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课件(共51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课件(共51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第三篇 旅游经济效应、环境问题与政策工具
第一篇 旅游经济研究基础
第0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第02章 旅游经济研究的程序、方法与工具
第0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第04章 旅游需求预测
第05章 旅游资源与目的地
第06章 旅游供给及市场结构
第0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第08章 旅游经济效应分析
第09章 旅游环境资源评价
第10章 旅游经济政策
第二篇 旅游的供给与需求
本章结构
1.旅游与国际贸易
1.1 经济全球化与旅游服务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主要归因于90年代初东西方敌对的结束,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上一统全球,真正的全球市场得以形成,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通讯与交通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WTO的建立等等则为之推波助澜。
中国的服务贸易与旅游(1982-2005)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2007)
1.2 国际贸易视角的旅游研究概述
Sinclair 和 Stabler (1997)指出了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旅游现象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潜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例如最近的情况,Khan,Toh和 Chu(2005)分析了新加坡入境游客数量与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Sahli和Nowak (2007)质疑了入境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分析了那些影响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因素;Zhang和 Jensen (2007)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流的流动问题。
贸易理论 对贸易的主要解释 旅游例子
需求结构理论 偏好(类似性) 文化吸引力,例如朝圣旅游
比较优势理论 技术/生产的效率 目的地国家的价格优势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资本、劳动力和土地) 阳光、沙滩和大海(3S)旅游;文化遗产旅游
跨国企业理论 所有权优势(企业特定优势) 国际连锁酒店
新技术理论 创新与传播模式 探险公园,旅游网络营销等
集聚效应理论 外部性,特许经营 旅游产业集群,旅游特许经营等
1.21 “旅游与国际贸易”特刊
2003年《太平洋经济评论》(Paci c Economic Review)推出了一个“旅游与国际贸易”(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特刊,分析旅游贸易问题,以及对目的国的影响 。
特刊中Nowak, Sahli, & Sgro (2003)的论文分析了旅游与其它产业部门(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的依存关系和交互作用。
Chesney & Hazari (2003)的论文讨论了非法劳工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存在相当数量的非法劳工,而这些人主要是在与旅游相关的服务部门工作。
Hazari, Nowak, Sahli, & Zdravevski(2003)的论文旨在分析旅游的区域影响,作者利用一个一般Harris–Todaro模型,在两个城市商品、两个农村商品的设定下,分析了一般均衡下的旅游区域影响。
Hazari & Nowak (2003)的论文提供了最大化目的国福利的政策优化分析研究。作者展示了旅游模型中垄断力量是如何产生的,基于这种垄断力量,有必要优化面向旅游者的税收政策。
Ferro Luzzi & Fluckiger (2003)证明发展中国家热衷于发展旅游时,审慎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旅游开发的资金成本高、投资伴随大量后续影响。
1.22 《旅游、贸易与国家福利》专著
Hazari 和 Sgro (2004)出版了一本系统阐述国际贸易与旅游关系的专著——《旅游、贸易与国家福利》(Tourism,Trade and National Welfare)。
他们试图把旅游整合到国际贸易纯理论的框架,他们的视角非常独特,试图把临时的自然人的流动并入到以物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流动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框架中。
他们讨论的关键是国际旅游者从一国到另一国临时性的移动,是来消费那些无法进行贸易的物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典型例子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和澳大利亚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上的十二门徒石(Twelve Apostles)”。
建模思想的核心是旅游需求是不可贸易的产品和服务,旅游流的运动使其成为可以贸易的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产品和服务会产生垄断性的力量,使国家福利减少。
这种非贸易产品与服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Bhagwati, 1964)和(Komiya, 1967)的早期研究。
这种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的框架非常适合解释旅游这种独特的贸易现象(例如入境旅游相当于出口、出境旅游相当于进口)。
2.国际旅游现象: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理论的视角
2.1 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理论导论
旅游是一种快速增长的经济活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作为一种赚取外汇、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举措。比较典型的依赖旅游者赚取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泰国、香港、塞浦路斯和斐济等,例如塞浦路斯的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接近20%。
在这些国家里,非贸易商品与服务(Non-Traded Goods and Services)由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消费,例如像塞浦路斯、斐济这些国家的度假旅馆、餐饮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等就是如此。
旅游消费的那些公共物品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例如法国的卢浮宫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就是免费的。
旅游从本质上讲,属于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的范畴,旅游者的作用是把不可贸易的商品与服务转换为可以贸易的商品与服务,在这点上旅游者与外籍劳工、非法移民和留学生具有共同的特征。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消费非贸易商品与服务方面的一个显着区别在于后者把非贸易商品与服务转变为了一种出口,但是这种出口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因为旅游这种消费的价格是由当地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
或者更进一步说,为了消费这种商品,消费者发生了移动,而不是商品发生了移动。
2.2 依存模型的基本逻辑
生产方面的假定
假定目的地国生产两种商品,一种是非贸易的(Non-Traded Good),另一种是可出口的(Exportable Good);
