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课件(共63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庖丁解牛》课件(共63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之
庖 丁 解 牛
《庄子》
1、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和著作情况
2、掌握有关的文言虚词和词语
3、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
4、初步体会庄子文章的风格特色
5、说出该寓言的含义和感受
学习目标
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儒家很不相同。学习《庖丁解牛》,要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结合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从而全面把握这个故事的寓意。《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
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庄子的著作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的风格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其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寓 言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逐渐没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前途充满迷茫,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积极奔走四方。此时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庄子,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残酷性有着比常人更直观、更清醒的认识。《养生主》一文就体现了庄子保全本性、延续精神生命的思想。
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在该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可视为全文的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那就很危险了!业已危险而仍汲汲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了好事不贪图名誉,做了坏事不遭受刑戮;把顺应自然的中虚之道作为养生的常法,便可以不使形躯遭受刑戮,可以保全自然本性,可以不残生伤性,以辱双亲,可以享尽天年。)
背景资料
(1)庖丁:丁是人名;庖是厨师,表职业,不是姓。春秋战国时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如“师旷”,当时称乐官为师,人们便把名叫旷的乐官称为师旷。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3)《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是《咸池》中的一章。
(4)臣:古人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文化知识
愚: 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 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有时称自己为鄙人。
敝: 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
窃: 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仆: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古代的一些谦辞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题 解
庖 丁 解 牛
分解
分割
厨师
人名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课文简析
庖丁解牛 庄子
1、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接触的地方

抵住
砉砉作响
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
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
奏,进。騞,拟声词
合乎音律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
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乃,又。会,节奏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在这里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第1自然段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庖丁解牛的场面
同“盍hé”,何,怎么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译 文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2、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天道,自然的规律
超过技术了
进,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遇,接触
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欲,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击入大的()缝隙
引刀进入()空处
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大骨
更换
割肉
一般的厨师。族,众
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磨刀石
批,击。卻,同“隙”,空隙
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窾,空隙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繁,筋骨结合处
译 文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那牛骨节间有空隙。间,空隙
没有厚度
宽绰的样子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戒惧的样子
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
散落,卸落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这里指揩拭
译 文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第3自然段
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三个境界的分析
第三境界:(十九年后)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1. 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 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译 文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指养生之道
4、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在面对具体困难时持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主 题
1、善用寓言说理,富于启发性。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具体地说明了“养生”的方法,使读者从解牛的过程、方法及态度中明白“养生”的道理和方法,使抽象的哲理具体化,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2、通过场面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
文章第1段生动地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并用,触、倚、履、踦相互配合,动作和谐流畅,“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极具节奏感和艺术美感。又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段文字将庖丁解牛前后的神态变化描写得非常传神,将形象具体化,使人过目不忘。
写作特色
问题探究
探讨:书上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分析:以刀来比喻精神,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
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生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意蕴丰富,综合全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开始到熟练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庖丁解牛动作之所以娴熟、美妙,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刀刃锋利如初,驾驭事物游刃有余。
启示二: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不可得意忘形。庖丁解牛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就是因为他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照牛的生理结构运刀,而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依乎天理”,没有按照规律办事。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翻 译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所字结构)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句式)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成语)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成语)
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 , 。
2.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 , , 。
3.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 , , 。
4.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 , , , 。
理解性默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向”
  “盖”
  “善”
2、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通“缮”
 “岁” “月”,名词做状语
文言知识归纳
3、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4、古今异义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5、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精彩成语
感悟事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理 解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中名言
内容拓展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大概对于中国人所探讨的人际而言,知识也没什么用处,惟有经验足矣。西方人重点探讨的是自然界,这时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用处,所以,西方名言称:知识就是力量。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既反对使用谋略,同时他又是大谋略家,也可以说是市侩,精于谋生处世。也许,他的沿窍门生存的思想是现实逼出来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以天为师,因循自然,保身长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想。庄子也堕入世俗之中。
《庄子》中成语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
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
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庄子·山木》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屠龙之技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
出处:《庄子·盗跖》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运斤成风
出处:《庄子·徐无鬼》
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周梦蝶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捉襟见肘
出处:《庄子·让王》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之处肯定还有很多。(马康桃辑)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