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体系架构]课时19 中国的自然资源考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5年3考)1.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2)分类。自然资源 特征 举例可再生资源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 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考点2 土地资源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1)土地资源的类型。农业用地 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难以利用的土地 戈壁、永久积雪和冰川(2)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优势 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劣势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2.地区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耕地 A旱地 东部半湿润区 平原、低缓丘陵、盆地B水田 东部湿润区C林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山地、丘陵D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山地难以利用的土地 西部内陆 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水土流失(乱砍滥伐)、草场退化(过度放牧)、土地污染等。(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考点3 水资源(5年3考)1.时空分布不均(1)水资源: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 分布特点 解决措施 实例空间分布 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时间分配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较大 兴建水库 三峡工程2.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中线工程 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西线方案 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3.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1)缺水原因: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多水更少”,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且水污染严重。(2)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知识拓展 中国的海洋资源(1)丰富的海洋资源①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空间、海岸带等。②海洋生物资源:我国四大渔场分别是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③海洋矿产资源:近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④海洋化学资源: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钾、镁、溴、碘等。我国三大盐场分别是长芦盐场(我国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2)海洋资源的保护①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②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要点1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特点及能源转型的意义1.种类: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2.特点: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资源丰富,可长期利用。3.意义:缓解化石能源短缺问题;减轻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安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4.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技术不成熟,能源转化率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典例1 (2019·广东)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已被广泛利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读“中国太阳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有关我国太阳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丰富区”B.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贫乏区”C.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较丰富区”D.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可利用区”(2)下列城市中,居民使用相同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佳的是( )A.广州 B.重庆 C.拉萨 D.上海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青藏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丰富区”,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能见度高,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贫乏区”和“可利用区”,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太阳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第(2)题,四个城市中,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佳的是拉萨,因为这里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要点2 解决土地资源、水资源面临问题的措施1.土地资源面临问题 主要原因 解决措施乱占耕地 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草场退化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 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水土流失 乱砍滥伐,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土地污染 污染物不当排放造成土地污染 工业及生活废水达标排放,严禁乱排污水;垃圾填埋处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水资源面临问题 解决措施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入晋工程等时间分配不均 兴建水库,如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水浪费 农业节水: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工业节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家庭节水: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水污染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典例2 (2023·广东)引汉江水入渭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其主体工程秦岭输水隧洞穿越秦岭,沿线山体岩石坚硬,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难度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引汉济渭主体工程施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输水路线长 B.植被分布广C.沿途水库多 D.地质条件复杂(2)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利于( )①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②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 ③减轻汉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④缓解渭河流域的缺水状况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1)D (2)D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引汉济渭主体工程秦岭输水隧洞穿越秦岭,沿线山体岩石坚硬,地质灾害频发,可见地质条件复杂是主体工程施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第(2)题,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汉江水将被调到关中渭河流域,缓解渭河流域的缺水状况;随着渭河流域水量的增加,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引汉济渭工程把汉江汛期多余的水变为有用的水资源,减轻汉江流域的洪涝灾害。①③④正确。引汉济渭工程不能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需要从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绿色发展以及工程措施等多方面着手,②错误。考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2020·广东)2019年《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出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读图,完成1~2题。1.如图中所示的垃圾属于( )2.为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个人应当承担的主要义务是( )A.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共享 B.制定政策,落实资金C.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 D.宣传动员,积极组织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垃圾是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第2题,为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个人应当承担的主要义务是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政府承担的任务是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共享;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宣传动员,积极组织。(2023·山东烟台)目前,我国农村的农民在住房屋顶、农业大棚、草场、水塘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来获取电能,农民既可以将这些电能自用于生产和生活,也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读“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完成3~6题。