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教学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初步的观察能力并提高逻辑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 (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教师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 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 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 (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真空中不能传声。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读书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片,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环节三:巩固提高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时的问题,得出结论:宇航员在太空上近在咫尺,靠无线电进行交流,是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进行传播,所以宇航员使用无线电进行交流。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传播知识点。作业: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为什么这样呢 并制作简易传声筒。(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