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思考现象背后本质
探索事物内在规律
看视频
知作者
超级跨界大师
作为一个小说家,
他的知识似乎无穷无尽,
他的想象力更是没有边界!
他的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上天下海、古往今来——
从恐龙到亚原子到全宇宙,
从通俗小说到罗马帝国史,
从科普读物到远东千年历史,
从圣经指南,到科学指南。
Isaac Asimov
(1920-1992)
艾萨克·阿西莫夫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
《基地系列》
《银河帝国三部曲》
《机器人系列》
神一样的人
在我看来,《星球大战》可以说是基地系列的通俗版本。——刘慈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Dinosaurs Were Everywhere
d
i
n
o
s
a
u
s
r
crushed sand
读读写写
臀 骨骼 漂移 流逝 褶皱 携带 两栖 彗星 潮汐 劫难 致密 陨石 追溯 天衣无缝
tún
zhě
此指岩层构造形式
xié

yǔn

逆水而行,比喻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原指上天神仙所穿的衣服没有衣缝,后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
学习任务
一 筛选信息 读懂阐述事理
二 勾划语句 明确说明方法
三 赏析词语 感受语言特点
四 比较内容 感受内在联系
一 筛选信息 读懂阐述事理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生物学
地质学
说明对象
“板块构造”理论
非洲
南美洲
相关概念
“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泛大陆”: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泛大陆”分裂过程
(时间顺序)
2.25亿年前
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
早期恐龙开始出现
2亿年前
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前
大陆也完全分开
现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起)
板块构造理论成立
(具体说明)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思路
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
结构:总 分 总
判断对错
恐龙在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出现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泛大陆似乎都处于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很适合早期恐龙的生存。( )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恐龙是在“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前出现的。
×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7)
说明对象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
撞击说
火山说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15)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16)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被压扁的沙子
受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
在火山活动地区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结果到原因
提出问题
恐龙灭绝的原因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撞击说
火山说
斯石英形成——
沙子受到巨大压力
斯石英地点——
火山携带的斯石英被转化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理清思路
判断对错
详细说明斯石英如何在高温下还原成沙子,是因为其可以排除斯石英是从地壳深处随着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的可能,从而证明“撞击说”的正确。( )

二 勾划语句 明确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作比较
打比方
三 赏析词语 感受语言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估计 推测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表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表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似乎”表示一种猜测的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到底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一词是因为根据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应该有斯石英的存在,二者看似矛盾,但并不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语言的准确性——搭配得当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划线词语顺序不能更换)
“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是自然发生的,这里是说大陆漂浮在水面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是非自然发生的,适用于人和物。二者不能互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生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俏皮话,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具体浅显
类比,幽默,思维活跃
四 比较内容 感受内在联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灭绝
星体撞击
斯石英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板块构造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
(天文学)
现象到本质
原因到结果
推理
证明
(地质学)
小结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说明顺序
板块理论 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准确 简洁
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结果到原因 )
事理说明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