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议论文要言之有据 内容解析(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议论文要言之有据 内容解析(学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作文:议论文有言之有据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回顾学过的课文,试着分别摘出一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填入下表中。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敬业与乐业》
《论教养》
示例:
《敬业与乐业》总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除了这个总论点,文中还有分论点“有业之必要”、“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从反面论证“无业”的危害,再引用百丈禅师的事例,从正面论述“有业的必要”,然后结合所引名言、事例进一步分析论证,突出了“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在论述“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时,也是这样,多引名人名言、名人事例,论证非常充分,观点令人信服。我们如果写议论文,只要好好揣摩借鉴这些写法,一定能写出漂亮的议论说理文章。
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为了阐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作者列举了王阳明院中静坐、面竹而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人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而非作者的杜撰,因而能使人信服。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其次。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同学们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的同学拿来证明“求贤若渴的精神很重要”就很有说服力,而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显得有点牵强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使用道理论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以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佝偻丈人专心承蜩、总统与黄包车夫做各自工作的例子为事实论据,还引用了《礼记》孔子、朱子的论述作为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议论类文章中的论据,需要平时多积累。平时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多读书看报,勤动笔,多积累。比如,在自己的练笔本中开辟一个“素材库”专栏,把平时生活或阅读中发现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精辟见解等,及时摘录下来,并按内容进行分类。
提示
:
1.
要确保素材准确。应从书刊或者名家的作品中摘抄资料,不要道听途说
:
引用网络上的资料时要注意分辨真伪。如有可能,还可以根据素材的线索查找出处,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2.
分小组定期展开交流。同学之间分享各自积累的素材,看看谁积累得多谁积累的素材比较新颖。如果发现不准确的素材,也要帮助指出。
)
【审题指导】
本题并不要求写,只是告诉我们如何收集论据素材。课本上讲了一些方法,都是传统做法。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利用互联网找资料,学习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学会用网络检索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样,写议论文就不愁找不到材料了。利用网络找资料首先就要注意资料的来源要准确无误有权威。网络资料鱼龙混杂,不能拿来就用,要注意区分真伪,斟酌使用。利用网络检索资料,最好去正规的网站和媒体。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型报刊杂志都有网络版,阅读查找特别方便。一般大学都有自己的电子图书馆,手机查阅也非常方便,资料相对可靠的多。名人名言、著名事件、名人事迹、古书材料等等都能检索。
诚信篇
事实论据:
1.周幽王失信亡国(烽火戏诸侯)。
2.晋文公退避三舍。
3.季子挂剑。
4.商鞅立木取信。
5.季布一诺千金。
6.边境线上的“活界碑”:自 1964 年起,魏德友便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了一茬,就连世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为了履行为国戍边的承诺,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50 多年来义务巡边达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道理论据: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4.小信成则大信立。 --韩非子
5.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淮南子》
6.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司马光
7.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晁说之
8.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9.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10.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
(
孔子说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
)
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600
字。
提示
:
1.
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
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
[教师点评]
【审题指导】
“谈诚信”这个题目比较宽泛,可以谈诚信的价值,可以谈诚信的培养,也可以谈什么是诚信,还可以谈不诚信的伤害……因此,下笔写作前,要先在头脑中想一想:我打算写哪一方面?以缩小开口,确定自己观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观点明确,立论集中。有了观点,然后就是使用哪些材料,如何证明观点。相比记叙文的多姿多彩,议论文的结构、行文还是比较固定的,很少变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新颖。
如何才能做到材料新颖?要注意选用最新材料,比如最近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再一个就是自己平时阅读中,从一些经典作品中摘录收集的材料。比如,上面“写作实践一”强调的那些收集材料方法搜集来的材料。这些往往是你独有的,别人没有,就很新颖。
【范文示例】
谈诚信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题记
诚信,最早起源于《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意思是有才能的人用祭祀来表达诚信,忠心和敬仰。说明从古至今,诚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
商鞅任秦公之相时,欲为新法,立三丈之木于南门,招有志之士搬此木于北门,且给予于十金,百姓感到奇怪不敢理会,直到五十金,才有胆大者扛起木头,商鞅立刻给五十金为表明诚信不欺,最后百姓开始信任朝廷,变法得以成功。周幽王却用烽火戏诸侯,只为换褒姒一笑,再也无法令诸侯信任,最终国亡。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情,戏玩“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功,国力日益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这证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汉朝季布,以诚信称于世,有谚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即得季布一句话,比金子还贵重,季布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因得多人保护,使之平安渡过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被人诚信以待,多一份诚信,你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曾子杀猪,从小教导孩子诚信,说话算话。有韩信报恩,虽成为著名将领,封为楚王,但不忘报恩。画家李若禅烧画来完成对老友的承诺。华盛顿虽砍一棵父亲心爱的树,却用诚信换得父亲原谅……
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严守诚信的原则,也有不少人违背良心违反诚信。严守诚心的人虽不是事事顺利,却最终因为他的诚信而获得幸福。违背诚信的人虽能有时投机取巧受益,却最终受到命运的报复。
可以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建立诚信的社会,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请背好诚信行囊,抓牢诚信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能更平稳,更坚实。
撒旦的谎言肯定会被揭穿,天使以诚信为绷带,医好飞翔的翅膀,诚信不可抛是法宝更是道德底线。 ——后记
【名师点评】
本文论述很有条理,做到了言之有据。开篇引用名人名言,提出观点:诚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商鞅变法,季布一诺,曾子杀猪等故事加以论证。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
础上完成作文。
)
【审题指导】
本题类似于读后感——《岳阳楼记》的读后感。你首先想到可能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人都这么写,难免就千篇一律。因此,一定要突破这一点,写的与众不同,才能有新意。如何才能突破?要借助发散思维,从不同侧面去想。比如,范仲淹这思想是从哪来的?原来是孟子的思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可以写我们要继承古代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再如,范仲淹为何有如此思想?联系范仲淹生活时代,从小受到的教育,可以写要读古人书。又如,范仲淹的为人,他写《岳阳楼记》的背景,可以看出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可以写好思想来源于好品行……
经过这样一番发散思考,就打开了思路,就容易写出比较有新意的文章。
【范文示例】
把忧愁放大,就找不到快乐
《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称其为“一世之师”,朱熹赞其为“杰出之才”,而吕中更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范仲淹少年苦读,政途多舛,但其忧国思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为后世称道。
此文是重修岳阳楼时,其受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而作。写文时,作者尚未登临岳阳楼,对岳阳楼之景观无直观的概念,若写景,则不真且易入俗套;于是,范仲淹别出心裁,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观洞庭湖的不同情感,用以说明“古仁人之心”。他将事景交融,把抒情和议论结合一篇文章中,用笔简练,写景磅礴浩大,抒情感切真诚,入议精准-有人认为《岳阳楼记》为议论文概来于此。
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激情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同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同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非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非常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
索性,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因此,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把生活的忧愁放大,你就找不到快乐的意义。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