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课标要求 1.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2.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3.学会正确运用判断。4.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课时1 判断及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提高思维能力。2.了解简单判断,把握判断的“质”和“量”,说明关系的逻辑性质。3.全面把握事物的性质与关系,提高语言的精确性。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______的思维形式。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__________中,使用判断。想一想:如何用哲学上所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理解“判断与实践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方式:______、______。(2)判断有真假。①真判断:断定______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②假判断:断定________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想一想: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1)判断是语句的____________,语句是判断的____________。(2)不作断定、没有______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想一想:通过语句表达判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的类型标准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类型 简单判断 直接由 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包括联言判断、 和假言判断想一想:从判断的形式结构看,“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是性质判断还是关系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性质判断(1)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____________。(2)特点:______、不附加任何条件。议一议:只要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是否就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组成:量项、______、联项、______。(4)分类依据 分类依据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____________和单称判断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5)要求①不能缺少______和______,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②避免主项与谓项____________,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③要准确地使用______和______,以保证判断的“量”与“质”都准确无误。想一想: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是否就无法形成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构成:关系者项、______项和______项三部分组成。(3)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________关系。①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____________、非对称关系。②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____________。1.判断就是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句是判断的思想内容,判断是语句的语言形式。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只能用陈述句。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来源于人们的思维,其正确与否要经受逻辑规则的检验。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所有的性质判断都有量项。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关系者项的位置并不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如何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环节一:通晓判断辨真假[情境1]看到这个新闻,网络上有各种评论:小赵说:“那几个施暴者你晚上睡的安心吗?”小明说:“老板不负责任,也不劝架。”警方披露:主要犯罪嫌疑人之一的陈某志,牵涉7起司法案件,是失信被执行人,即所谓的“老赖”。《法治日报》分析,结合公安通报的案情以及视频内容,男性一方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或借故生非,随意殴打、骚扰他人,造成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损害结果,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不是搭讪,是性骚扰;不是双方互殴,是寻衅滋事;不是发生冲突,是单方面犯罪!”任务1 独立思考:结合材料思考哪些是判断,哪些不是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以下三组语句都表达判断:第一组 这个烧烤店所有的顾客都受伤了。这个烧烤店有的顾客受伤了。第二组 这个烧烤店的每一个顾客都受伤了。这个烧烤店没有一个顾客受伤。第三组 这个烧烤店的部分顾客受伤了。这个烧烤店还有部分顾客没有受伤。任务2 小组讨论:指出上面各组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归纳1.哲学同逻辑在研究判断真假上的不同(1)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如“物质决定意识”为真判断,反之“意识决定物质”则为假判断。(2)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如,“这是新学生宿舍”,判断表达意思不明确,到底是指“新建的学生宿舍”,还是“新学生住的宿舍”,意思不明,无法判断,属于形式逻辑错误。2.全面理解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判断与语句又不完全对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①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②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环节二:简单判断会运用[情境1]王某是申奥大使。有些中国网友是理性的。有些中国网友不是理性的。所有冰雪运动员是勇敢的。所有冰雪运动员不是懦弱的。王某担任申奥大使不是新鲜事。任务1 独立思考:上述判断是性质判断吗?如果是的话,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假设以下关系成立:①小林和小李是朋友。②小林比小李年龄大。③小林信任妈妈。任务2 独立思考: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归纳1.性质判断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起来划分按照“量”划分 按照“质”划分 按照“质+量”划分全称判断 肯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单称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2.性质判断的常见错误我们强调运用性质判断“质”“量”要准确,凡“质”“量”不准确的性质判断都是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三种。(1)主谓失合。主项与谓项不是同一个范畴,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这样的错误叫作主谓失合。(2)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判断。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这种错误叫作断定过量。(3)误用多重否定。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显然,这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提醒 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①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需要量项。②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考向一 判断的内涵[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2·辽宁大连期中)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的四句话,属于判断的有( )①红豆生南国 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 ④此物最相思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二 判断的基本特征[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2 (2022·天津市东丽区期末)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关于判断的真假,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②形式逻辑只从形式上研究判断及判断之间关系的真假③形式逻辑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④判断正确与否最终要经受形式逻辑规则的检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考向三 判断的表达[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3 (2022·江苏苏州高二期末)歧义是指语言文字的含义不明确,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下列语句中,不存在歧义的是( )A.他连我们局长都不认识B.你等我一下,咱们一起走C.民政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D.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考向四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4 (2023·河南延津县高二课时练)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下列性质判断的判断形式相同的是( )①并非所有的物品都是有价值的②有些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③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④小潘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中学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例5 下列表示关系的概念中,属于传递关系的有( )①上下关系 ②认识关系③大于关系 ④喜欢关系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课时1 判断及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一、1.断定 认识活动想一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某一个判断是不是真判断要经受实践的检验。2.(1)肯定 否定 (2)①符合 ②不符合想一想:符合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判断虽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却不是都符合客观实际。二、1.(1)思想内容 语言形式 (2)真假想一想: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2.判断 概念 关系判断 选言判断想一想:“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是关系判断。三、1.(1)简单判断 (2)直接议一议: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关系判断。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3)主项 谓项 (4)特称判断 (5)①主项 谓项 ②配合不当 ③量项 联项想一想: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照样可以形成判断。但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要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2.(2)关系 量 (3)传递性 ①反对称关系 ②非传递关系易错矫正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2.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3.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判断,要看其是否符合判断的基本特征。不是只有陈述句才能表达判断,反问句也可以表达判断。4.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5.在性质判断中,全称判断用全称量项,如“所有金属是导体”,全称量项在语言表达中可以省略,如“金属是导体”。特称判断用特称量项,如“有些作家是青年”;单称判断没有量项,如“李白是大诗人”。6.在关系判断中,关系者项的位置是否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具有对称关系的两个事物来说,其位置的调换一般不会影响这个关系判断的性质。但是对具有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的事物来说,关系者项的位置是不能调换的。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环节一 任务1 小赵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不是判断。小明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警方的披露表达了一种肯定;《法治日报》的分析中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均为判断。任务2 第一组两个判断不一致,对该烧烤店的顾客受伤是假判断。第二组两个判断自相矛盾,为假判断。第三组两个判断表达的意思一致,为真判断。环节二 任务1 (1)这些判断均是性质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2)分别属于单称肯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任务2 ①一定成立。②一定不成立。③不一定成立。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例1 B [“红豆生南国”和“此物最相思”是对事物的性质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属于判断,B正确;“春来发几枝”是疑问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②;“愿君多采撷”是祈使句,不属于判断,排除③。]例2 A [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①正确;形式逻辑只从形式上研究判断及判断之间关系的真假,不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②正确,③错误;判断正确与否最终要受社会实践的检验,④错误。]例3 B [A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我们局长,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局长不认识他,存在歧义,排除;C可以理解为民政部给华北、东北调拨物资,也可以理解为民政部从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存在歧义,排除;D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这天去汇报,存在歧义,排除。]例4 A [①②都是特称肯定判断,形式相同,符合题意。③属于全称肯定判断,不选。④属于单称肯定判断,不选。]例5 A [传递关系是指如果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上下关系和大于关系都属于传递关系,①③符合题意。认识关系和喜欢关系属于非传递关系,②④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