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稿教师版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大堰河的形象。2、鉴赏诗歌的人称变化及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3、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预习案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2、写作背景 :详见《金牌学案》P523、关于“大堰河”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4、读准字音。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 niǔní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 zhòu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3):引起回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第二部分(4~8):生前:大堰河生前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第三部分(9~11):死后: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直接赞美: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探究案1、阅读全诗,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大堰河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②大堰河是善良、乐观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事,乐天安命,质朴乐观;③大堰河是慈爱的,即使终日劳作,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④大堰河的爱是博大的,她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她的乳儿”;⑤大堰河是悲苦的,贫穷、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2、诗歌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阅读全文并完成下列表格。人称代词 诗节 表达效果对大堰河的称呼 第1-2节 “她” 第3-5节 “你” 第7-11节 “她” 第12-13节 “你” 第1-2节 、7-11节用第三人称代词“她”称谓大堰河,刻意拉开与大堰河之间的距离,陈述客观事实,如实讲述大堰河卑微的出身与悲惨的命运。 第3-5节、第12-13节用第二人称代词“你”称谓大堰河,拉近与大堰河之间的距离,仿佛面对面诉说一般,便于直接抒情。“她” “你”两种人称代词的交织变换,使得诗人对大堰河的想念,礼赞之情与对不公平世界的控诉交织重叠,诗歌更耐咀嚼回味。对自己的称呼 第8节 “他” 其他节 “我” “他” :增加了抒情的客观性和故事性。凸显大堰河对他的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显而易见的。 “我” :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思念之情以及对旧世界的憎恶。3、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第三节,借景抒情:①意象:通过描写白雪覆盖大地、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等衰败、荒弃景物;②意境:渲染凄凉、庄严、肃穆的氛围;④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深切的悼念。象征:雪,高洁洁白无瑕,象征大堰河纯洁无私;第四节,排比:连用8个“在你......之后”的状语格式,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大堰河劳动的情景,形成排比,表现出大堰河的辛苦与劳累。细节描写:运用一些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出了大堰河劳作内容的多和她的繁忙,表达对我的疼爱。第六节,对比: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写家里的富庶和大堰河家中贫穷形成对比,“我”在家里的忸怩不安、新客,感受到冷漠无情和大堰河家里欢乐和爱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对大堰河的依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第七节,细节描写、排比:“含着笑”强调她的深情无私,极易满足。第八节,排比:为了他,大堰河到“我”家里帮佣,更多地是对“我”的不舍和深厚的爱。虚实结合:运用梦境,展现大堰河对“我”的无限祝愿和深情。第九节,反复:①“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强调突出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②表达作者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③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第十节,对比:“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对大堰河悲苦命运的同情和深刻的悼念与歉疚。训练案㈠ 阅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回答后面的问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注释: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被有组织的安排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定居。这场带有强制性的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1.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四点零八分”有几层含义?明确: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②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是诗人以及诗人所代表的无数知识青年的个人命运记号;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浓缩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2.通过分析,找出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并任选一例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明确:【示例一】:“剧烈地颤抖”的“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正在颤抖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示例二】:“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示例三】:“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示例四】: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出现这样的幻觉是为了表现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3.最后一段中“抓”字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这个动作表现了当时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①知青的上山下乡有着一种远离主流、走向边缘的深层命运,每个人都无力摆脱。当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离开的时候,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离开自己对命运的把握。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②这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在要离开母亲,离开故乡时的那种急切和失落,迷惘与痛楚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透射出浓烈的悲壮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稿学生版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大堰河的形象。2、鉴赏诗歌的人称变化及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3、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预习案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2、写作背景 :详见《金牌学案》P523、关于“大堰河”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4、读准字音。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 niǔní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 zhòu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探究案1、阅读全诗,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2、诗歌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阅读全文并完成下列表格。人称代词 诗节 表达效果对大堰河的称呼 第1-2节 “ ” 第3-5节 “ ” 第7-11节 “ ” 第12-13节 “ ”对自己的称呼 第8节 “ ” 其他节 “ ”3、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训练案㈠ 阅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回答后面的问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注释: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被有组织的安排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定居。这场带有强制性的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1.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四点零八分”有几层含义?2.通过分析,找出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并任选一例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3.最后一段中“抓”字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这个动作表现了当时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版.docx 2024《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