可出口的商品被假定不在该国消费(不在本国消费可出口商品这个假定是可以除去的,这里只是为了分析的简化而已)
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依托于两种无弹性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与资本。
2.21 基本假定
消费方面的假定
一个典型的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一种是非贸易的商品,另一种是进口商品;
进口商品本地并不生产。
简言之,就是出口的商品本国绝不消费,进口的商品本国绝不生产。
2.22 三个相对价格
从贸易角度,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的价格( P2 / P1 ),如果是一个小国的话,这个比率是外生的;
生产者价格比率( PN /P2 ),这个比率将指导生产
消费者需要面对的价格( PN /P1 ),这个比率是内生决定的
2.23 一般模型
效用函数 : 一个国家的效用函数是,由于自己自足经济(Autarky Economy)的模型中,最优解会出现在角点(Corner Point)上,所以应该允许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为0。效用函数的形式如下:
式中:
U表示效用
DN表示非贸易商品与服务消费数量
D1表示进口商品消费数量
两种商品的替代弹性大于1
假定边际效用Ui(i=1,N)是正的,并且递减,也就是二阶导数为负数
市场出清的条件
市场出清的条件就是,消费=生产
表示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的产量,
表示商品1的进口量,也等于国内市场的消费量。
需要该国出口商品2来换取,所以其数量与(商品2的产量和出口量)有关。
生产资源约束条件
从生产者角度,和依赖于两种主要的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这二者都被假定为供给无弹性。每个生产函数都被假定为线性同质的。
这里,Li、Ki表示劳动力和资本在i部门的分配,ki表示第i部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
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均衡时,单位生产成本等于他们的价格,于是
这里
是产出系数
表示工资率;
表示资本的回报率;
是商品的价格;
是商品的相对价格。
总收入的界定
我们基于商品1来定义真实收入:
这里表示收入等于支出,也等于为所有要素的支付的报酬。这里需要注意,前面已经假定
(P = P2/P1 ,PN = PN /P1 ,P1=1)
自己自足情况下的均衡
自己自足的均衡,当X2 =0 和 M1=D1=0 时出现:
类似的,在贸易均衡中,如果该国输出所有的,用来换取,那么解为
最后假定要素是完全使用的
2.3 依存模型的图形解法
说明1:在考虑生产两种产品和的经济体中,产量由相对价格PN/P2来指导。但是商品是不在本国消费的,所以其价格无法直接影响这两种商品的消费。
2.31 三点说明
说明2: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被消费的商品是和。因为进口商品的数量受收入的影响,而收入来源于本国商品出口,而本国出口商品数量又受本国的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相对价格的约束,所以,被消费商品的数量受到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相对价格的影响。价格决定产量与价格决定消费的机制是不同的,这个特点在用这个模型解释旅游时也非常重要。也正是这个特点表明不存在标准的Heckscher-Ohlin贸易模型——该模型在一个两部门一般均衡中,价格决定了产量,也同时决定了消费量。
说明3:既然这是一个开放经济模型,贸易条件已经给定P2/P1=P。这个价格比率在把生产空间转换为消费空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依存模型中,有三个价格比率:(PN/P2)决定生产,( PN/P1 )决定消费,( P2/P1 = P)决定贸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PN/P2)和( PN/P1 )是内生的
2.32四象限图工具展示依存关系
我们制作一个四象限图来表达上文的依存模型。这个图突出了所有内生价格的决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演示是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的分离
2.33 消费可能性程序
第一象限是生产可行性边界,第二象限表明贸易条件,第四象限表示消费可能性边界。所有内生变量的均衡值都可以通过曲线确定了。
2.4 计算的例子
我们假定两种商品和,只依托于劳动要素,假定资本足够充足,不作为约束条件(这个假定主要是为了是运算简化)
生产可行性曲线
2.41 两国两种商品的贸易均衡
约束条件
给定的贸易条件是
市场出清与总效用函数
一阶导数
解上述方程组,我们得到最优解
最大化效用的均衡解
2.42 引入旅游的贸易均衡
生产可行性曲线
根据依存模型的基本假定,生产均衡时有
与上例类似,为了简化,设定贸易条件P2/P1=1,商品1的价格为1,所以P2=P1=1,带入方程,则有
市场出清与总效用函数
Max(U)=Max( )
市场出清的条件下的约束条件是
我们首先假定DNT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Max( )
max( )
约束条件:
最大化效用均衡解
3.国际旅游竞争力分析
3.1 旅游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竞争力分析的五个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do)提出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原理,突破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奠定了近代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所谓比较成本是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成本比率的比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就能够也必然会进行相互交换,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资源禀赋理论
俄林(Bertil Ohlin)发展了他老师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的思想,1933年其在代表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了要素资源禀赋理论的内涵。该理论是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发展起来的。资源禀赋理论更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
3.13 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 )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
3.14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即使企业之间不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跨国企业经营也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3.15 技术创新理论
格鲁勃(W.H.Gruber),梅达(D.Mehta),弗农(R.Vernon)等西方经济学家在注重技术要素作用。全球化带动信息的普及,也促使技术快速的进步,进出口产品内含的技术或知识成份已经越来越多,同时也扩大高低技术劳动之间的报酬差别。
3.2旅游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的四个指标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WTO网站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toc_e.htm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排名 国家/地区 旅游出口(10亿美元) 市场份额
1 欧盟 (25国)内部双边出口 312.5 41.8
2 欧盟 (25国)对区域外的出口 95.9 12.8
3 美国 106.7 14.3
4 中国 33.9 4.5
5 澳大利亚 17.9 2.4
6 土耳其 16.9 2.3
7 日本 15.9 2.1
8 加拿大 14.7 2.0
9 泰国 12.4 1.7
10 墨西哥 12.2 1.6
3.22 净出口
