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授课时间: 课型:新课 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中古西欧的文明为近代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理解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多元的面貌。 2.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梳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拜占庭的兴衰、俄罗斯的崛起。 3.通过对比方法,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面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无神论育人目标:通过认识人类文明的产生,同学们能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身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要相信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同学们能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相信科学,努力奋斗,我们才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好好学习。学习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学习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师活动:呈现图片——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手回答关于上面图片认识,信息,学生讨论活动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环节二:讲授新课 西欧封建社会 1.明确中古时期欧洲的时空观念: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被称为“中古时期”; 封君封臣制度。通过史料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原因、内容及特点,以及展示封君封臣制度的仪式规范,从而得出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君与封臣以土地为纽带,以军事力量为交换,相互履行权利与义务。一方面各级封建主成为统治阶级,即贵族阶层;另一方面造成王权软弱,政治分裂。 庄园与农奴制度。出示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分析庄园的特点:自给自足,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拥有绝大多数农具和牲畜,能提供从生产到生活的几乎所有的东西。另外,讲述庄园的主体,即农奴,农奴的人身属于领主,不能擅自离开土地。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神权至上。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构成了中古早期西欧社会的面貌。 由此可见:中古早期西欧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分裂割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它们的概况如何? 学生活动: 1.结合地图,了解中古时期的西欧与东欧的大致地理范围。 2.结合教材,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总结西欧中世纪早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活动意图:运用教师搜集的大量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带着预设的问题,阅读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操作。环节三: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集中 由衰落到逐步加强 表现:15世纪,法国国王基本完成法兰西的统一;英国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 影响 ①形成强大的王权,孕育统一力量,逐步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走向统一;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教会显赫 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地位显赫。表现: (1)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征收什一税; (2)组织上,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上,居民几乎都是教徒,从生到死影响一生。 3.城市自治 (1)背景: 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兴起许多城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 (2)方式: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3)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兴办大学,培养人才;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早期议会出现;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上:大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 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大学的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的王权是如何加强的? 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的城市是如何兴起的?城市又是如何获得自治的?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同学们结合教材,独立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活动意图:使学生通过运用典型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的方法,判断史料的真伪价值,用实证的方式探讨历史,并以此为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环节三: 拜占庭与俄罗斯 1.又名东罗马帝国。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强盛 6世纪、查士丁尼执政时期。 表现:(1)不断向西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编订《査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衰亡 (1)原因:对外征服严重消耗了资源,游牧部族的冲突,内部矛盾的激化。 (2)表现:7世纪中后期,丧失大片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帝国灭亡。 四、俄罗斯的历史 1.9世纪(882年),基辅罗斯建立,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4.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成为沙皇,强化了中央集权。 5.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帝国是如何扩张的?又有哪些法律建设?最后,拜占庭帝国是如何衰落与灭亡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教材阅读,分析地图信息,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活动意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利用时间轴梳理俄罗斯的历史,培养学生时序意识,以及整理知识的方法。5.作业设计:整理笔记,做本节课的思维导图6.板书设计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 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东欧地区 拜占庭,一度强大 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