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内容解析(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内容解析(学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诵读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唐代]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注释】①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②汀洲:水中的小洲。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赏析】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译文】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赏析】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译文】黄昏的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 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赏析】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③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 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无题》
无题
李商隐 [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注释】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译文】见面的机会难,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赏析】首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注释】②丝:这里与“思”字双关。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赏析】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注释】③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浓黑轻柔的秀发。
【译文】女子早晨照镜,只担忧鬓发变色,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赏析】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④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⑤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 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⑥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译文】对方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尾联希望有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行香子·树绕村庄》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注释】①陂(bēi)塘:池塘。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赏析】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开头两句,先从整个村庄着笔。这正是春天来到农家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形象。它使人联想起孟浩然笔下的那个“绿树村边合”的农庄,平凡而优美。“倚东风,豪兴徜徉。”接下来的两句是说,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这两句,出现游春的主人公——词人自己。“东风”点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这一切,都在下面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体现。这两句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花黄。
【译文】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赏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这是说,小园虽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在信步徜徉的过程中,词人的目光忽然被眼前一所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这鲜明的色彩,浓郁的香味,组成一幅春满小园的图画,显出绚丽多采而又充满生机。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
【注释】③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译文】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赏析】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赏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注释】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⑷“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⑸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译文】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