净出口是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反映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的净收入。一般来说,净出口表示该产业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净出口为负表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如图7-5所示,我国的服务业1992年以后基本是负值,而且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的差距在拉大;我国的国际旅游业与此基本是相反的(2003年SARS影响,属于例外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cs,2007)http://stats.unctad.org/handbook
3.23 贸易竞争力指数(TCI)
贸易竞争力指数(TCI,Trade Competition Index),又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是行业结构竞争力分析的一个主要工具。是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与进口之差除以该商品的出口与进口之和得到的比值。这个指数在1和-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强。
表示i过第j种商品的出口
表示i过第j种商品的进口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服务贸易总体 -0.10 -0.09 -0.08 -0.08 -0.08 -0.08 -0.14 -0.07 -0.06
旅游 0.09 0.16 0.13 0.11 0.12 0.14 0.01 0.15 0.15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6)》p103
3.24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为了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Balassa(1965)提出了显示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他认为国家在j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j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所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显示出来。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Yi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iw表示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额; Y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国家 西班牙 意大利 中国 法国 美国 加拿大 德国 印度 韩国 香港 英国 荷兰 日本
旅游业RCA 2.082 1.620 1.427 1.423 1.060 0.944 0.716 0.636 0.616 0.600 0.595 0.545 0.437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6, p. 105)
3.3 国家旅游竞争力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 (WEF,World Economic Forum) 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 “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因论坛每年年会都在瑞士的达沃斯召开,故也称“达沃斯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根据100多种指标来衡量各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协助商业界和决策者优化政策、深化改革。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10月31日公布了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调查报告,美国排名第一,该国的私营企业和庞大的经济规模尤为引人注目; 瑞士排名第二,香港排在12位,台湾排在14位,中国大陆排在34位。
世界经济论坛从2006年开始推出各国旅游竞争力报告,根据2007年度的报告,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排名中,瑞士排名第一、奥地利第二,中国香港第六,中国大陆排名第71。
各国/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排名表(部分)
资料来源:《旅游竞争力报告2008》
国家/地区 排名 得分
瑞士 1 5.66
奥地利 2 5.54
德国 3 5.48
冰岛 4 5.45
美国 5 5.43
香港 6 5.33
加拿大 7 5.31
新加坡 8 5.31
卢森堡 9 5.31
英国 10 5.28
丹麦 11 5.27
法国 12 5.23
澳大利亚 13 5.21
新西兰 14 5.2
西班牙 15 5.18
芬兰 16 5.16
瑞典 17 5.1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8 5.09
荷兰 19 5.08
塞浦路斯 20 5.07
中国大陆 71 3.97
3.31 中国大陆的基本情况
指标 单位 数量
人口 百万 1,304.5
国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 9,598.1
国内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2,234.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人 7,198
实际GDP增长率 百分比 10.2
3.32 旅行与旅游指标
旅游业直接影响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2007–2016 年增长率(%,预测值)
GDP (百万美) 63,424 2.9 8.7
就业(千岗位) 17,383 2.3 1.6
旅行与旅游经济总体规模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2007–2016 年增长率(%,预测值)
GDP (百万美) 301,154 13.7 8.5
就业(千岗位) 77,600 10.2 1.5
旅游接待指标
项目 单位 数值
国际旅游者抵达 (千人) 46,809
国际旅游收入 (百万美元) 29,296
3.33 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指标
总体情况
旅行与旅游竞争力的优势
旅行与旅游竞争力的弱势
本章小结
第一节讨论了旅游与全球化的关系,简单概括的从国际贸易角度解释旅游现象所取得的进展。
第二节运用国际贸易的理论来解释国际旅游现象、国际旅游流的流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关注商品的流通与贸易。国际旅游者的作用在于使不可贸易的产品和服务转换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介绍了非贸易产品与服务理论的依存模型、四象限图和计算解法等。
第三节介绍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的五个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也介绍了竞争力分析的四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TCI)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最后展示了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排名这个案例。
复习题
讨论经济全球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分析用非贸易商品与服务理论解释国际旅游现象的适用性问题。
对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发表你的评论
登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cs,2007),http://stats.unctad.org/handbook/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计算2005年服务贸易各部门的TCI和RCA指数,根据这两个指标说明我国的旅游竞争力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