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26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26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给你一瓶魔法药水:喝了它你就可以隐身,你会做什么?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增强学生社会公德修养。
法治观念:养成自律青春期的生活态度,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
,尊重他人权利。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 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 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1什么是行己有耻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么做
3什么是止于至善
4止于至善需要我们怎么做
重点问题:自主阅读课本(P27-P32),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一 行己有耻的含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
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荀子
行已有耻
—孔子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
1.行己有耻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笔记)
你知道这些名言的含义吗?
搞恶作剧导致同学重伤:
小强和小杰就读于广州市某中学初一年级,二人是同班同学。一天午休时,小强起身与前座同学交流,小杰路过小强座位时,突起“玩心”,偷偷将小强的椅子往后拉出一定距离,小强坐下时不慎坐空并摔倒,后脑碰到凳子后躺地不起。
小强被诊断为颅脑外伤、功能性神经障碍以及视神经挫伤。小杰刚满12岁,在民法典划分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闯祸,就要由他的监护人承担赔偿10万余元。
思考:同学之间搞恶作剧的行为可取吗?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探究二 行己有耻要求
探究二 行己有耻的要求
思考:卢梭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卢梭在其作品《忏悔录》中反思了自己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污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②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P28阅读感悟:
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要反思其不良影响,并加以改正。
道德底线——“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探究二 行己有耻要求
法律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探究二 行己有耻要求
③“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思考一:小明为什么纠结?
思考二:小明的行为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情境:考试完后,几个同学邀小明去网吧打游戏放松一下。面对同学的邀请,小明觉得很纠结,但是,他还是说服了自己,独自回家了。
提示:考试结束后,小明也想放松。去网吧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
最后小明没有同去,说明他能拒绝不良诱惑,有良好的自控力。
探究二 行己有耻要求
③需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课堂笔记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如何做?P28-P29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感,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如何增强自控力P29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
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
例如,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的力量
加强自我监控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
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
探究二 行己有耻要求
止于至善
探究三 止于至善含义
思考: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达到;至:最,极
止于至善: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课堂笔记
3、什么是止于至善?(P30)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探究四 止于至善的要求
在山西太原有这样一对夫妻,10年间起早贪黑经营着一家面馆。面馆经营不易,可看到门外风吹日晒的环卫工人,他们同样感同身受。
老板姚孝瑞和家人商量后一致决定:不仅要把环卫工人请进店来,给他们提供热水和休息场所,还要管一顿中午饭。这里成了附近7名环卫工人的“爱心食堂”。5年多来面馆这份“免费的午餐”从未中断。姚孝瑞说,这些年政府和社会给过他很多帮助,他希望这种“爱心互动”能持续下去。
5年,2万碗,10万多元!
思考:如何看待姚孝瑞一家的行为?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探究四 止于至善的要求
思考:材料中体现了榜样具有什么作用?
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
2015年秋天,22岁的大学毕业生周云丽,站上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讲台。回归母校后,她成了一名高中数学老师。瘦小的她,如今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华坪女高的许多老师一起,接过了校长张桂梅手中的接力棒。
让她无比心疼的是,自己渐渐独当一面、羽翼丰满,但那个曾经每天陪着她跑操、晨读的“张妈妈”,却已是步履蹒跚、满身病痛。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笔记:榜样的作用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启发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与自我完善的力量(对个人)
③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力量,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会变得更加美好(对社会、国家)
探究四 止于至善的要求
思考:小明的话告诉我们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情境: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探究四 止于至善的要求
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杨震
至夜,王密怀金十斤以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自省
慎独
思考:读了这两则材料,你认为这两人作为“一代名家”他们有什么的优秀品质?
课堂笔记
4、止于至善需要我们怎么做?(P31-32)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本课小结
行己有耻
含义:凡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
要求:
①知耻心
②底线意识
③自控力
止于至善
内涵:是追求“至善”的精神境界
要求:
①从小事做起
②见贤思齐
③自我省察




本课小测
1. (2023·新疆中考真题)青春有格,这里的“格”所表达的是( )
A.飞扬青春 善待青春 B.墨守成规 循规蹈矩
C.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D.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
解析:青春有格,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故C正确;
C
本课小测
2.青年人是奋进的一代,也是敢于尝试证明自我的一代,但在青春的生命旅途中,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下列古语、格言所蕴含的道理与此无关的是( )
A.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D.学贵有疑
解析:ABC三项体现了“行己有耻”,D无关。
D
本课小测
3. (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④“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向榜样学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本课小测
4. (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行走在这条路上,需要我们( )
①与朋友坦诚相待,毫无保留 ②舍弃物质追求,养护精神
③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④汲取榜样力量,见贤思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故①说法错误;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撑,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D
本课小测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过说:“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香梁骨。”这种气节,要从“行己有耻”做起,做好修身的根本工作。
(1)“行己有耻”的含义是什么?
(2)我们该如何从“行己有耻”做起,做修身的根本工作?
(2)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感,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1)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