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课件(共34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课件(共34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本章结构
第三篇 旅游经济效应、环境问题与政策工具
第一篇 旅游经济研究基础
第二篇 旅游的供给与需求
第0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第02章 旅游经济研究的程序、方法与工具
第0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第04章 旅游需求预测
第05章 旅游资源与目的地
第06章 旅游供给及市场结构
第0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第08章 旅游经济效应分析
第09章 旅游环境资源评价
第10章 旅游经济政策
1. 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研究
1.1 旅游的定义
1981年“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 专家们形成了对旅游概念的共识意见,认为旅游是“由人们向既非永久定居地亦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处逗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这便是人们常说的AIEST定义。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给出的有关旅游的定义为大多数国家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所采用。该定义的表述是这样的:“旅游是人们出自非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向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一年所产生的活动。”
Sinclair(1997)出版的《The Economics of Tourism》对旅游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在书中给旅游的定义是:
旅游作为一项服务活动,是由许多按顺序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组成的,包括交通、住宿和自然资源等,通常在没有经过检验的情况下被购买的。
1.2 旅游活动的特征
旅游活动是一种人生经历,是人在余暇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旅游者旅游时需要选择什么时间出发,在目的地停留多长时间等。
基于这个特征,旅游经济学有必要分析余暇时间的价值、余暇时间的分布、余暇时间与收入的均衡及其与旅游需求的关系,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模型、旅游需求预测的季节指数、旅游供给的季节性波动等。
1.21 旅游活动是一种暂时性的活动
1.22 旅游活动是一种异地性的活动
旅游活动是一种离开常住地的活动。
基于这个特征,旅游经济学可以分析旅游需求发生的空间引力模型、距离衰减模型、旅游企业的跨区域竞争合作等问题。
旅游活动由于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伴随着社会交往,情感互动等等,是一种社会行为。旅游产品是由一组商品和服务组合而成的,是无法如一些实物商品在购买前进行试用的。
基于这个特征,旅游经济学有必要分析旅游的决策机制,建构旅游者选择模型;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估价问题等等。
1.23 旅游产品购买前无法检验
1.24 旅游产品依托一定的自然资源或环境
旅游吸引物通常涉及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即使是人造的主题公园,也涉及环境问题。旅游依托于环境,但是旅游者的到来也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基于这个特征,旅游经济学可以分析旅游资源等公共物品的定价问题、经营管理中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环境评价问题、容量管理问题等。
旅游活动涉及一系列的商品和服务,而且是按一定时间顺序消费的,这些商品和服务又可能涉及多个部门(住宿、餐饮、交通等),甚至多个国家。这其中包含国家地区间、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协作与分配等问题。
基于这个特征,旅游经济学可以研究旅游流的运动,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企业竞争与博弈、旅游产业一体化、旅游卫星帐户分析、旅游投入产出分析和旅游乘数效应等内容。
综上,根据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经济研究可以借鉴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旅游活动的实际,进行应用、创新和发展。
1.25 旅游活动涉及一系列商品和服务
1.3 旅游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Graburn 和Jafari (1991)认为没有一个学科可以独自容纳、处理和理解旅游,只有跨越学科的边界,探索并形成多学科的视角,旅游研究才是可行的。正是由于旅游所包含的因素非常多样而复杂,单纯靠一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解决所有相关问题。
旅游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它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Clare, 1994)
旅游经济学除了借鉴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学派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之外,也包括了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2.旅游经济分析的演进
2.1 国外旅游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二战以前的早期研究
对旅游中经济现象有意识的研究,最早出现于旅游活动发达的意大利。 1899 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L.Bodio发表了题为 《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可见到的最早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文献。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意大利的尼切佛罗和贝尼尼分别于1923年、1926年发表论文《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关于游客的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
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初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旅游经济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相继制定了以发展入境旅游(Inbound Tourism)为主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效应研究(Economic Impact Study of Tourism )是 20世纪60-80 年代旅游经济的研究主题。。这一主题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旅游国际收支、旅游就业、旅游收人乘数效应、政府旅游政策等。
