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时空坐标】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 启蒙运动
时间 14-17世纪 16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本质 欲望的觉醒 信仰的觉醒 智慧的觉醒 理性的觉醒
地点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内容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代表 文学三杰 美术三杰 莎士比亚 马丁·路德 英国国教 瑞士加尔文派 哥白尼“日心说” 牛顿“万有引力”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17世纪初
2.主要阵地:兴起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各地
3.背景:
经济因素 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展。
政治因素 封建割据引起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文化因素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人才因素 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4.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5.核心: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中世纪
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神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的;人是有罪的,卑微的。 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只能服从上帝的旨意和安排。
反对禁欲主义,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 倡导禁欲苦修,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倡神性。 以出身、门第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
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倡导追求来世的幸福和虚无飘渺的天堂。
崇尚理性和科学,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宣传蒙昧主义,主张愚民政策,摧残科学文化。
6.成果:
时间地点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特点
14世纪 意大利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15世纪 意大利 “美术三杰” 达 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15世纪后期 英国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李尔王》 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
7.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
8.消极影响: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胀,滋生了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级。
【思维点拨】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1)意大利濒临地中海,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兴起了许多重要城市。在14—15世纪,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手工工场。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2)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各自独立,工商业阶层掌握着城市的政权。
(3)意大利具有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这有利于学者和艺术家们的创作。
知识点二:宗教改革
1.时间:1517年(16世纪初)
2.阵地:德意志(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是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教会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4.序幕: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5.实质: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宗教改革不是反对世俗的王权,而是反对教皇的权威和教阶制度,新兴资产阶级想要通过反对教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6.主张: 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人的灵魂靠自己的信仰即可得救,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摆脱教会对人的精神独裁)
②圣经至上,信仰自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与上帝直接沟通)
③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④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教随国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7.派别:继德意志之后,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8.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新教提倡的勤劳节俭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应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③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维点拨】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于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 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2.时间: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3.成果:
国家 科学家 贡献 科学革命的意义
波兰 哥白尼 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2)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削弱了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意大利 伽利略 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英国 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 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知识点四:启蒙运动
1.背景: ①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2.时间: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3.核心:“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4.实质:反封建,表达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5.成果: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主张 共同点
高潮时期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1)自主精神,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2)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3)反对和抨击封建专制和教会。 (4)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
卢梭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直接民主制。
扩展时期 (18世纪后期) 英国 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国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家集大成者)
6.影响:
