【1953—1956】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的道路,改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摘编自何沁《中国革命史》(2)依据材料分析,这次农业调整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一点即可)【1978—至今】中国农村改革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奇迹”产生的直接原因。(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试卷第4页,共8页1.B【详解】根据材料“猪纹陶钵”“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并且已经开始饲养家畜,B项正确。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A项;该文物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河姆渡居民烧制陶器水平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使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与题干内容“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不符,排除A项;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排除B项;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与题干内容“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观察表格内容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清朝设军机处,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皇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地方监察制度,排除A项;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太过片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C项正确;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排除A项;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排除B项;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由材料“‘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排除A项;1840-1919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也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与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澳门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知识卡片中的“1971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来参与国际事务,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中日建交的时间是1972年,均与“1971年”时间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而非一样,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没有体现古埃及和古印度的相互信任,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而非交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间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据题干“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市政和教会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医生,但也培养书法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培养市政和教会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医生,但也培养书法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和国王的影响,拥有完全自治的权利,不受世俗君主的约束表述错误,排除AD项;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一个国际学术中心,排除C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可知,阿拉伯人取得文化成就的原因是阿伯人具有兼容并包、勤奋创新精神, 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阿拉伯人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拥有大量的科学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深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次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以及大量的封建残余。C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摆脱了农奴主的人身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不能体现转折点,排除A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的俄国皇帝是亚历山大二世,排除B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不能体现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根据题干“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可知,美国石油开采量的激增,是由于内燃机的广泛使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内燃机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石油产量的猛增。C项正确;石油的使用与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题干“攻占冬宫”和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C项正确;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排除A项;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德国的分裂,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联合趋势逐渐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美国和英国的逆全球化行为,不代表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排除B项;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6.(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3)具体表现: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的产生;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解放运动。(5)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百家争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共同问题:根据材料“各家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激烈的论争”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结合所学可知,旧的社会制度指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指封建制度。(2)核心思想:根据材料“这场运动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影响:结合材料“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3)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三“它直接指导了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正是在《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可知,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的产生;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因此,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命运”。(4)性质:根据材料“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性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5)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可知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17.(1)活字印刷术;毕昇(2)贡献: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编写《齐民要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优秀品质: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3)《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不属于科技类著作。(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长大后报效祖国,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做准备等。【详解】(1)发明:根据题干“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并结合印刷术的作用可知为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结合所学宋代科技可知泥活字的发明者为毕昇。(2)贡献:根据材料中的两位人物分别为祖冲之和贾思勰并结合所学魏晋时期的科技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贾思勰编写《齐民要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祖冲之和贾思勰取得科技成就贡献的品质可知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3)著作及理由:依据材料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宋神宗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不属于科技类著作。(4)努力: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为国家科技创新应该努力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长大后报效祖国,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做准备等。18.(1)名称:秋收起义;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难:长征路途艰险;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生活物资艰难。(3)“一念”:争取和平。(4)名称:南京;时间:1949年。(5)优秀品质: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和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道路: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难:根据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所学可知,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长征路途艰险;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生活物资艰难。(3)“一念”:根据材料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故“一念”指的是争取和平。(4)名称及时间:根据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②”处是南京;事件发生在1949年。(5)优秀品质:结合所学可知,上述事件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19.(1)历史事件: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作用: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变化:从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即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3)直接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4)共同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详解】(1)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作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的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变化:依据材料“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的道路,改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农业调整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土地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变成了集体所有制)。(3)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中国农村改革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奇迹”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4)共同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些农业政策,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改善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因此,农业政策的调整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第6页,共7页答案第7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