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2.下表是部分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的相关史实,这反映了(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亚洲出现民族大交融 B.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
C.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D.中华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3.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雅典学校那种着重于体育与音乐的教育,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了出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文主义兴起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对外交流需要
4.在古雅典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从小远离双亲,成年后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命中注定杀父娶母,他奋起抗争,却终究未能挣脱命运的枷锁;最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由此可见,该作品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是
A.强调了伦理观念 B.开创了浪漫主义
C.批判了神明权威 D.彰显了人文精神
5.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19世纪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痕迹。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古希腊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 B.《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考古结果最能反映历史真实 D.《荷马史诗》的描述属于历史纪实
6.如图为达·芬奇的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均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之中,一脸惊慌、恐惧地望着耶稣。达·芬奇如此创作的意图是
A.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B.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C.体现古典主义的风格 D.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7.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西塞罗最早提出民主理念
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8.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
A.是一种僭主政体 B.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9.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制比例”。雅典帕特农神庙、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在创作中都曾以数学模型为依据。古希腊服饰在衣帽的数量、方向。服装折叠后整体造型都符合“数”的比例和谐观念。这体现出,古希腊文明具有( )
A.开放包容态度 B.理性主义取向
C.人文主义情怀 D.以人为本意识
10.“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侗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A.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前、西班牙人 B.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人
C.日本人、“黑船事件”以前、美国人 D.埃及人、拿破仑入侵以前、法国人
11.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A.重视资料收集 B.自成体系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2.从《吠陀经》有关颂歌、咒语看,早期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之初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因此,当时的种姓
A.是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精神鸦片
B.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C.实质是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系统
D.主要是为了区别不同民族和血统
13.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不同种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4.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同时,他也写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不划分为富人和贫困两个阶级”。由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天主教会阻碍进步 B.反对财产的不平等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主张社会生活平等
15.“现代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筑在古典文明的基础之上,完全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人在文化上主动认亲的结果。”促使西方人主动认亲的根源是
A.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B.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C.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B.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
C.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D.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7.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
——整理自《老子》《荀子》
材料二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整理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等
材料三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简析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8.图片:

思考:《十二铜表法》出现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该如何评价这部法律?
19.文化交流与传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董仲舒④顾炎武⑤但丁⑥卢梭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据材料“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封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欧洲存在多元权力主体,社会结构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俄罗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排除B项;不仅仅是基督教阻碍着欧洲的统一,C项片面,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D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排除A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排除B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体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的演讲能力,“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显然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兴起、经济文化繁荣及对外交流的需要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俄狄浦斯虽然不能摆脱命运之神的安排,但他不惜任何代价地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可知,古雅典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之所以青史留名,主要原因是赞颂了人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进而彰显了人文精神,D项正确;伦理观念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排除B项;材料未批判神明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从题干中涉及的考古结果,可知古特洛伊城在公元前12世纪曾遭受战争的破坏,从而证明了《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些可能是真实的,故B项正确;题干中虽涉及“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等字眼,但并不能体现古希腊的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故A项错误;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题干中的考古发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荷马史诗》的有些叙述可能是真实的,但不能由此断定《荷马史诗》的描述均属于历史纪实,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D
【详解】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意图通过光线明暗和人物的姿态、神情等,揭示人性的善恶,D项正确;《最后的晚餐》的画面与封建等级制度无关,A项错误;《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故事而非历史事件,B项错误;达·芬奇对人物姿态的描绘不是为了体现古典主义的风格,C项错误。
7.D
【详解】材料“公元前1世纪”、“多民族共同体”反映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需要以法律统治多民族共同体,故选D项。西塞罗提出以德性为基础,不是以德治国,古罗马仍然是以法治国,不选A项。古希腊早在梭伦改革时已经推行了民主政治,不选B项。《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不选C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
8.C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表明的是一种多阶层的参与的“共和主义”,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雅典帕特农神庙、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在创作中都曾以数学模型为依据”等信息可知,希腊的艺术生活中都体现了数学的思想,要遵循数学的原则,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之外的文化,不能体现希腊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人的重视,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情怀和以人为本的意识,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在外来入侵者进入到这一地区之前,相关的疾病都不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人支持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对这一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并带去了疾病,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存在天花等疾病,排除B项;“黑船事件”以前的日本有与外界交流,因此也存在相关的疾病,排除C项;拿破仑入侵以前的埃及也有相关疾病的存在,排除D项。
11.C
【详解】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说明古代阿拉伯文化重视季城融合世界文化,C项正确;阿拉伯人不仅仅是收集资料,排除A项;自成体系在材料中并未强调,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属于社会生活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父系氏族时期早期雅利安人为了区别不同氏族和血统,实施种姓制度,D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与宗教相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等级制度,不是宗教,除了四个等级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贱民,AB两项错误,“父系氏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C项与题意不符。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由材料“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可知古代印度存在等级差异,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职业传承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等级,说明不了君权神授,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妇女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根据材料“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可知伏尔泰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权利说,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主教会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不划分为富人和贫困两个阶级”可知,伏尔泰实际上承认了财产不平等的合理性,排除B项;主张社会生活平等的说法与材料“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不划分为富人和贫困两个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是欧洲人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其根源应该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文艺复兴的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A;BC是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故选D。
16.B
【详解】根据材料“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可知,印度的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是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的起源,宫廷婆罗门对泰国、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对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都有相应的影响,说明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是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而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没有体现印度宗教环境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外贸能力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内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解释: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说明:吸收: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也可以给)。
影响: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直接抄材料不给分)。
(3)原因: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帝国,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地位: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解释: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解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内涵。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说明:吸收:根据材料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根据材料二“ 隋唐时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中华文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影响:根据材料二“……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
(3)原因:根据材料三“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可得出,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根据材料三“……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出,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三“……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可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8.目的: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进步性:①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维护平民的利益;②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局限性:①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②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
目的:结合所学可得出,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权益。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最终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评价:一分为二从正反两方面展开。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但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如“同态复仇”等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同时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19.(1)特点:兼容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2)特点:开放性。
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得出兼容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2)特点:依据材料“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得出开放性。
成因:依据材料“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得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依据材料“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得出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20.示例一:主题: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人物:①孔子③董仲舒④顾炎武 解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为儒家思想发展奠定基础;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促进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批判继承儒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等主张,使儒家学说焕发新的生机,但未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变。示例二: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人物:②苏格拉底 ⑤但丁⑥卢梭解读: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14世纪以来,以但丁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讴歌自然的人性、人的尊严等,基本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人文主义得到复兴和发展;17、18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发展成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答案要求与所选主题一致)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西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可从选项中选择儒家思想家孔子、朱熹、黄宗羲等人论述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然后结合所学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发展奠定基础、南宋朱熹创建的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再次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活跃与发展,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可具体解读如下: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为儒家思想发展奠定基础;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促进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批判继承儒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等主张,使儒家学说焕发新的生机,但未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变。
还可从选项中选择苏格拉底、威廉·莎士比亚、卢梭等人论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然后结合所学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扬人文主义,基本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打击了教会的腐朽统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等方面进行解读。可具体进行解读如下: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14世纪以来,以但丁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讴歌自然的人性、人的尊严等,基本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人文主义得到复兴和发展;17、18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发展成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