①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拓展深化】 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①政治:“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思想家们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他们的主张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一套政治构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架构。
②经济: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课时作业】
1.达·芬奇在他的画作中强调工学,将数学与经验主义相统一,并将绘画看作是一门科学,在绘画时极其注意光学与力学的研究。这表明他(  )
A.追求现实的生活享受 B.乐于探索宇宙空间的规律性
C.反对天主教神学权威 D.用朴素的人文理性看待世界
2.人文主义者虽然强烈批判教会,但他们仍然与教会和教皇保持密切关系,其作品没有完全超越宗教的范畴,并且大多数是为教会服务的,在行动中仍然遵守教会的规定,希望把自己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可以用来论证(  )
A.时代特征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B.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虚伪 D.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3.从14世纪到16世纪末期,整个欧洲的文化活动家们都确信他们正经历着“新世纪”,正在实现一种“蜕变”。但当时人们用了一些本来应被扬弃的宗教术语,如“黑暗”和“光明”,“梦”和“醒”,“盲”和“视”,“再生”等,借用《圣经》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而他们所能明确说出的缘由,就是古典文化时代的各种文化复活了。这说明文艺复兴(  )
A.影响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 B.否认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D.尚未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
4.16世纪,马丁·路德特别提醒基督徒,对世俗权威的参与是一种崇高的天职。他指出,世俗权力出自上帝的创造和命令,而上帝的创造都是好的,运用世俗权力是对上帝的特别侍奉,因此它对于基督徒甚至比对非基督徒更为适宜。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
A.运用世俗权力拓展教会影响 B.依托基督教会规范教徒行为
C.通过宗教改革维护信仰自由 D.借助上帝权威强化世俗政治
5.16世纪上半期,德国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莱斯尼希市的这一做法(  )
A.否定了罗马教皇权威 B.强化了专制统治 C.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D.开启了福利实验
6.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大部分评论,都是用德文撰写,或者很快被翻译成德文,在文体的清晰有力、片语的坦率与尖刻、譬喻的痛快直接、用语的通俗以及迎合民众心理方面,没有哪一个德国作家能够与之相比。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A.推动了德意志文学革命 B.强调因信称义 C.弘扬了德意志民族文化 D.强烈抨击教会
7.17世纪时,早期启蒙思想家已在探寻人类心灵领域的“精准模型”。洛克认为,人类心灵中的观念如同一个一个的“原子”(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概念),不可拆分却能够相互组合。由此可知,早期启蒙思想家(  )
A.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精神世界 B.认为借助理性可以完整地认识社会
C.具有崇尚自然本真的浪漫主义情怀 D.以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学者为榜样
8.某学者认为,卢梭的理想政体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主张在现实政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但是卢梭又鼓吹由一个立法者根据社会“公意”制定成文法,这是对开明专制的辩护。该学者意在强调卢梭的主张(  )
A.忽视了精英对政治的影响 B.具有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属性
C.把空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9.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把牛顿的方法移植到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时,将科学与人类的道德联系起来,但却造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如孔多塞把科学看作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精神不断完善的推动力量,卢梭则将科学看成是人类在道德上堕落的主要原因。这表明(  )
A.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经典力学引发了“物理学危机”
C.阶级立场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认识 D.科技进步很难与道德完全统一
10.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在国家出现前的自然状态下,既无国家也无等级的存在,人们彼此平等自由,过着孤立分散的生活。由于自然法的存在,人们被理性所驱使,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和获得安全的生活,便意识到联合起来组成国家的必要性。这一国家产生说(  )
A.否定了君权神授 B.肯定了人的地位 C.揭示了社会规律 D.削弱了教会势力
1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自我思考”是“正常的人类理性”的第一标准……将自然人视为不服从命令是迷信,从迷信中解放出来的想法被称为启蒙。据此,康德意在强调(  )
A.思想解放的关键是批判迷信 B.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理性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存在弊端 D.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性的前提
12.由下表可知B事件是对A事件的(  )
事件 A B
批判对象 天主教会神学观 整个“黑暗中世纪”
涉及领域 文化、政治等 哲学、宗教、经济、科学等
批判形式 借助宗教外衣 理性思考与判断
A.继承与发展 B.实践与检验 C.肯定与再现 D.否定与纠正
13.18世纪初,主要由上层社会贵妇主导的沙龙文化达到鼎盛,如莱斯比纳斯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经常受邀参加。通过沙龙活动,女性观念发生了改变,法国巴黎的女性已经自信地走在街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知,沙龙文化(  )
A.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B.引导和传播了新思想新风尚
C.促进了男女平等权利实现 D.推动妇女解放运动走向高潮
14.近代科学的兴起不只波及新教地区,同样也波及了天主教国家。在新教占主导的国家和地区,对神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探索是可以内在一致的;而在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如在伽利略之后,意大利地区的科学大大衰落了,西班牙在此期间也是碌碌无为。这种差异根源于(  )
A.新教国家清除了宗教神学的理念 B.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地发展的差异
C.天主教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打压 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15.启蒙思想家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应当加以保护。在他们的“理性王国”里,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这表明,启蒙运动(  )
A.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B.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C.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D.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16.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17.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种学院和学术团体往往得到最高层的扶持,列入1662年获得特许证的英国皇家学会或四年后成立的法国科学院……印刷业的传播状况必然可以作为反映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绝好标志。到17世纪,印刷业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体现为童话故事、具有真实蓝本的单恋爱情传说、年鉴、占星术书籍和圣徒传记……宗教改革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教会信徒识字的重要性……宗教改革使阅读《圣经》具有了重要意义。
