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时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时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含解析)-2024春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课时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习目标 
1.理解感性具体的含义、思维抽象的含义。
2.掌握思维抽象的方法、理解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之间的关系。
3.理解思维具体的含义;掌握实现思维具体的方法。
4.领会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推动认识发展中的意义。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含义:事物是______和______的统一体。人们通过______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______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______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____________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____________,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______的思维活动。
(2)目的和内容
①实践的______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②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______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______。
(3)环节:分离、______、简略化和________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4)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______的、______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______和______。认识不能停留在____________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____________。
议一议:思维抽象就是抽象思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
(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____________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______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______和______的认识。
(2)意义: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________,而不是______。
议一议:能不能说“感性具体都是错误的,思维具体都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1)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______,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桥梁: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____________。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______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______。
(3)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____________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________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______,它是对认识对象______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____________,再从思维抽象到____________,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议一议:有同学认为,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认识的两个过程。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一部分的认知。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某种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这一思维上升的桥梁。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理性层次上进一步上升的两个独立阶段。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什么?
环节一: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情境]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任务1 独立思考: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1.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
项目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评价 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认识不完全 只形成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认识向前发展需要运用思维抽象,要实现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上升
2.思维抽象的特征
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从认识对象整体属性中抽离出部分或个别的属性,或者从复杂多样的认识对象的个性中抽离出共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排除了认识对象所受到的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只考虑认识对象在纯粹情况中的某种属性的存在状态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思维抽象的结果往往用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
思维抽象中的理想化 既在思维抽象的目标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又在思维抽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纯粹化的提炼功能
环节二: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情境]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
任务1 小组讨论:庖丁解牛是如何体现认识发展历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商议: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归纳
1.认识发展的历程
2.区分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
(1)区别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含义 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地位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的发展和升华
意义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联系: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的选择思维上升环节,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
考向一 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2·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这段话说明了(  )
A.要坚持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B.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C.认识要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D.认识应遵循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例2 (2022·山东聊城高二期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思维发展阶段意义上看,其中的“热闹”与“门道”分别是指(  )
A.思维抽象与感性具体
B.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或思维具体
C.规律与本质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考向二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2·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课前预习)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经过反复修改,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从推动认识发展的角度看(  )
①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②认识的完成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③提纯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④“扬弃”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建立起一个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说明(  )
A.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B.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C.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逻辑中介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例5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前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执着追求不止步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人们遥望月亮,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大约在周朝初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把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此后,人们还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编制历法。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其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从2007年10月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如期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2021年10月8日,“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十四五”时期,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实施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等任务。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1)现象 本质 感官 直观 现象 外部联系 (2)整体 外部形象 内部联系 本质
2.(1)本质规定 共性 (2)①需要 ②质 共性 (3)提纯 理想化 (4)零散 片面 本质 规律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议一议: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二、
1.(1)具体整体 本质 本质 规律 (2)结果 起点
议一议: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2.(1)概念 (2)矛盾焦点 发展 桥梁 (3)抽象规定 多样性 终点 整体
3.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议一议: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不是认识的两个过程。
易错矫正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不过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思维具体则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某种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4.概念是思维上升的起点,但并非所有概念都是。只有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才能使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概念中逐一展现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5.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层次上升的阶段。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环节一 任务1 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阶段。
任务2 (1)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
(2)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3)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4)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环节二 任务1 庖丁初学解牛时,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是一个感性具体的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而且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个阶段,庖丁已经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认识再次走向深化。
任务2 要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把握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例1 B [材料中“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仅仅认识事物的现象不可靠,还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
例2 B [“热闹”表明看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门道”则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B正确。]
例3 B [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反复修改,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故①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故②错误。“冰墩墩”的造型选择是一个反复比较,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的过程,属于提纯,故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④错误。]
例4 B [材料说明商品概念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性,而商品概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起点,B符合题意。商品概念已经不属于感性认识,材料不涉及感性具体,A错误。C、D不符合题意。]
例5 (1)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有感而发中蕴含着人们对月球的感性具体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月球的外部形象,没有揭示月球的内部联系与本质,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完全。
(2)中国古人将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以此编制历法,形成对月球的思维抽象认识。
(3)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还不能把握月球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中国通过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任务,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逐步形成对月球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
(4)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获得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