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课时1 思维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课时1 思维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课时1 思维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思维的含义,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及基本形态,明确思维的方式及意义。
2.结合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理解实践与思维的关系。
3.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一、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
(1)与________同义。包括________认识和______认识。
(2)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______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2.狭义的思维:与__________同义,指认识的______阶段,是对事物的______及其______的反映。
3.思维的方式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______思维、创新思维、______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这些思维方式是对人类________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______、把握事物______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________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议一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中的思维是广义的思维还是狭义的思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__________、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______和______,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______的、共同的、______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____________,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______。
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______,又________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______的目的。
议一议:如何借用所学意识的能动性理解思维具有能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维形态的分类
1.从思维的方向看,有____________和聚合思维。
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综合思维和____________。
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辩证思维和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广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感性认识同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性质上看,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维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辩证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形而上学思维。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如何正确认识思维及其特征?
环节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含义
[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为此,“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任务1 小组讨论:“辩证思维”中的“思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商议:从思维角度看,为什么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形式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提醒 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环节二:人人有思维——思维的特征
[情境]
东汉时候,王戎和几个小朋友到野外玩耍。看到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们纷纷跑上前去摘李子,王戎却站在一边一动也不动。小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吃,王戎说:“李子树长在路边,结满了李子,却没人吃,说明李子是苦的。”小朋友们一尝,果然是苦的。
任务 小组讨论: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思维的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间接性 侧重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推测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属性,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正是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间接性内含着概括性和能动性;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概括性 侧重于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侧重于强调思维并不是机械地认识事物,思维可以对认识到的事物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种再加工和再创造的结果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有别于客观事物的;这种差别表现为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考向一 思维的含义[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3·山西高三阶段练习)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减碳行动方案牵动全球目光。“十四五”规划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是中国向世界释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定力。这表明(  )
①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源于实践的思维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③思维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概括
④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2 (2023·辽宁兴城高三期末)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2·山东潍坊高二期中)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①理性认识总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③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④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概括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思维的特征[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2·山东德州高二期末)《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由此可见思维的特征具有(  )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动性 ④类比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四 思维的分类[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5 (202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思维的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下面组合中是按同一标准分类的是(  )
①聚合思维、分析思维
②综合思维、分析思维
③发散思维、辩证思维
④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时1 思维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意识 感性 理性 (2)现象
2.理性认识 高级 本质 规律
3.(1)辩证 法治 (2)理性认识 本质 规律 科学的
议一议:因为题干中提到的思维方式都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它们都是狭义的思维。
二、
1.感性材料 本质 规律
2.内在 本质
3.感性材料 认识
4.发展 反作用 预期
议一议:意识的能动性包括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同样,思维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三、
1.发散思维
2.分析思维
3.形而上学思维
4.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易错矫正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思维作为理性认识,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思维的能动性,不仅指思维能够能动地反映认识对象,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也指思维能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则往往导致实践的失败。
4.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5.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6.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环节一 任务1 “辩证思维”中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任务2 (1)辩证思维是对人类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环节二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2)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王戎根据经验知道李子有甜和苦之分,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掉吃了,现在没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王戎没有直接品尝却对事物的属性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B [材料表明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①④符合题意。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②错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概括,③错误。]
例2 D [“眼中之竹”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表面的、肤浅的,“胸中之竹”是在对事物经过艺术加工的基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是深刻的,②④正确。后者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①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③错误。]
例3 C [材料中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②符合题意。因为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后形成的,因而具有间接性、概括性,④正确。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并不一定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①排除。抽象的东西未必都是正确的,③排除。]
例4 B [题干强调“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说明思维的特征具有间接性、能动性,①③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涉及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强调思维能够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②排除。思维并没有类比性的特征,④说法错误。]
例5 D [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①排除。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②符合题意。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③不符合题意。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④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