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十五 建设法治中国 法律【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十五 建设法治中国 法律【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2024年中考
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五
建设法治中国
(九上第二单元第4课)
专题思维导图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高频考点训练
03
01
专题思维导图
专题思维导图
建设法治中国
夯实法治基础
凝聚法治共识
历程+怎样做
含义
16字方针
三者结合
建设法治政府
为什么+怎样做
厉行法治
为什么+要求
为什么+怎样做
法治与德治
02
核心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梳理
1、法治的含义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视法治建设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依法治国的地位:
我国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地位、总目标、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地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推进
实现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
基本内容
基本要求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4)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4、如何厉行法治
(1)国家: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公民: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用对风险的能力。
(4)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5、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03
高频考点训练
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说明( )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律的制定应该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③法律应当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④法律条文的制定不能太苛刻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D
2.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轻食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但轻食行业现阶段存在标准化程度低、食品安全隐患、商家夸大宣传等问题,亟待多方携手予以改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 )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③监察委加强市场监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④商家懂规则、明底线,提高法律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3.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要求各校开展“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育活动,说明( )
①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②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文化导向
③实现社会有序、公平、正义
④教育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4.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 )
A.善治
B.民主
C.民治
D.法治
D
5.“法律可以强制你赡养父母,但无法让你真正孝敬父母”关于法治与道德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道德具有教化作用
B.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C.法律具有规范的作用
D.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B
6.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
C.法治
D.善治
A
7.2018年7月2日发布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强调,凡涉及公共利益、公共权益、需要广泛知晓的事项和社会关切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规定需要公开的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方式,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公开。这有利于
①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④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B
8.为了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我国于2018年制定了《中华人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要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注重先加强法治建设,再强化道德支撑
②我国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
③我国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④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9.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这说明我国政府( )
A.积极贯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国策
B.坚持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C.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落实依法行政
D.坚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C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A.基本方略
B.历史方位
C.基本国策
D.发展战略
A
1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本大纲的出台( )
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体现了我国坚持良法之治
③有助于增强青少年法法治观念与法律素养
④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A.①④ B.①③ C.⑧④ D.②③
B
12.为增加2022年中秋、国庆等节日市场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投放了几批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猪肉储备。这体现了( )
①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②政府行使权力必须要宪法授权
③政府的工作是为人民谋利益 ④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13.“德润人心,法安天下。”下列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②德治和法治的内容完全一样
③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D
14.对下图漫画《征求意见》中的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有利于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有利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15.学习了《夯实法治基础》后,小莉和小芳在放学路上议论了起来。你认为她们俩谁说的对( )
小莉:政府的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小芳: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政府依法行政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A.小莉说的对 B.她俩说的都对 C.小芳说的对 D.她俩说的都不对
B
16.下列举措不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是( )
A.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
B.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农民的麦子铲除掉,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
C.大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
D.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B
17.近年来,河南省将“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推进数据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瓶颈,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受到了各界好评。这( )
A.可以增进民生福祉,满足河南省人民所有需要
B.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C.说明科技向善,河南省信息化技术领先全国
D.体现出河南省政府积极履行职责,切实执政为民
B
18.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翡翠直播卖假、脚踩老坛酸菜、电动车超速等多种乱象。为了避免“乱象”的产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加大监管力度 ②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③消费者要遵法守法 ④媒体要发挥好监督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19.小政准备就城市盲道建设问题向市长信箱提出建议,好友小明反对到:“政府是管理者,你怎么可以给政府提建议?”小政下列反驳有说服力的是( )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监督权和建议权
②权力的运行离不开监督,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
③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
④给政府部门提建议有利于行政机关依法执政,更好的履行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20.下面漫画说明( )
①在我国现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出现此现象在所难免
②“人治”轻视法律,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④依法治国,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21.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使职权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有“做什么”的实体法依据,还要有“如何做”的程序法规定,这就要求政府( )
①法无授权不可为
②依法正确行使权力
③法定规则必须为
④法无禁止皆可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
22.网民“辣笔小球”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我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被检察机关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批准逮捕。这说明 ( )
①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违法必受罚
②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③自由的实现可以触碰法律的红线
④违法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2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3年上半年省重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的通报》指出,2023年上半年10件实事整体进展顺利,如: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86.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8.4%;32511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服务,完成年度目标的108.9%;改建农村公路4991千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9.8%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政府( )
①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需要②坚持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③依法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④坚持依法执政,防止权力滥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2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是因为
A.法治和德治相互代替
B.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法治比德治更加重要
D.德治比法治更加重要
B
2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敬畏“三天”,即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得道德之天可以润,得法律之天可以安,得百姓之天可以乐。“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如上内容蕴含的道理有( )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③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
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