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1.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 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规定: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沸水的温度定为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2)使用和读数:①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 ;③选:根据估测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④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在被测物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 ;⑤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柱的 相平,如图中视线 。(注:若液面所在处刻度由下至上变大,则为“零上温度”,反之为“零下温度”)⑥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3.六种物态变化:4.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非晶体定义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熔点 熔点 熔点熔化 图像性质 OA之间为熔化前,物质处于固态,是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AB之间为熔化时,物质处于 态, 是晶体熔化过程,但温度 ,此温度为熔点(如图中T1); (3)BC之间为熔化后,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无确定熔点。5.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达到一定温度,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①沸腾的特点:液体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持续吸热。③沸点的影响因素:液体的质量,气压。(2)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 缓慢的汽化现象。①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空气流速。6.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如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2)压缩体积。如煤气罐中的液化气。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常清毒、勤洗手、戴口罩、测体温,是防疫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下列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A.喷洒清毒液后,湿润的地面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升华现象B.天气越热,喷洒过消毒液的地面干燥得越快,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C.水银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其分度值为 1℃D.护目镜上经常起一层水雾,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需要吸热2.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熔点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标准大气压下物质 酒精 水银 铅 铁熔点/℃ ﹣117 ﹣39 328 1525沸点/℃ 78 357 1740 2750A.﹣117℃的酒精一定是液态 B.357℃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升高C.在铁锅中可以将铅熔化 D.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3.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眼罩,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汽化4.常温下用液态氮沸腾可以降低奶浆的温度来制作冰淇淋。盛有液态氮的杯外壁出现白霜,则( )A.液态氮沸腾时,不断放出热量B.奶浆从沸腾的液态氮吸收热量的C.液态氮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5.A、B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用水浴加热(图甲)和用酒精灯(图乙)加热碘锤的方法观察“固态碘升华”过程。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则关于这两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两组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形成的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B.两组实验中出现的紫色碘蒸气,都是由固态碘升华形成的C.两组实验中紫色碘蒸气的形成,都经历了由固态变液态的过程D.酒精灯加热碘锤,更利于观察固态碘的升华6.下列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河面上形成雾C.深秋,草地上形成霜D.严冬,窗玻璃上出现冰花7.如图所示,在下列的四个图像中,表示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A. B.C. D.8.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C.图乙:本地水的沸点为98℃D.图乙:水沸腾后吸热温度继续升高9.严寒的冬天,小明起床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结上了美丽的冰花(如图)。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的形成需要吸热C.冰花在玻璃窗的室外一侧 D.冰花是升华形成的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二、填空题11.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下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和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图所示,这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的情景。夏天的清晨,稻叶上的露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脱粒后摊开稻草晾晒是为了加快水的 ,此过程中水需要 热量。13.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14.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15.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 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 现象(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三、作图题16.在探究某晶体的熔化实验过程中,某一初温为40℃的物质,加热的前 5min 物质处于固体状态,温度逐渐上升, 第 5~10min 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保持在 48℃不变,第 10min 后物质处于液态, 温度又出现逐渐上升的现象。请在图 中作出该晶体的溶解图像。四、实验题17.亮亮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1)采用这种“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 .(2)图丙是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3)该物体在第 10 分钟时处于 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 min.18.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1)该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 ;(2)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 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由图可知:“适当”的含义是: 和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热量,温度 。冰的熔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 分钟;(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5)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A”或“B”)。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五、计算题19.小明有一支次品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很均匀,标度(最小标度1℃)却不准确。用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示数是5℃;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示数是95℃。据此推算:(1)此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是多少;(2)测得的温度是32℃时,实际温度是多少;(3)将该温度放在50℃的水中,其读数为多少?20.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偏高0.5℃,当该物体的温度降低10℃后,再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却偏低0.5℃. ①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降低10℃,此时用温度计来测量时,测量值将偏高或偏低多少℃?②用这个温度计分别测量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温度,两者的示数相差多少℃?参考答案:1.B2.C3.C4.C5.A6.A7.D8.C9.A10.C11.熔化12. 液化 蒸发 吸收13. 热胀冷缩 38.5 可以14. 晶体 变多15. 凝华 升华16.17. 受热比较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晶体 0 固液共存 1018. 自下而上 热胀冷缩 较小 均匀受热 淹没试管中的固体物质 淹没后试管不能触到烧杯底 吸收 不变 0 固液共存状态 6 不正确 A19.(1)1.1℃;(2)30℃;(3)50℃20.(1)偏低1.5 (2)1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