2.11旅游需求研究
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的蓬勃发展
国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旅游经济学研究可以分为七个主要的方面:
旅游需求和支出问题的研究涉及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旅游出发地和目的地。例如Gray(1966)考察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国际旅行,Bechdolt(1973)和Witt(1980 ) 建立了多种国外假日需求模型,以及Pack和Clewer等(1995) 考察了英国旅游热点地区的变化和国际旅游需求的分布。
对旅游需求的研究一般都要包括对几个特定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这些变量决定着度假消费的水平和模式,比如收入、相对价格、汇率和交通费用等。而Martin 和 Witt (1989),Lim(1997),Song和Witt (2000) ,Li,Song和Witt (2005)对于旅游需求预测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
2.12 旅游供给研究
Sinclair(1997)认为与有关需求的文献相比,供给是旅游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明显的空白点。许多研究考察了旅游生产的结构问题,以及旅游供给的一些具体方面,例如产业集中McVey(1986);Go (1988; 1989)以及具体部门尤其是旅游运营部门的市场结构Sheldon (1986; 1994);Fitch(1987);Evans 和 Stabler(1995)。Xiaoxia & Xingzhong (2002)研究了中国旅游饭店的供给问题;Formica 和Uysal(2006)提供了一种供需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模型。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关于旅游供给的有条理的理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关于旅游供给决定因素、供给对旅游内部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劳动和环境投入的互补性或者相互替代性等问题的定量研究。所以,现有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上。虽然享乐价格模型考虑了旅游问题的复杂性,将旅游作为一个复合产品来看待,并考虑了“团组假日”中的价格竞争力问题(M.T. Sinclair, Clewer, & Pack, 1990),然而考虑到价格的决定过程,对这一相关领域的分析还是相当粗浅的。
2.13 旅游收入和就业
Archer(1973, 1989);Sadler,Archer等(1973) 以及Sinclair和 Sutcliffe (1987)在乘数模型方面的贡献既有理论上的又有应用上的。
相对来言,旅游对就业影响的经济分析要少得多,Vaughan 和Long (1982);Johnson 和Thomas (1990)则是值得关注的例外。
Wei, Liu, Song和Peter (2001) 运用内生创新增长理论分析了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Witt,Song和Wanhill(2004)构建模型,对丹麦旅游导致的就业进行了需求
2.14旅游发展与经济效应
Sinclair(1997)认为官方机构一般考虑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例如联合国发展项目(UNDP)一直关注着旅游在发展中国家对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应用乘数模型对所考察地区的旅游政策建议进行评估,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Copeland(1991)以及Adams 和 Parmenter(1995)针对旅游影响问题提出来一个理论上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估计了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从而展示旅游扩张的结构效应。
Zhou,Yanagida 等(1997) 使用CGE 和投入产出分析测算了夏威夷旅游的经济效应。Ozan(2006)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旅游对地中海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2.15 旅游与国际贸易
Curry(1982)研究了贸易条件问题;Sinclair和Tsegaye (1990)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的不稳定性;UNCTAD(1973);Lee (1987)研究的焦点是旅游对于外汇收入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贡献;Grünthal(1960); Baretje(1982)研究了精确的国际收支统计和国际收支平衡账户。Sinclair(1997)认为除了Gray(1970, 1982)和Socher(1986) 少数例外,很少有人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家之间的旅游流动。
近来这种情况有了发展,Hazari 等 Sgro(2004)在《旅游、贸易与国家福利》(Tourism,Trade and National Welfare)一书中系统分析旅游贸易均衡、价格歧视、税收对旅游贸易的作用,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就业、福利的影响等,Zhang 等 Jensen(2007)从供给的角度,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国际旅游流的运动规律。
2.16 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定价
Sinclair(1997)认为大多数对旅游环境的研究缺少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大多集中在文化、自然和社会等层面,或者是关于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创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Clawson,Knetsch 等(1966)的先锋著作开始,经济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非价格产品和服务的估价问题。旅行成本法一直是用于估价娱乐设施所使用的最广泛方法,例如Clawson,Knetsch 等(1966);Willis 和 Benson (1988);Hanley,Ruffell 等(1992)。Brooks,Cheshire等(1995)和Stabler (1995)则回顾了应用于城市保护和旅游、重塑城市经济等方面主要的经济学方法;Weaver和Lawton (2007)对生态旅游20年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回顾。
2.17 旅游税收与财政政策分析
