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综合探究二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综合探究二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二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学习目标 
1.结合日常思维材料,运用明确概念的知识,掌握澄清概念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运用所学判断的知识,理解正确运用判断的逻辑要求。
3.分析具有因果关系的思维材料,辨析其中的逻辑推理方式,领悟演绎推理的要义,学会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升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1.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
(1)原因: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
(2)要求
①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
②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③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2.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1)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
(2)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议题1:如何正确运用判断?
[情境]
某校高二(1)班同学举办诗歌朗诵会,期间对某首诗歌进行评论。
A同学说:“这首诗歌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悠远。”
B同学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语言优美我不反对,但说它意境悠远则没有。”
A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认为它语言优美,这不是违反逻辑规则吗?”
任务 小组讨论: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规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2:如何正确运用三段论推理?
[情境]
在鲁迅著的《华盖集》中,收录有《论辩的魂灵》一文。文章揭露了当时的顽固派和许多反改革者的思想“逻辑”——所谓“逻辑”,但大多是诡辩式的奇怪言论。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甲生疮”“你既然也生疮”推出“你就和甲一样”。
任务 小组商议:请你设想一下,鲁迅会如何批驳这些所谓的“逻辑”的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3:如何正确运用推理方法?
[情境]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任务 小组讨论:晏子使楚,一波三折,在三个回合的较量中,晏子都灵活运用了推理作为论辩方式。请概括出晏子在三次较量中的推理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握一个概念,需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某学校课堂探究“概念的内涵”时同学们的发言,其中符合探究主旨的是(  )
①“人各有志”与“长大成人”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内涵
②“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作用”准确表达了价值的内涵
③我国的法律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构成的
④“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准确表达了商品的内涵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中华腾飞,系于企业;企业腾飞,系于企业家。因此,中国经济的起飞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下列逻辑推理方法与上述推理方法相同的是(  )
A.红盒中装蓝球,蓝盒中装绿球。因此,红盒中不可能装绿球
B.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价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价值低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
D.优秀的学习成绩来自勤奋,勤奋需要意志支撑。因此,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
3.“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没有阶级性。”这个三段论(  )
A.是有效的推理形式
B.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C.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
D.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
4.如果你犯了法,你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你受到法律的制裁,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如果别人看不起你,你就无法受到尊重;而只有得到别人的尊重,你才能过得舒心。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推出(  )
A.你不犯法,日子就会过得舒心
B.你犯了法,日子就不会过得舒心
C.你日子过得不舒心,证明你犯了法
D.别人看得起你,你日子就会过得舒心
综合探究二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议题探究
议题1 (1)A同学的话不合逻辑规则。因为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都存在的判断。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2)B同学不同意A同学的观点,只是否定了这首诗意境悠远的评论,即否定联言判断的部分联言支,并没有与承认它语言优美产生自相矛盾。
议题2 (1)“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三段论的基本规则之一: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结论中的“中国人”是周延的,但是这个概念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因此,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2)“甲生疮”“你既然也生疮”推出“你就和甲一样”。三段论的基本规则之一: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中项“生疮”在两个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议题3 (1)第一回合的较量中,晏子运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推理如下: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所以,我不从狗门入。该推理前提真实,形式有效,结论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据此,楚人一定要晏子从狗门入的话,那等于承认楚国是狗国。
(2)第二回合的较量中,晏子运用了三段论推理,提出了齐国派使者的原则:贤能的人被派到贤明的君主那里去,不肖者被派到不贤明的君主那里去;我是最不肖之人;所以,我被派到最不贤明的君主这里来了。这是三段论推理的有效形式。这样,楚王被划到最不贤明君主之列了。
(3)在第三回合的较量中,晏子成功运用了类比推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原因是水土不服;同样的,齐人在齐不为盗,入楚则为盗,原因也在于楚国的水土使人善盗。这样齐人入楚为盗的原因在楚不在齐。
(4)这样,晏子凭借手中的逻辑武器接连取得了三个回合的胜利。
典题训练
1.C [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事物“质”的规定,反映的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各有志”中的“人”泛指每个人,“长大成人”中的“人”特指成年人,①说法正确;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②不是对价值内涵的准确表达,说法错误;③是从法律的外延角度来讲的,不符合“概念的内涵”这一探究主旨,不符合题意;④中关于商品的定义准确表达了商品的内涵,正确。]
2.D [题干中的推理反映的是必要条件的传递性。A不存在必要条件的传递性,不符合题意。B不存在必要条件的传递关系,技术含量也不是价值的必要条件,错误。C不属于推理,错误。优秀的学习成绩来自勤奋,勤奋需要意志支撑,可以得出结论,好的成绩必须有坚韧的意志,符合必要条件的传递性,D正确。]
3.D [“科学”作为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却周延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故选D。]
4.B [材料中“得到别人的尊重”是“过得舒心”的必要条件;从“如果你犯了法,你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你受到法律的制裁,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如果别人看不起你,你就无法受到尊重”可知“犯法”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充分条件,所以“你犯了法,日子就不会过得舒心”,B分析正确。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中,肯定后件,无法肯定前件;否定前件,无法否定后件,所以由“不犯法”不能推出“日子就会过得舒心”,由“日子过得不舒心”不能推出“犯了法”,A、C错误。“别人看得起你”无法推出受尊重,也就无法推出“日子就会过得舒心”,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