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论语》十二章素养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的特点。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第1课时◎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背诵、翻译全文。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情境预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跟随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养性。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关于孔子的图像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和播放,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课外的《论语》名句。【预习导学】【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其中的文章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 ) 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 一瓢饮( )陋巷( ) 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2.重点字词解释。(1)学而时习之 时: (2)不亦说乎 说: (3)人不知而不愠 愠: (4)不亦君子乎 君子: (5)吾日三省吾身 日: 三: (6)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忠: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8)三十而立 立: (9.)四十而不惑 惑: (10)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 (11)不逾矩 逾: 矩: (12)温故而知新 故: (13)学而不思则罔 罔: (14)思而不学则殆 殆: (15)人不堪其忧 堪: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18)饭疏食 饭: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20)逝者如斯夫 逝: 斯: (21)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 夺: (22)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 (23)博学而笃志 笃: (24)切问而近思 切: (25)仁在其中矣 仁: 【答案】1.yuè yùn xǐng yú wǎng dài dān piáo xiànghào gōng dǔ2.(1)按时(2)同“悦”,愉快(3)生气,恼怒(4)有才德的人(5)每天 泛指多次(6)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7)诚信(8)立身,指能有所成就(9)迷惑,疑惑(10)上天的意旨(11)越过 法度(12)学过的知识(1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4)疑惑(15)能忍受(16)喜爱,爱好(17)以……为快乐(18)吃(19)好的方面,优点(20)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21)指军队 改变(22)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23)坚定(24)恳切(25)仁德【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学习小助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感知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异同。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吾日 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传 不习乎 (2)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3)学 而不思 则罔,思 而不学 则殆。(4)人 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5)知之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 乐之者。(6)逝者 如斯夫,不舍 昼夜。个性备课1.听老师朗读示范,说说你的朗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主朗读,小组朗读,相互评价。导学建议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任务驱动二解释字词。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并积累。(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1)乐(2)为(3)而个性备课1.让学生标注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2.将标注的词语提出来,自主质疑,合作解决。导学建议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任务驱动三翻译句子。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答案】任务驱动一(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任务驱动二1.(1)“说”同“悦”,愉快(2)“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1)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4)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名词作动词,吃3.(1)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2)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1)高兴 乐趣 以……为快乐(2)成为、担任 给、替(3)表承接关系,然后 表转折关系,却任务驱动三(1)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2)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3)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凭借这一点)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5)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6)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7)懂得某种学问(仁德)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修行这种仁德)作为快乐的人。(8)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0)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个性备课接龙式翻译,把握好重点字词的词义,做好笔记。一课一法巧译文言文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6)“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备选问题为什么《论语》的大多数语录前面都有“子曰”呢 【答案】“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个性备课1.拓展训练:收集整理出自《论语》的成语。2.课堂总结: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翻译全文。1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及其中倡导的为学和修身之道。知识链接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简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很多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情境预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这部辉煌的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继续来研读它,挖掘它。【预习导学】1.默写。(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成语并解释。(1)不亦乐乎解释: 。(2)温故知新解释: 。(3)三十而立解释: 。(4)三省吾身解释: 。(5)择善而从解释: 。(6)不舍昼夜解释: 。(7)逝者如斯解释: 。(8)博学笃志解释: 。(9.)匹夫不可夺志解释: 。(10)三人行,必有我师解释: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1.(1)不亦说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3)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2.(1)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2)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3)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4)泛指时时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5)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6)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7)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8)广泛地学习并且志向坚定(9)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10)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3.(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吗 (2)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3)选取他的优点加以学习,如果(看到)他的缺点(就对照自身,如果自身存在这些不好的地方)就加以改正。(4)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可检查作业,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二是检查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朗读理解课文,概括章节内容。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素养检测】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学习小助手·我们回答时一定要审清题干,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正确地区分开来。个性备课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结合意思,分清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组内交流分享。任务驱动二依据课文内容,分析语言特色。试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个性备课1.找出文中的不同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2.抄写不同句式的句子,朗诵体会,探究其妙处。一课一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解,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2.自读自悟,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可以列举出来,讨论、鉴别、分析、比较。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任务驱动三熟练背诵课文,谈说学后收获。根据下列材料,说说《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一 钱穆《论语新解》中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材料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素养检测】学了《<论语>十二章》,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答案】任务驱动一第一章:讲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第二章:谈品德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第七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该如何抉择。第九章:谈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劝人要珍惜时间。第十一章:讲个人品德,强调志向确定和坚守的重要性。第十二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在求学的过程中,要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多发问,多思考。【素养检测】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人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吾日三省吾身。任务驱动二(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任务驱动三《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先后影响了中国、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两千多年。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与学术上,但是,思想和学术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表述来实现的。《论语》的语言同其思想、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同其思想、学术一样深远。【素养检测】示例:“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是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找到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差距,吸取教训,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新领悟的知识,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导学建议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建议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应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习惯。个性备课本文论述的学习方法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备选问题1.“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章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2.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为什么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不同。前者强调“时习”,侧重于学习方法;后者强调“知新”,侧重于“温故”的作用。2.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3.对比手法,把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与普通人不可以改变志向进行对比,阐述了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道理。个性备课1.拓展训练: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行自我反省,提高自我素养。2.课堂总结:文中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学过本文后我们应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应怎样改进,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思维导图读课文,梳理知识。《论语》十二章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