Sinclair(1997)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几乎忽视了旅游对于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忽视了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政策在减缓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的潜能以及资助必要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关于可行的税收方式的研究。
Mak 等 Nishimura(1979)分析了住宿税;Fujii,Khaled 等(1985)讨论了宾馆房间占用率、娱乐和健身(销售)税Jeffrey和 Hubbard(1988);Archer(1977)考察了国家区域间分别实行分税制的主张;Wanhill(1986)考察了政府补贴、现行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对于增加旅游供给的作用。
沈杰飞和吴志宏(1980)撰文讨论了建立旅游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王立纲和刘世杰(1982)编写了第一本冠以“旅游经济学”的专著《中国旅游经济学》,该书粗略构筑了旅游经济的研究体系,林南枝和陶汉军(1995)编著的教材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从研究领域看,李江帆和李美云(1999)、魏小安和厉新建(2000)、宋子千 和郑向敏(2001)讨论了旅游增加值与GDP的关系问题;周达人(1988)、白永秀 & 范省伟(1999)、曲玉镜(2002)、宋书楠和张旭(2003)等讨论了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分类问题;王莹(1994)、林南枝和陶汉军(1995)、赵克非(1995)、张辉(1995)、戴斌(2001)、张辉和厉新建(2004)讨论了旅游产品的特性问题;何光暐(1999)对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和预测;戴斌(2001)讨论了旅游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问题;于庆年(2002)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讨论了旅游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运用等。
2.2 国内的旅游经济学研究
陈肖静(2006)认为综观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积极借鉴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我国旅游经济学的建设;基础理论不断突破和提升,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不断增加。
但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够深入的地方:
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大量的应用研究停留在简单的、单一的、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工作较多;
从供求关系、区域经济观点进行的高水平、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借鉴的东西多、独创的见解少
从研究成果的质量上看,旅游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尚有待提高。
3.旅游经济学分析的范围与本书结构
旅游经济学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现象的特征为主线,借鉴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旅游活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是一种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全面审视的学科。
旅游经济分析不仅考虑旅游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还包括旅游者的消费决策;旅游市场的结构与决策特征;旅游企业间的跨国联结;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旅游政策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3.1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研究对象 研究主题
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生产(例如包括成本构成、生命周期等)
旅游生产要素市场分析(例如旅游劳动力市场分析)
旅游产品是物品与服务的组合
旅游产品是不同产业部门(餐饮、住宿、交通与景区等)的组合
旅游产品的互补与替代关系
旅游市场结构分析(例如企业数量与规模、市场集结度和进入/退出壁垒水平等)
旅游经济政策分析(例如政府可能需要企业的定价、市场的垄断等进行政策干预;旅游税收政策影响等)
旅游者 旅游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消费预算、余暇时间预算等)
旅游需求建模与预测(传统建模方法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
旅游者选择建模
旅游地(国) 旅游国际贸易
旅游投入产出分析
旅游卫星帐户研究
旅游成本效益分析
旅游乘数研究(例如收入乘数、就业乘数等)
旅游区域竞争与合作
旅游环境的估价(例如旅行成本法、享乐定价法等)
旅游市场失灵分析(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交易成本等问题)
旅游宏观经济政策(例如旅游经济增长政策、旅游扶贫政策等)
本章小结
本章简要的回顾了旅游研究的历史,追溯了对旅游现象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比较了一些主要的旅游概念。
对于旅游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这也是旅游研究跨学科特点的一个逻辑基础。
毫无疑问,经济学视角的旅游分析是旅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书按照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由活动到效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组织起来,分为“旅游经济研究方法”、“旅游供给和需求”、“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工具”三篇,共计十章。本书是一次探索,努力把经济学与旅游研究更为紧密的结合;努力把旅游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精彩的东西展现出来。
复习题
讨论旅游者的定义如何操作化问题(具体统计工作中,如何把一些人划为旅游者,而其他人则不是?)。
为什么旅游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举例说明经济学视角与其它视角的不同。
概括旅游活动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旅游经济学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通过学校的期刊数据库(EBSCO、Proquest等)或Google Scholar找到1篇本章提及的旅游经济学研究论文,并详细说明该领域的主要进展。
登陆WTTC网站(http://www.wttc.org )或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ta. ),阅读相关的统计数据及报告,概括我国旅游业总体的发展情况。
推荐读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