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交代家里情况,生活窘迫,收入少,为下文围绕钱而发展埋下伏笔。】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列举了三个事例,具体展现了菲利普一家的拮据生活。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用品、生活必须,一家人全部精打细算,这也是一家人热切期盼有钱于勒归来的原因。】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每星期日”说明行程固定,“衣冠整齐”表明重视;本来生活捉襟见肘的一家人,为什么穿得如此衣冠楚楚?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只要……就”是条件关系,也就是“远方回来的大海船”是父亲“永不变更”话的先决条件。“一看到”便发出慨叹,可见期盼于勒归来的迫切。】“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一个“唉”的慨叹,一个“如果”的假设,一个“竟”的出人意料,一个“多么”的强调,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读出了父亲对于于勒的无尽期盼。】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于勒的期盼,引出下文于勒的故事。】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踏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对比,同一行为,在不同人家就有不同看法,“好玩乐”在富人家只是谈笑的话资,而在穷人家则是道德败坏的“坏蛋、流氓、无赖”,可见,于勒的行为在穷人眼中的严重。突出金钱至上的主题。】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插叙,交代于勒过去。】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家人为了摆脱于勒的拖累,将于勒打发到美洲,只是金钱至上、漠视亲情的表现。恰是这一决定才会有下面“福音书”的到来,会给了菲利普无尽的希望。】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不久”时间很短,写了第一封信来并表示希望赔偿父亲的损失的诺言,可见,于勒虽然挥霍金钱,但并非薄情之人。】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对比,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从“一下子”这一短语中便可以看出这封信的对于一家人的重要性。】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侧面描写,船长的话不仅证明了“这封信”的真实性,更增加了菲利普一家认为于勒发财的信心。】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第二封信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报告平安,无论是身体还是买卖一切安好;二是告知行程,去美洲。恰因去美洲才会造成写信不方便,可能几年不能通信,并宽慰大家。恰恰这句宽慰的话,下面“十年”未收到于勒的来信,一家人才未产生过丝毫的怀疑;三是给与承诺,发财必回家乡;最后憧憬未来,快乐生活不仅为期不远,而且未来的生活必然充满阳光。这封信也暗示于勒可能出现经济问题,也为下文于勒落魄不肯回来伏笔。】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福音”的意思是“好消息”。细节描写,念信、给人看信的细节,传神的写出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别人炫耀的心理和虚荣的性格。】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不仅父亲,母亲更是称呼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的基础上,加上了“有办法的人”,至此,于勒已经由以前的“流氓、无赖”变成了不仅品德优秀而且充满智慧的“有办法的人”。金钱至上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为下文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伏笔。】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照应,这句话反复出现,结构上照应上下文。】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期盼过后,回归现实,计划未来的幸福生活,突出人物的自私贪婪。】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一封信”发挥了妙用,一下子解决了二姐的婚姻大事。可见,二姐的婚姻不是由于爱情。当时的社会,金钱已经渗透到婚姻中。】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为遇见于勒铺垫。】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交代了之所以选择哲尔赛岛的原因,路不远便能看到异国的风俗习惯,重要的是经济拮据人家的理想选择。】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环境描写,海上明丽的景色,烘托人物“感到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为下文遇到于勒铺垫。】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槛楼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细节描写,详细地描写了漂亮太太们吃牡蛎的优雅。恰是这一优雅的举动,吸引了父亲,将父亲的虚荣展现出来,同时,为下面带姐姐们吃牡蛎近距离接近老水手作了铺垫。】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迟疑不决”点明菲利普妇人的矛盾心理。】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语言描写,说的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啊: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刻画出一个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家庭妇女形象。】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滥楼的年老水手走去。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菲利普遇到于勒后的不安、惊慌。】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语言描写,父亲的语言变得磕磕巴巴,可见内心惊慌至极。】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肖像描写,从“我”的角度给了卖牡蛎的一个特写镜头,从其外貌中可以看出一个已经沦为如乞丐的穷光蛋形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从母亲的“哆嗦”中已经看出母亲也觉得卖牡蛎的是变穷的于勒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母亲虽然亲见,但“很快”在惊疑中决定再向船长打听底细,弄清卖牡蛎的人到底是不是于勒,可见母亲处理事情的老练,这是高出自己丈夫的地方。】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父亲赶紧带着命令去打听,当一番乱扯之后,终于谈到正题上来。父亲这样的东绕西绕,也是怕船长看出“我们”与卖牡蛎的有关系,可见父亲处处小心。】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随着船长介绍的深入,卖牡蛎的每个信息都和于勒一一对应着。无论是父亲还是读者都已经坚信,卖牡蛎的就是变成穷光蛋的于勒。】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神态描写,于勒身份被证实,菲利普惊恐不安。】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母亲再次显现出老练的一面,立刻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不能让女儿女婿知道真相,所以,儿子若瑟夫承担起这个重任。问题处理的滴水不漏。可见母亲的精明。】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神态、语言描写,形象的刻画出菲利普知道真相后不知所措的心理。】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突然暴怒”是积蓄已久的愤怒的爆发,体现菲利普妇人自私冷酷的一面。】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从“我”的角度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不仅是展现于勒的穷苦,也体现了“我”对于于勒的同情。】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用眼睛一看,便能看出钱数的不对。在母亲的神态和语言中,母亲的精细展现无遗。】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母亲对于“我”给小费的行为不仅不能理解,刻画出菲利普夫人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环境描写,心情变了,眼前的大海也变了,如菲利普一家的心情一样,阴云密布。烘托人物内心的沮丧,与上船是形成对比。】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