——摘编自J.M.罗伯茨《全球史大加速时代》
材料二 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欧洲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得出结论,认为要理解人类真正的历史和命运,无论是依靠对圣经不容置疑的信仰还是习惯性地依赖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权威都是不够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人的本性,必须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而要正确地推动这项研究,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家(“现代人”)在天文学、物理学和解剖学领域成功开创的“科学成就”……在启蒙思想家追求的种种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寻找一种真正的“人的科学”。正如亚历山大·蒲柏所说,“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摘编自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材料三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贡献了“政治哲学”;下则启发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的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7世纪中期以来“普及文化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简要分析,阅读《圣经》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自然科学”角度归纳牛顿在天文学领域开创的“科学成就”。并简要概括康德在“人的科学”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答案解析】
1.D [据题意可知,达·芬奇将数学和经验主义相统一,将绘画看作一门科学,把绘画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这是用朴素的人文理性看待世界,D项正确。]
2.A [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者虽然批判教会,但是其作品并未超越宗教范围及同教会保留密切关系,反映的是时代特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A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有关,与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无关,B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3.D [材料涉及的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活动家们利用宗教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意味着当时新生的文化内容尚未成熟,因此只能利用古典文化作为载体,借以取代基督教文化,D项正确。]
4.D [据材料可知,16世纪,路德特别提醒基督徒,对世俗权威的参与是一种崇高的天职,运用世俗权力是对上帝的特别侍奉,这表明路德希望借助上帝和教会的权威强化世俗政治,D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处于宗教改革阶段,其中将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的做法有助于打破罗马教皇的权威,A项正确。]
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大部分评论,用德文撰写、翻译,文体、修辞和语言造诣都很高,且迎合了民众心理等,说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弘扬了德意志民族文化,C项正确。]
7.A [材料体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A项正确。]
8.B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一个立法者根据社会‘公意’制定成文法”可知,卢梭的主张具有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属性,B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表述本身说法有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由材料得不出D项的结论,排除。]
9.A [根据材料可知,孔多塞和卢梭的观点虽有差异,但都是基于对牛顿的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卢梭的思想体现了思考与反思,也是一种“思想启蒙”,A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可知,格劳秀斯用“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的观点来阐释国家的产生,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人们的契约,这就否定了君权神授,A项正确。]
11.B [由“‘自我思考’是‘正常的人类理性’的第一标准”“从迷信中解放出来的想法被称为启蒙”可知,康德认为理性思考是基本人权,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即为启蒙,说明他强调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B项正确。]
12.A [从批判对象由天主教会神学观到整个“黑暗中世纪”可分析出B事件对A事件进行了继承发展;从涉及领域由文化、政治等到哲学、宗教、经济、科学等可知,涉及领域更加广泛,B事件对A事件进行了发展;从批判形式由借助宗教外衣到理性思考与判断可知形式更加科学理性,这是B事件对A事件的继承发展,A项正确。]
13.B [沙龙文化是指17、18世纪法国贵族和社会名流谈论文学、艺术、哲学等问题,进而在法国社会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沙龙文化孕育了法国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沙龙成为引导和传播新思想新风尚的场所,B项正确;材料所述时期,法国封建专制统治较为稳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B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思想解放的程度也不同,新教地区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要求,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科学和宗教并行不悖,存在内在一致性,而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在思想方面依然受限,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因此在科学方面碌碌无为,B项正确。]
15.C [启蒙思想家旗帜鲜明的主张保护私有财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这明显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说明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局限性,故选C。]
16.C [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把它“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形成有巨大作用,故选C项。]
17.(1)力量:政府对学术团体的支持;印刷业的大众化发展;宗教改革的推动。
重要意义: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2)科学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设计并制作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考察行星运动,分析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重要贡献:提出“思想自由”的主张;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3)著作:《政府论》。政治革命和政治实践: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为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拉开序幕;英国君主立宪制体现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被美国1787年宪法所吸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