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扬州慢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课堂导入但800多年前,年仅22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扬州慢》。学习目标了解姜夔及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深切感受黍离之悲。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培养爱国情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任务一解读题目扬州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有无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扬州的月亮更是令人沉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慢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诵读诗词,理解词意任务二诵读诗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慢词的篇幅一般都稍长,曲调悠扬,适宜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情感。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舒缓。理解词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翻译理解词意(序)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翻译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作者感受予怀怆然写作缘由感慨今昔他人评价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黍离之悲”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翻译:理解词意理解词意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翻译:赏析手法,体悟情感任务三昔日的扬州和词人眼前的扬州有什么区别呢?请结合诗句赏析,填写下列表格。作 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 华热 闹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名都”(虚写)今 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破 败荒 凉关键字相关词句特 点手 法“空城”(实写)昔 日昔盛今衰的感伤“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xxx30词一开始就点明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作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xxx①用典“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用,杜牧极言扬州之美。词人进行了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触目之处,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xxx②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里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一边繁华热闹,一边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寒”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杜牧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①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使用了典故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①借用典故,对比反衬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今日之凄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②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①此处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什么情感?找出词中所有典故,并分析其作用典故出处作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表达崇拜之情。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③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②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①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背诵脉络扬州对比0正面渲染昔日:名都、佳处春风十里劫后萧条景象今日:荠麦青青黄昏、清角空城侧面烘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红药为谁生《黍离》之悲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总结主旨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5.《扬州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理解性默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6.《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8. 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9.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理解性默写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波心荡,冷月无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课堂结语纵观全文,词人姜夔用青青的荠麦、荒芜的城池、无声的冷月、寂寞的红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扬州图,让我们思接千载,看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看到了金朝铁骑践踏中原,涂炭生灵,也让我们聆听到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破碎的哀吟。扬州之于姜夔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只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对国运衰微的呜呜悲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