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新“九省联考”完全解读物 理适用省份安徽、贵州、广西、吉林、河南、新疆、江西、黑龙江、甘肃试卷总评试题评价 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物理试题依托中国高考和高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衔接新高中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深化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等,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性,突出思维考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强国建设。 一、强调基础性,注重考查通用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物理试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高中物理核心、主干内容的考查,不偏不怪,注重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加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对物理全局性、整体性认识。例如,第2、8、9、10题等都是考试应熟知和掌握的经典模型。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物理试题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进步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例如,第7题,以游乐场中碰撞为背景,考查碰撞过程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若考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则对该情景的理解就变得极为困难。三、加强实验应用,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物理试题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分析、实验结论等方面加强考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试卷结构题型 单选题 多选题 实验题 解答题题量 5 3 2 3试题结构相较于老高考理科综合而言,题型结构相对稳定,复习过程教师依旧可以参考老高考设计,稍作变动即可。总题量上增加了两道,答题时间则做出了明确限定,有别于理科综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自然这也对学生解题速度上提出了新要求。细目表分析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一、单选题 1 0.65 计算电子跃迁时吸收或释放光子的频率和波长;2 0.65 其他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3 0.65 点电荷与均匀球体(球壳)周围的场强;4 0.65 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5 0.65 单摆的振动图像及其表达式;6 0.85 导体棒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7 0.65 利用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解决(类)碰撞问题;二、多选题 8 0.94 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动态过程;9 0.85 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利用功能关系计算电场力做的功及电势能的变化;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10 0.65 折射和全反射的综合问题;三、实验题 11 0.65 重力加速度及其测定;12 0.85 测量电阻丝电阻率的数据处理方法;电流表的内接与外接及相应的误差分析;四、解答题 13 0.65 安培力的计算式及简单应用;由B-t图象计算感生电动势的大小;电功和电功率定义、表达式及简单应用;14 0.85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15 0.40 用杆连接的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弹簧类问题机械能转化的问题;知 识 点 分 析知识模块 题量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近代物理 1 1 0.65 计算电子跃迁时吸收或释放光子的频率和波长;力学 6 2 0.65 其他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5 0.65 单摆的振动图像及其表达式;7 0.65 利用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解决(类)碰撞问题;8 0.94 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动态过程;11 0.65 重力加速度及其测定;15 0.40 用杆连接的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弹簧类问题机械能转化的问题;电磁学 4 3 0.65 点电荷与均匀球体(球壳)周围的场强;6 0.85 导体棒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9 0.85 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利用功能关系计算电场力做的功及电势能的变化;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13 0.65 安培力的计算式及简单应用;由B-t图象计算感生电动势的大小;电功和电功率定义、表达式及简单应用;光学 2 4 0.65 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10 0.65 折射和全反射的综合问题;物理实验 1 12 0.85 测量电阻丝电阻率的数据处理方法;电流表的内接与外接及相应的误差分析;热学 1 14 0.85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真题解读备考指南针对本次九省联考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对2024届考生提出以下建议:1、物理备考复习要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选择典型试题训练,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2、重视数学工具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建立函数思想。3、善于从动力学观、功能观、动量观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分析能力。4、注意构建积识网络,实现物理知识的系统化。5、要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强化训练,切勿好高骛远,追求偏难怪题,得不偿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