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标要求 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2.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课时1 概念的概述学习目标 1.理解内涵和外延统一,正确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掌握基本规律;理解概念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坚持和认同真理,纠正逻辑错误,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一、概念的含义1.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__________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表达形式:语词(1)语词形式多样:同一个概念可以有______语词表达。(2)表达内容多样: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______的概念。想一想:“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是否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内涵(1)含义: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事物“______”的规定性。(2)性质: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________”。2.外延(1)含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______。(2)性质: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________”。议一议:是不是任何概念都有外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念外延间的关系种类 含义相容 关系 ______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____________,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______________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______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______该属概念的外延想一想:“生物”与“动物”是否具有种属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客观性、具体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词和概念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念的形成属于理性思维,不需要感性思维。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相对于“思想家”而言为反对关系。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动物”与“植物”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工人”和“工厂”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种属关系。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概念究竟是什么?环节一: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的含义[情境1]有一天,柏拉图与学生们在园林中散步。一个学生问柏拉图:“您说,人是什么?”柏拉图思考了半晌,对学生说:“人依靠两条腿走路,依我之见,人是两腿直立的动物。”于是有一个调皮的学生,不知从哪里抓来一只鸡,问柏拉图:“请问老师,这是人吗?”鸡长有两条腿,但鸡显然不是人。柏拉图觉得自己的说法有漏洞。连忙修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柏拉图心想:人与鸡的区别只不过在于人没有羽毛而鸡有羽毛。又有一个学生,找来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鸡,在柏拉图面前高高举起,问老师:“这只没有羽毛的鸡,难道是您说的人吗?”“哈哈哈!”学生们大笑了起来。从此以后,学园的学生就把那只没有羽毛的鸡称作“柏拉图的人”。任务1 独立思考:柏拉图对人的界定为什么会引起笑话?如何界定“人”这一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三国演义》中,侍者夜间为曹操拾被,被曹操所杀。曹操杀了侍者并说自己追悔梦中杀人。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任务2 小组商议:你怎样理解杨修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归纳1.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项目 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语词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③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混淆2.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抽象与概括是指从具体共同性的事物中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两种思维活动。(2)抽象是指抽取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连接起来,推及其他同类事物上去,从而归结全类事物的共性的思维方法。(3)概括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抽象就不能进行概括;抽象中寓有概括,概括又借助于抽象,其目的都是揭示事物本质。环节二: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基本特征[情境1]美方寻求构建不完美但自由的秩序美方可以为所欲为,而别国只能言听计从、亦步亦趋吗?美方可以随意指使打击其他主权国家,而别国只能忍气吞声吗?美方可以肆意非法单边制裁其他主权国家,而别国只能逆来顺受吗?美方可以毫无底线攻击抹黑打压遏制其他国家正当主权、发展权利,而别国只能束手待宰、绝不还手还嘴吗?这不是什么自由,更不是什么秩序!美方所谓的“自由秩序”是霸权和“家法帮规”,世界各国人民没有谁想要美国的这个自由,他们想要的是各国平等、共享、共有、共同发展繁荣的权利。任务1 小组讨论:从概念的基本特征角度,谈谈美国所谓的“自由秩序”为什么不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如果求“马”,那么“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求“白马”,那么“黄马”“黑马”就不符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任务2 小组商议: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归纳1.概念的外延关系示意图相容 关系 全同 属种 种属 交叉不相容关系 全异 矛盾 反对2.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项目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含义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作用 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一个概念究竟在指“谁”。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关系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就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提醒 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在逻辑学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换句话说,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性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性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考向一 概念的含义[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2·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二课时练习)人们常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下列对概念认识正确的有( )①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③概念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④概念具有具体性、形象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二 概念的内涵[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2 (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中)“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下列是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公孙龙否认了白马与马的属种关系②公孙龙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③公孙龙认为“马”与“白马”的内涵相同、外延不同④若把“非”解读为“不等同于”,则“白马非马”的观点是正确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考向三 概念的外延[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3 (2023·浙江东阳二中下学期期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一定会表达不同概念②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③《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交叉关系④《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4 (202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概念正确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假设A、B为两个概念的外延,运用欧拉图来表示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容关系,则下列选项的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①A“全国文明城市”和B“全国卫生城市”②A“中国”和B“福建省”③A“马”和B“动物”④A“先锋模范党员”和B“优秀扶贫干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课时1 概念的概述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一、1.本质属性2.(1)多个 (2)不同想一想:不违背。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同场合下,即属于不同的思维过程,同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是正常的。二、1.(1)质 (2)是什么2.(1)范围 (2)有哪些议一议:真实概念,由于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应的事物,是有外延的;虚假概念,由于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相应的事物,是没有外延的。(3)全同关系 全部外延 种概念 交叉关系 等于 小于想一想: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所以,“生物”与“动物”具有属种关系。易错矫正1.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概念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一方面只抓住某一类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3.概念的形成既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感性思维。4.“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相对于“思想家”而言为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相对于“思想家”而言为反对关系。5.“动物”与“植物”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6.“工人”和“工厂”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应是全异关系。这一错误的实质在于将概念之间的关系混同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人是在工厂里面工作的人,所以认为“工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工厂”这个概念的外延里面。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环节一 任务1 (1)柏拉图对人的界定,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只抓住了人的非本质属性,并没有把人与拔光了羽毛的鸡区分开,没有抓住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所以闹了笑话。(2)人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任务2 杨修利用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的规律,一语双关,指出曹操所谓梦中杀人是假,批评侍者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杨修话中“梦”这个语词,前后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后者指的是糊涂的意思。环节二 任务1 美国对自己扩大“自由”外延,对别国缩小“自由”外延。任务2 (1)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2)原因:①“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是”。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白马”是“马”的一种,“白马非马”就是错误命题。②“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等于”。从概念的外延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白马非马”就是正确命题。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例1 A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①②入选,③不选。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④不选。]例2 D [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孙龙割裂了“马”和“白马”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同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将“非”理解为“不等同于”,“白马非马”论又是正确的,②④应选。公孙龙否认了白马与马的种属关系,故①错误。公孙龙认为“马”和“白马”的内涵不同、外延不同,③错误。]例3 D [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也可能会表达相同的概念,故①说法错误。材料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体现的是同一语词可能会表达不同概念,在使用时要避免混淆,故②符合题意。《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故③说法错误,④符合题意。]例4 D [①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两个概念属于交叉关系,排除。②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属种关系,“中国”和“福建省”两个概念属于全异关系,排除。③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马”和“动物”两个概念属于种属关系,正确。④中图示反映的是A、B两个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先锋模范党员”和“优秀扶贫干部”两个概念属于交叉关系,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