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15课 故乡鲁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点题,回故乡,“严寒”点明时间,“二千余里”点明距离遥远,“二十余年”写出离家之久,暗示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环境描写,隐晦,萧瑟,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横”字,有“纵横杂乱”的意思,写出故乡的衰败。】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直接抒情,本文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农村,当时军阀混战不已,他们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农村一派破败的景象。表达我对农村破败的复杂而沉重的心情。】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我感到悲哀与失望。】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交代回乡目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这里交代了“我没有什么好心绪”的原因——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而祖屋卖掉之后,好像就没有再回故乡的可能了。注意这里“我”把自己目前所居住的地方称之为“谋食的异地”,可见故乡是无可替代的。表达我对故乡的不舍之情,推动情节发展。】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拟物,“飞”字用了“拟物”的手法,写出了宏儿见到亲人的喜悦,表现了孩子的活泼。与大人们的悲凉心情形成对比。】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为下文杨二嫂要木器埋下伏笔。】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侧面描写,卖木器收不到钱,说明人们生活贫困、社会经济萧条的现实。】“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一个“总”字看出闰土对“我”的感情这么多年没变,在保留着儿时记忆的基础上,很期盼着与“我”相见,他对“我”的感情是真挚的。为闰土出场伏笔。】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环境描写,月夜刺猹图,衬托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想象中美丽的故乡与现实萧条的故乡对比,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也为闰土出场伏笔。】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交代闰土的身份地位,为后文见我喊“老爷”伏笔。】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闰土名字由来,说明农民的迷信与封建,把希望寄托与神灵,照应为后文闰土要香炉事件。】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日日盼望”,表明想见到闰土的急切心情。】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外貌描写,刻画淳朴可爱的农家少年。紫色的圆脸”很健康,“明晃晃的银项圈”家里生活不错,这与中年时的闰土形成了反差。】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么?”“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走路的人口渴摘瓜并不算偷,既表明当时农民生活富裕,也表明民风的淳朴。】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对比,我与闰土的知识丰富对比,表达对闰土的敬佩之情。】“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部分多次用了省略号,省略了闰土所讲的鸟雀的种类、刺猹的经历等。可见,闰土是非常活泼开朗的,没有一丝忧愁,和小伙伴一起很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很有趣,他也为此而感到骄傲。这与后面中年闰土形成对比。】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比,表达对闰土丰富的生活的羡慕。】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哭”,表明友谊真诚。】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很不如意”,表明表明闰土现状,“也”表明大家都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侧面描写,农民生活大不如前,为杨二嫂出场铺垫。】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我们坐火车去么?”“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坐船,……”【这时的宏儿也是向往外面的生活的,没有流露什么不舍的情绪,但在后文真的离开时,又考虑什么时候回来了,因为水生邀请他去家里。由此可见,故乡不是一个地方、一座房子,而是那里的人。没有牵挂、留恋的人,也就没有了故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语言描写,杨二嫂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凸显她泼辣大胆的性格。特别是她的语言,既有嘲讽,又暗含着自己与迅哥是老熟人的意思,为后面一步步赚取利益作铺垫。】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肖像描写,比喻,“凸颧骨,薄嘴唇”,尖酸自私,“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粗俗,“细脚伶仃的圆规”形容它的外貌,身体瘦弱,说明生活条件不好。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女子抛头露面去别人家要东西,一定是被生活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可怜!她没有一丝的心虚,摆出的姿势就是张狂的,这样的事不止一次了,她没有任何的自尊可言,可悲!】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语言描写,点明来人身份,引出我对青年杨二嫂的回忆。】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对比,“豆腐西施”说明青年杨二嫂美丽,与“圆规”对比,说明变化之大,“终日坐着”说明杨二嫂端庄本分。】