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导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学习重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学习过程】激趣(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了解感知(预)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7岁学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解题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如《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兰亭集》所写的序言。“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语。初读感悟明确字音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趣(qū)舍万殊 嗟(jiē)悼 骋(chěnɡ)怀2.听朗诵,把握情感节奏。三、深入学习(议展评)任务一 :积累知识,疏通文意。1.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文言知识点 原句 解析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任务二:整读品味,理清脉络。层次划分 内容概括 情感线索第一部分(第1、2段) 叙宴会情况第二部分(第3段) 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第4段) 明写作目的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内涵。一、寻“乐之由”1.请你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表。活动事宜 具体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环境活动天气参与人物活动感受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句子示例: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①兰亭之乐,乐在( )的( );②兰亭之乐,乐在( )的( );③兰亭之乐,乐在( )的( );④兰亭之乐,乐在( )的( );3.仿写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因为这种美好的聚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也由衷地发出感叹:信可“乐”也。那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二、思“痛之因”1.作者因何而痛?用( )中读出( )的句式作答①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读出( )的痛。②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读出( )的痛。③从“俯仰一世”和“俯仰之间” 读出( )的痛。三、悟“悲之源”1.作者由最初的及时之乐到人生之痛,又感生命之悲,如此一步步走向沉重,作者的悲情又是缘何而生?2.对于生的眷念和死的痛苦,使王羲之借古人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生亦大矣!那么,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死观呢?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四、当堂检测(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了出来。(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饮酒赋诗可以用来畅叙情怀的想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文中常使用对偶句,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与会者畅观天地自然万物。(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了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其中对“静者”是这样概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于消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