3.太阳能资源属于(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新能源 ④常规能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是( )①北方地区 ②南方地区 ③西北地区 ④青藏地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部分地区形成了发电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在我国青藏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光互补”形式是( )6.“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是(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满足农业用电需求 ③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低碳环保,改善环境质量 ⑤提高土壤肥力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答案 3.A 4.B 5.B 6.A解析 第3题,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森林、土地、水、草地等。常规能源是指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新能源为新技术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 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故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①③正确,故选A。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太阳能丰富;我国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能丰富,③④正确;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太阳能较贫乏,①②错误。故选B。第5题,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牧场广阔,在青藏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光互补”形式是光伏牧场。青藏地区鱼塘少,不适合发展光伏鱼塘。青藏地区蔬菜大棚少,人口稀疏,不适合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屋顶。故选B。第6题,“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增加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小型光伏电站可以满足农业用电需求;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光伏发电清洁无污染,低碳环保,改善环境质量,①②③④正确。光伏发电不能提高土壤肥力,⑤错误。故选A。考点2 土地资源(2018·广东)读“2008—2017年某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7.2008—2017年该市( )A.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D.耕地面积不断减少8.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针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城市住宅向高层发展 B.城市建设向林地扩张C.退耕还湖 D.退耕还林答案 7.D 8.A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大;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选D。第8题,由上题分析,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针对这一现状,城市住宅向高层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可行的做法。故选A。(2023·湖南邵阳)下图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直接反映出我国( )A.耕地资源总量少B.草地资源约占世界一半C.林地资源丰富D.人均农业用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大 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③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④牧区扩大载畜量,增加牧民收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9.D 10.B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均农业用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法判断耕地资源总量的多少、草地资源占世界的多少和林地资源丰富与否。故选D。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①错误;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②正确;在农耕区应加强基本农田保护,③正确;牧区盲目扩大载畜量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故选B。考点3 水资源(2020·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广布,降水丰沛,但多渗漏到地下流失。地质专家曾钻探至地下300米深,仍然找不到水,当地人畜饮水困难。据此完成11~12题。11.当地饮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 B.工农业用水量大C.特殊的地质条件不利于储水 D.水体污染严重12.为解决当地饮水困难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海水淡化 B.开采地下水 C.人工降雨 D.修建蓄水池答案 11.C 12.D解析 第11题,从材料中可知,此地降水丰沛,但多渗漏到地下流失,这是由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导致的。故选C。第12题,该地位于亚热带,降水丰沛,但由于地质条件特殊,水渗漏严重,故应修蓄水池,在降水多的时候蓄水,保障生活和生产用水。故选D。13.(2023·山东临沂)2023年5月1日12时至8月16日12时,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全面进入伏季休渔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其主要目的是( )A.保护渔业资源 B.维护海洋权益 C.发展海洋旅游 D.减少海洋污染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休渔期是指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捞作业,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渔业资源。故选A。(2022·广西梧州)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西北和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过400多亿立方米,1.3亿多人直接受益,使沿线一些河湖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据此完成14~15题。14.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影响C.解决长江流域洪涝问题 D.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1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是( )①大水漫灌 ②一水多用 ③工业用水循环使用 ④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14.D 15.D解析 第14题,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其中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故选D。第15题,大水漫灌会造成水资源浪费,①错误;一水多用、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②③正确;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利于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资源,④正确。故选D。16.(2023·广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材料二 广东省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海域辽阔,海水优质,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目前,广东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着力加快培育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牧场)产业群。材料三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指采用科学技术,投放人工鱼礁,为贝、藻、鱼类提供栖息和繁育场所的特定海域。其养殖过程不需要投喂人工饵料,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缩短至原来的3/4以内,受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截至2022年年底,广东省已建成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牧场及周边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呈递增趋势。材料四 如图为“广东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分布图”。(1)列举两种以上的海洋资源。(2)与传统近海养殖相比,简述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优势。(3)分析广东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4)简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重要意义。答案 (1)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 (2)效率高、周期短、污染少等。(3)海域、滩涂、海水养殖等面积广阔;经济基础雄厚,建设资金充足;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先进。(4)有利于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污染及破坏;增加渔民收入等。解析 第(1)题,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如海洋生物资源中的鱼类,海洋矿产资源中的石油、海盐等,还包括海洋空间资源等。第(2)题,由材料三可知,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密度大,生产效率高,周期短,对附近海岸的影响小等。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海洋空间资源方面:广东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滩涂较多;经济实力方面:广东省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资金充足;技术人才方面: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人才众多,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第(4)题,广东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有利于提高开发海洋资源的效率,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