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第二次出现“圆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杨二嫂。】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这里是杨二嫂用神态、话语告诉迅哥,你认识我的,只是装着不认识我,是瞧不起我,从而让迅哥觉得对不起她,不好意思不答应她的要求,表明杨二嫂尖酸刻薄的性格。】“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捞便宜,逼得迅哥否认忘了她,又马上假装为对方着想,我要的是破烂的东西,给我就省了你的事,而且你有钱,我穷,东西给我对我有帮助,对你也没坏处,体现杨二嫂爱占便宜的性格。】“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语言描写,再次吹捧对方,并且强调你不承认就是欺瞒,就有别的目的——不想给我东西,我很清楚你的情况的,也明白你的心理,讨要不成就造谣生事,体现他的尖酸刻薄、无事生非的性格。】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愤愤”,体现被拒绝后愤怒的样子,“絮絮”抱怨不停的情形,“慢慢”为寻找顺手之物故意放慢脚步,一系列动作体现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描写,对比,比喻,“灰黄”的脸色是因为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折磨下过早衰老的表现,穿着也暴露了家境的贫寒,那而双松树皮一样的手则是长年累月艰辛劳动的结果。突出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窘迫。】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欢喜”是因为阔别多年的朋友重逢,内心高兴;“凄凉”是因为眼前的人和自己的差距太大了,不仅是身份、地位,就连容貌衣着也让他感到痛苦难堪。在一阵犹豫、纠结后,他还是在心里把自己与迅哥画了界限,于是一个“老爷”结束了那段少年友谊。】 “老爷!……”【“老爷”表示敬意,又透出冷漠,省略号则变现当时气氛的尴尬。】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借喻,“厚障壁”是借喻,指人与人之间因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造成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隔膜在生活中是普遍而合理的存在,难以打破。这反映出封建礼教的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外貌描写 寥寥数笔勾勒出水生的外貌,“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表明水生的生活比闰土小时候艰难,以小见大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闰土的一番话,解释了他与迅哥拉开距离的原因,在中年闰土看来,少年时的哥弟相称是不成规矩的,遵循封建礼法关系才称得上“懂事”,足见其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之深。从这里看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皇权,但并没改变人的生活,更没改变人的精神。】“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把家里唯一的好东西拿出来,这是闰土质朴善良的体现,虽然不值钱,但却是家里唯一的能拿出来的东西。】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揭示闰土贫困的原因,战乱、兵匪,赋税沉重,旧中国人们受压迫、受剥削的现状。】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比喻,内心不平又无力反抗,刻画出一个麻木的木偶人形象。】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直接揭示造成闰土痛苦生活的原因,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底层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闰土也就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所以他选了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香炉和烛台。突出闰土性格的悲剧。】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环境描写,营造出静谧、凝重的氛围,烘托我怅然若失的心情。】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杨二嫂搬弄是非也是为了顺走东西,为了占便宜无所不用其极。她拿了狗气杀,其实她做的事情也是气杀人的,没有羞耻心别人便拿她没办法。这样的故乡人,这样的故乡我们还会回来吗?】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眼前的故乡让“我”失望,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交流,“我”曾经怀念过的朋友也变得陌生,内心一片悲凉。这次回故乡的经历让“我”幻灭。】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对故乡又充满希望,虽然渺茫。】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种生活道路:“我”奔波劳累,异地谋生;闰土,艰辛麻木;杨二嫂,斤斤计较,处心积虑;作者是否定的。“我在走我的路”,悲伤过后,“我”依然坚定着自己的选择,追求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所希望的是我从没见过的,所以我转而又害怕不能实现,怕成为一种空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改变故乡或国家的强烈愿望,为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苦恼】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环境描写,再现了少年时就在脑海里幻想的故乡的景象,那才是理想故乡的样子。表现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憧憬。】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勉励自己继续探索实现愿望的道路,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奋斗,走出一条让故乡或国家美好,让故乡人过上新生活的道路。至此,整篇文章“希望——幻灭——希望——幻灭——希望”的脉络完成。】一九二一年一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